第三章--定义
终于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章节,这个章节我们将涉及语言交流的基础——定义。这个章节我们的小猴子迈出了成为人类的重要一步,过了这章之后的章节将会变得稍微容易理解一些,但一定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表达感受。一定要搞懂“感受”这个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去感受把!感受我的文字想要带给你的,那属于我的感受!

在开始我们的叙述前,让我说个新增的内容。起因是福岛核污水,最近日本还是一意孤行的进行了派海作业...唉...当然,这不是我想说的内容。然后我就看到这个视频外媒报道:日本排放核污水,UP讲到了一个词“discharge”:

UP是怎么说这个词语的呢?他说:



UP全程没有告诉你画面感的具体文字,他要你看!为什么是看?因为这个词“discharge”本身是一种感受,UP无法使用一个具体的中文词语定义就表述完其包含的所有内容!!所以你能看到,为了表达一种感受,我们需要使用很多的词语去定义这种感受,甚至附带了些动作画面。词语本身也是一种感受的抽象化,他的基础最终依赖的是我们的共识,或者说对基本事物的共同感受!
我们人类创造出的语言文字千万年来都为了一个目的!表达感受!这个是语言崇高的使命,也是其衍生的文字传承的使命,以至于图像,雕塑,音乐......

“咕噜”,一个包含了特定概念的词语,对于小猴子来说,它只要满足了“红色的”、“圆圆的”就是“咕噜”。但什么是“红色的”、“圆圆的”?这个是要首先被确立下来的。
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说:“你如何知道一个色盲眼中的绿色不是你口中的红色?要是他所感受的颜色就是对调的呢?”,我们不去探讨什么是色盲。你或许乍一听这笑话有点道理,对啊?为什么他看到的红色不能是绿色呢?其实“红色”“绿色”对于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因为他们只是孤立的文字,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前面的章节我们提到过,我们所能接受的只是刺激,无论是红色还是绿色只不过是能刺激到我们视锥体的电磁波!“红色”真实对应的其实是这一种刺激背后的色彩感受,词语“红色”,是被这个感受定义了的!!对于色盲而言,只要是相同的刺激所带来的感受,换了名词又能怎样?这就如同说“你看到的是'red'而不是'红色',这该怎么办?”。凉拌炒鸡蛋...
蹦蹦和跳跳很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俩开始广泛的定义自身的感受,并使用语言的方式(或者是文字、图画都可以,我们老祖宗的图画文字也是这么回事)将其固化(解释:固化:将复杂感受抽象化成较为简单的感受后,使用一些固定的方式表达),例如说一些常见的什么诸如“高”、"低"、“冷”、“热”、“大”、“小”一类最为基本的感受。
可,语言是贫瘠的、无力的,浅显的。世界却随着两个小家伙的探索变得越来越多样了(这个是他们的视角,但实际上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没有被发现、被感受),原先的“红色”不再够用、“多一点红?”、“少一点红?”以至于出现了“大红色”,甚至是一种混合感受的颜色“粉红”。蹦蹦和跳跳甚至发明了一个更为超脱的词语“苹果”,取代了模糊的感受“咕噜”。更厉害的是,他们将这种苹果的文字记录下来,告知他们的下一代,有一种“这样”的东西叫做苹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语言文字,已经不再需求一个具象的刺激了?!他俨然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概念,一个由一系列定义拼凑出的复合产物,经由你的理解去成为你的感受!
在之前我们所使用语言,都是蹦蹦和跳跳所“完全感受”(解释:完全感受:简单来说就是在现实中亲身感受到的,对于一个事物的直接感受)的产物。可对于下一代来说呢?苹果是什么?他们只知道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圆的,什么是甜的!于是乎他们使用这些分开的感受组装起来了一个关于苹果的概念——这并非是苹果的完整感受!(这里我们举个例子:闪烁着五彩斑斓光芒的钻石保龄球,你是否脑中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画面?可是我们都知道,先现实中我们并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个存在。这个虚拟的保龄球只存在于你的大脑里面,他的大小、光泽可能还有拿在手里的感觉!你可曾好奇,为何会能想到一个这样的保龄球?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什么是闪烁的光,什么是五彩斑斓的颜色,什么是钻石...什么是保龄球。我们对于这些相对基础的概念是有个感受的,我们将其组装起来,于是乎出现了个不在现实中存在的保龄球。)这个时候,上一章所说的基础“抽象概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我们一直都在定义,只不过它仅仅存在于大脑中,因为这是认知的必要环节。但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表达用的通俗定义“出现了)它如同积木一般,供我们使用,组装成更为复杂的概念。最初的定义,被发现了。

“滴”遥控器的暂停键发出清脆的声响,我迫不急的看着你。下定义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关系到了我们所获得的感受是否类似。要知道,如果我们的感受不是类似的,你最为重要的任务“传达感受”不就失败了么?之所以交流可以进行,是因为你默认了一部分“我的误解的感受”,你相信这些感受并不会对你最想表达的感受产生严重影响。实际上,是你妥协了,因为在无数的尝试中,你深刻明白人类很难共感。我说生不如死的魔鬼辣可能对于你来说只是香辣,我说的剧烈疼痛对于你来说只是不痛不痒。你怀疑的看着我在地上四处翻滚,认为我只是矫情做作,然后我休克了。你惊讶之余不知道为何会发生这种事情,“明明是XXX而已欸!”你这么想着。还记得我们说过“感受是唯一的”么?实际上即便刺激相同,但是我们对于刺激的感受是不同的,感受是加工过的,是极其个体化的。因此如果要追求表达一个我能理解的感受,你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甚至是对自身表达的妥协。
这只是一些基本的刺激的感受啊!可我们所说的大部分内容其实都脱离了基本感受,套了一层、两层...好多层概念!(举个百度的例子:帝国:在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那么,什么是狭义呢?什么是皇帝呢?什么是统治呢?什么是......?我们的现代生活的矛盾总是发生在“几千米的高峰顶端交流”之中!(解释:高峰顶端:指它是由一个个基础的感受堆积而成的,但在堆积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误解,致使我们最终的顶端有着差距)。我们的本意是表达自身的感受让对方与我们共感,可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我们的每一次定义,其实就是在添加一种感受。直到基础的感受被消耗殆尽,我们就开始定义复合感受了,然后无限嵌套(解释:嵌套:简单理解就是套用前面的东西来组成自身,而自身也可以成为被套用的对象,因此定义可以是无限嵌套的。)而人类之间的误会也发生在对于其中蕴含的感觉上的差异之中。我明明感觉很好,你却感觉很糟?为何会是如此了??
你如何形容自己呢?你会说,我就是我!诚然,你确实就是你本身,包含了属于你的一切感受。可是如何让别人知晓什么是你?你需要给自己下一个定义,如同我们给马这个概念的定义,你需要给自己“贴标签”。于是你说自己是一个“黑色头发的158CM的蓝色眼睛的元气满满的萝莉猫娘...”。嘿!我们使用了多少个形容词去辅助性的下定义?!!这甚至还不完整,我们没有说头发长度、没有说尾巴形状等很多东西。因为你实在是太复杂,复杂到贫瘠的语言难以完整的表达你所包含的所有感受。如果要使用语言去塑造一个你,那将是一个无法完成的大工程,我们甚至要将你固化成某一刻才能加以描述。
有个玩笑这么说“有人问另一个人住在什么地方,另一个人说:‘我住在银河系——猎户座旋臂——太阳系——第三环——地球——亚洲——中国.....’”。
人类妥协了,为了沟通的效率和时效我们放弃了去准确的描述。定义是如此的繁琐,又如此的重要!可文字又是如此的无力,甚至在最基础的环节都是一些相互循环的引用来说明自身!其实,那只是一种感觉啊!我们饶了这么多的路,却难以将最基础的感觉诉说,只能靠感觉去感觉....
概括一下就是,定义依赖于基础感受,定义就是概念,有其包含的基础元素。而随着时间推移,定义变得越来越庞杂,最终成为了“混沌之物”。可我们的一切语言文字交流却又要基于定义产生,因此准确而细致的定义是我们不产生歧义的关键!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引出下一章的内容,交流!(其实是误解和矛盾啦!!)
PS:这一章比较晦涩了,其实就是我们需要对所有的事情下一个定义。就像是一个人想要输出“那颗树”,但是你得到的是“这颗草”,对于他来说这就是失败的表述。定义则是将“那颗树”变为纯粹的“位置”和“树”,这棵树在被定义的一瞬间就不再是具体的某一颗树了。而是一颗指存在于大脑中的关于树的抽象概念——如同幽灵,它可以附身到所有的被指代的树上面。我们定义完的事物就像是拿了个照相机拍照,我们拍了树的照片,然后与现实中存在的树进行比对,只要符合要求就是树。而树呢?树上有枝杈,有叶子等等,我们都要去定义。树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就不是树了!但叶子没有了树它还是一个叶子,你无需看到树才能知晓它是个叶子。可是树却需要你用枝杈和叶子去确认,否则你会认为那只是个木桩!(树:怎么会这样哇?!)也即是我们对“木桩”的感受、而非“树”。
因此定义是极其重要的,我在文章末尾说到,矛盾冲突也都源自于定义。我们后面会讲:谁来定义,怎么定义。延申出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义这种更为晦涩难懂的内容。但放心,这一章之后都不再难理解了,因为最难的“感受、定义”已经在这一章说明了。
额外有个章节会作为番外,题目是《关于互联网语言霸权》ヾ(≧へ≦)〃
朋友们,感受吧!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