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及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
女,10岁,因窦性心律不齐查动态心电图。

图1心电图分析:R1-R4:P规律出现在I、II、III、aVF及胸导联直立向上,avR倒置,PR间期0.16s,PP间距在0.7s至1.1s,为窦性心律不齐。R5-R10:前P'规律出现,在II、III、aVF导联倒置,avR正向,P'R>0.12s,心房约55bpm,为房性心律。房性心律可能由窦缓、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诱发。看点在于:窦房结至心房之间的游走心律:加速的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心电图由窦性P波逐渐过渡到房性P'波。

心电图由房性P'波逐渐过渡到窦性P波,心脏起搏点由心房至窦房结之间的游走。

心率由快到慢,由窦性心律,当心率下降到56次左右时,会出现II、III、avF导联P波振幅由高到低。考虑窦房结内游走,从窦房结头部到窦房结尾部。
考虑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而迷走神经逐渐增强,窦房结的自律性逐步由尾部控制。

心率由快到慢,再到快。P波振幅在II、III、avF导联由高到低,再到高,发生周期性变化,考虑窦房结内游走。

P波振幅发生周期性变化,考虑窦房结内游走。

窦房结至心房内游走性心律

窦房结的自律性逐步由尾部控制,最后由心房控制。



一、窦房结内游走节律
心脏起搏点游走于窦房结头、体、尾部形成的节律,称为窦房结内游走节律,是常见的窦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一系列P波均为窦性, I、Il、aVF、V3-V6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
2.P波形态周期性变化
P波发生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周期性变化。高大P波起自窦房结头部,P波频率较快,低小P波起自窦房结尾部,P波频率较慢,起自窦房结体部的P波介于上述两种P波之间。不论P波形态如何变化,不出现逆行P'波。
【产生机制】
活动或激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激动起源于自律性较高的窦房结头部,窦性频率加快,P波增高。卧床休息或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窦性激动起自自律性较低的窦房结尾部,P波电压较小。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典型的窦房结内游走节律,激动在窦房结头、体、尾游走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性。这种窦房结游走节律的特点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频率在60-100bpm之间的窦房结内游走节律,多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质性心脏病,频率低于35bpm以下的游走性窦性心动过缓,见于病窦综合征等。
二、窦房结至心房之间的游走心律
心脏起搏点游走于窦房结至心房之间的一种多类性游走心律,常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心电图表现】
1,心电图由窦性P波逐渐过渡到房性P'波。
2,窦性P波频率较快,房性P'波频率较慢。起搏点游走至心房下部时,P'波倒置,游走至左房时, V5、V6导联P'波倒置。
3,窦性PR间期和房性P'R间期均≥120ms。
【产生机制】
心房内游走节律的产生与下列诸多因素同时存在有关:
①窦房结自律性降低,为房性心律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②房性起搏点自律性轻度增高,是促使多个房性起搏点轮流发出激动的重要原因。
③窦房结至心房内起搏点游走不定,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心房波。
三、房性融合波
发自心脏两个起搏点的激动同时或几乎同时到达心房,各自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所形成的房性融合搏动,称为房性融合波。它是心房内绝对干扰的标志。
融合波的特征:
①有纯窦性P波;
②有纯房性P'波;
③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房性融合波。
④融合波出现的时间,是两种激动应同时或几乎同时出
现的时间。
1、窦一室 房性融合波
房性融合波的又一机制是室房传导畅通,激动才能通过房室结逆传心房,与窦性或房性激动在心房内相遇发生绝对干扰,产生窦一室房性融合波。
窦性激动与室性逸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并行心律及心室起搏心律逆行传导的激动在心房内相遇,各自激动心房的一部分,产生窦一室房性融合波。
2、窦一房 房性融合波
见于房性并行心律、房性早搏等。
3、窦-交房性融合波
指窦性激动与交界性逆行心房传导的激动在心房内相遇,共同引起心房除极的P波,该P波的形态介于窦性P波与交界性P-波之间。其出现的部位,又是窦性激动与交界性激动应出现的时间,一旦交界性心律的激动夺获心房,窦房结活动被抑制,就形成单一的交界性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