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冷门苏俄作曲家科普】鲍里斯·提(季?)申科 Борис Тищенко

2020-10-14 08:15 作者:夳丣裛  | 我要投稿

进入正文前,先向偶然进来的读者打声招呼。写这篇专栏出自于up主的一个小计划:上传苏联/俄罗斯作曲家Борис Иванович Тищенко全11首钢琴奏鸣曲的录音配谱视频。这个计划的时间表如下(“上传”即指视频是自行剪辑制作)——

  1. Op. 3/121(1957 rev. 1995,题献:肖斯塔科维奇,恩师)2020年10月1日上传

  2. Op. 17(1960,题献:玛丽亚·尤季娜,同僚钢琴家)8日搬运

  3. Op. 32(1965,题献:韦拉·米赫利斯,钢琴教师)14日上传

  4. Op. 53(1972,题献:布拉格,捷克首都)28日上传

  5. Op. 56(1973,题献:提申科的母亲)11月18日上传

  6. Op. 64(1975,题献:米哈伊尔·比亚利克,同僚钢琴家、音乐学家)25日上传

  7. “带钟”,Op. 85(1982,题献:阿列克山大·古巴列夫,身份尚不确定)12月31日上传

  8. Op. 99(1986,题献:根纳季·班希科夫,同僚作曲家)2021年1月7日搬运

  9. Op. 114(1992,题献:弗拉基米尔·波利亚科夫,同僚钢琴家)14日搬运

  10. “尤里卡!”(科研式钢琴奏鸣曲),Op. 4/124(1997定稿,无题献)21日搬运

  11. Op. 151(2008,题献:斯维特兰娜·涅斯特罗娃,同僚作曲家、小提琴家)28日上传

想了想,也查了查,b站上以至国内网站,有关这位作曲家生平与作品的资料寥寥无几,便想借助英语及机翻俄语资料,通过下文梳理一下,方便听者更能够欣赏以上这套11首奏鸣曲,以及up主(包括其他up主)往后可能上传的其他Ти申科作品(关于Ти的译字问题,详见后述)。

Борис Иванович Тищенко(拉丁化:Boris Ivanovich Tishchenko),1939年3月23日生于列宁格勒,2010年12月9日卒于圣彼得堡(就是同一座城市在苏联前后的称呼罢了——当然现在每逢一些特定节日还是会用回“列宁格勒”)。撇去这位作曲家的父称Иванович不谈,如果严格按照国内2007年修订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俄语译音表,则其姓名应该音译成“博里斯·季申科”。但是Борис这一名字,根据约定俗成原则,改用“鲍里斯”(cf. 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至于姓Тищенко,国内一般是遵守译音表而用“季”字。但以国内网站为范围搜索Тищенко的中文时,如果用“季”字,多半会出现和他无关的知名人士,仅豆瓣音乐的相关标签(https://music.douban.com/tag/季申科)除外。国内网上与Тищенко生平沾得上边的文章,现在只发现到北大高峰枫老师的《肖斯塔科维奇逝世40周年:控诉苏联的〈见证〉是伪造的吗?》,其中译音却是用的“提”字。不管这样是否合理,up主也先跟着用了。摘录高老师的原文如下:

鲍里斯·提申科(Boris Tishchenko)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也是一位作曲家。他在1988年和1997年两次发表对《见证》的看法。根据他的说法,肖斯塔科维奇当年同意接受(伏尔科夫)访谈,前提条件是提申科也必须在场。而且提申科和伏尔科夫(up主按:《见证》这本书的发表人。相关背景详见原文)当初有过君子协定,访谈的记录稿必须事后交他审阅。但是,伏尔科夫从未将记录让他过目。提申科愤怒地声明:“我可以发誓,这本书是伪造的,我以圣经的名义起誓。肖斯塔科维奇对我说:‘你看,他一定要跟我见面,你也来参加吧。’所以我也去了。肖斯塔科维奇说的话,可以收进最薄的笔记本中,而传出来的打字稿却有四百页之多。”(《汇编》134页)看来,提申科只是一名“中介”,当他穿针引线之后,便被伏尔科夫完全抛弃了。而且,提申科认为访谈的次数非常有限,实不足以写成一部长篇回忆录。

从上可见,提申科和恩师肖斯塔科维奇的关系已经熟到可以互相信任,让师傅在将心事透露给陌生人时,要求这位高徒从旁监听、跟进的程度。提申科在他的作品里(尤其早期)也不时引用老肖作品中的乐思,例如DSCH动机(第一号钢琴奏鸣曲、第五号交响曲 Op. 67)。《第五号交响曲》正是在老肖1975年8月9日去世后写的追思作品,但是和其他作曲家的同类作品中沉重肃穆的写作手法(cf. 魏因贝格的第十二号交响曲)大异其趣,把老肖生前较为滑稽、古怪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还“乱”引用老肖第八号交响曲、第十号交响曲等作品的片段,直接达到诙谐致敬的效果。

提申科站在肖斯塔科维奇画像前

两位作曲家之间还有这么一段趣事——提申科的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Op. 23,1963),除了大提琴独奏,配器只有17把管乐器、打击乐和簧风琴。老肖在听了这部协奏曲后,觉得曲子本身写得不错,乐思发展流畅,但这古怪的配器,不仅他本人不认同,恐怕大众也接受不了,从而使这部佳作难以经常演出。因此他特意帮徒弟重新配器,给比较正常的管弦乐团伴奏,作为自己的Op. 134a(1969);风格则更贴近其晚期的大小提琴协奏曲(而这些协奏曲的乐思也受到提申科Op. 23的启发)。提申科虽然也不太认同师傅这么改动他别具用心的配器,但还是协助师傅修订、配器、改编一些晚期作品,以报答师恩。只是新配器的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完成那年(1969),提申科更加大胆,发表了他的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Op. 44)——伴奏竟然就交给多48把大提琴、12把低音提琴、打击乐,没了。这次老肖大概是无语了吧,就没对这部协奏曲花心思;提申科倒是在1979年自行重新配器,写出了管弦乐团伴奏版本。

提申科15岁凭着钢琴演奏能力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先师从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再得到祖师爷肖斯塔科维奇的注意

在看、听提申科的当儿,应该可以察觉到,他并未照搬大师傅老肖标志性的全套作曲风格而无所增减。他还受到另一位作曲老师的影响,就是老肖的前女弟子、暗恋对象乌斯特沃尔斯卡娅。(有关她的详细介绍,可参见这篇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74532842)

乌斯特沃尔斯卡娅

比较这位“铁锤娘子”和她徒弟兼师弟的作品,大致可以发现,提申科主要继承了乌斯特沃尔斯卡娅技术性的写作手法,就是利用较为单调,接近圣咏的旋律及节奏作为全曲的动机(这点也和老肖中晚期接近),并大量使用打击乐(及/或钢琴作为打击乐器)、强弱起伏对比(通常强比弱又多又大)和音块。不过提申科在写作的音色与情感方面,通常没有乌斯特沃尔斯卡娅那么晦涩难熬,而是借用她创新的作曲和配器手段,再以他个人、老肖和其他老师们(包括另一位交响大师瓦季姆·萨尔马诺夫 Вадим Салманов)稍加爵士、幽默、平易近人(或者说近“党”)的音乐语言包装之;这也使他成为所谓“列宁格勒乐派”的一位代表人物。提申科最接近乌斯特沃尔斯卡娅风格的独奏作品,大概就是借用无调性技巧写成的第三号钢琴奏鸣曲了。

参考来源:

McBurney, G. (2010-12-16) Boris Tishchenko obituary. The Guardian - Mus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0/dec/16/boris-tishchenko-obituary

高峰枫(2015-11-08)肖斯塔科维奇逝世40周年:控诉苏联的《见证》是伪造的吗?澎湃新闻报料:4009-20-4009. 网址:http://www.thepaper.cn/baidu.jsp?contid=1393758

提申科的钢琴奏鸣曲总谱(除了第三号交由“苏联作曲家”出版社,其余皆由“作曲家(圣彼得堡)”出版)

译名室, 新华通讯社(2007)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ISBN 9787500107996. OCLC 163575075.

【冷门苏俄作曲家科普】鲍里斯·提(季?)申科 Борис Тищенк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