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舰艇介绍-江元级长江炮舰
1895年甲午惨败后,清政府失去了国家海军,淮系势力在海军建设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在朝堂上与李中堂一向不和的南洋大臣、两江总督,人称香帅的清流派健将张之洞想要抓住重建海防这一绝好机会,让南洋上位取代北洋。然而由于清政府不愿意再出现一个能够左右中央的地方实力派出现,张香帅只得退而求其次,干脆直接放弃外海防务,转向控制长江防务。
1903年6月11日,在张之洞的指示下,两江相关官员和日本川崎造船所代表在江宁签署了订造四艘新型适用于内河、 近海的浅水炮舰合同。并分别命名为江元、江利、江亨、江贞,即江字头长江炮舰。首舰于1904年6月23日在川崎造船所神户船厂开工,当年11月16日下水,次年2月5日通过航试宣告竣工,余下三舰也全部在1908年前完工交付南洋水师。

舰员:85人
排水量:525t
舰艇尺寸:51.81m×8.53m×2.1m
武备:1门阿姆斯特朗120mm速射炮(带防盾,最大射程9600米,射界270度,弹舱可容实弹150发、空爆弹20发);一门阿姆斯特朗76mm速射炮(带防盾,最大射程6400米,射界270度,弹舱可容实弹200发、空爆弹20发);4门哈奇开斯47mm速射炮;4挺马克沁重机枪
动力:2座圆式水管锅炉,2台立式三胀往复蒸汽机;主机输出功率:950马力;双轴
煤炭搭载量:130t
最大航速:13节

1909年,清政府将全国军舰统编为巡洋和长江两个舰队,4艘江元级炮舰被编入以长江巡防为任务的长江舰队,主要轮流在长江江苏、安徽江段巡弋、驻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紧急调遣部队前往镇压,四艘江元级炮舰也在其中。然而海军官兵却在不久之后倒戈相向,全部加入革命军,成为了民国海军的一份子。民国北京政府成立后,四艘江字头的长江炮舰全部编入以长江巡防为主要使命的海军第二舰队。
军阀混战时期,四艘江元级分散各家。
江亨号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被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阿穆尔河区舰队击沉,后随重新打捞出水但已无法作为战斗舰只使用,于是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1937年12月18日当时隶属于第三舰队的江利号在拆下武器后,自沉在青岛大港入口处以堵塞港口航道迟滞日军。1938年,江贞号在武汉会战中,力战沉没。唯有首舰江元号幸存了下来,该舰是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仍然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军舰之一。
1949年11月1日,江元舰在马祖执行完任务出港返航台湾基隆,途进马祖附近的东沙礁时不慎搁礁遇险,经抢救无效后于12月31日就地拆解并除籍。

注:长江炮舰是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列强势力蔓延入长江而诞生出的一类特异舰种。这类军舰需要在远离补给点的长江中长期停泊或巡游,以作为其所代表国家的力量象征而存在。因而长江炮舰对军舰的自持力和舰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相比一般浅水炮舰有着更高的要求。且由于在长江内的潜在敌手主要是武装程度不高的江匪、暴动民众,所以这类军舰不需要什么太强的防护性能,火力也仅仅以能够实施有限震慑为目的。简单来说,长江炮舰就是一种加强了居住性和续航力、弱化了火力和防护的浅水炮舰,类似于水上浮动警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