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和宋之问:一个时代的终结
PART/06
初唐诗坛概况
1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向来总能掀起狂风暴雨。
这位作风强悍的女政治家智略过人,一体革新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等制度。殊不知这些政策不仅影响后世社会格局,也深深左右了文坛走势。
从681年开始,进士科加试文词逐步制度化,辞赋日渐成为文士们的立身修养;在宋之问、沈佺期定律近体诗的同时,陈子昂却高举复古的旗帜;风起云涌的数十年间,大唐诗坛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小高潮。
她的周边也聚集起一批御用宫廷文人,其中对后世具有影响力的有杜审言、宋之问和沈佺期。由于政治站位和武则天的特殊身份,更由于宋之问和沈佺期的作品中酬奉的痕迹过重,因此这两位风评不佳。然而抛开立场的束缚,这两位对中国诗歌的律化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2
自唐而始的近体诗主要分为五、七绝句和五、七律诗。古有“两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绝句相对简单,就是四句起承转合,构成一个整体。所谓的律诗,就是把绝句的平仄安排重复一次,但中间四句必须运用对偶,使胸腹饱满,符合奇偶相生的法则。这对偶的构成,在词义上要虚实相当、诛两悉称,在字调上却要平仄相反,刚柔相济,最终达到字正腔圆、谐协美听的境界。
关于诗歌律体的起源和发展,明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有精要描写:
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革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
其中的“神龙以还”,指的就是武周朝至中宗景龙这一时期。当然,律诗定型非一人一时所能,但其中特别肯定以沈、宋为首的初唐诗人对于律体法度的确定之功。
沈、宋的作品中,奉和、应制诗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这类诗歌,内容不由诗人选择,诗歌基调则主要是空洞的颂扬。因此,在创作内容既定的前提下,诗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对形式的推敲上;另一方面,出于表达这类内容的需要,形式上不免要追求藻饰,强调对仗,以形成庄严、恭穆而又华贵的皇家气象。
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呈现出这样的特色:作品缺少思想内涵,同时却在声律技巧用语等形式方面达到极高的水平。
3
沈佺期存诗151首,宋之问存诗201首,近体诗合格率在90%以上。另据学者李娟针对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大部作品所作的统计,在用韵方面,除了偶有几首初具雏形的律诗出韵外,几乎所有的诗歌都严格做到了一韵到底。
以沈佺期的《饯高唐州询》为例,即便使用了平仄的特殊形式,将“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但整体来看依然符合“对”“粘”规范:
饯高唐州询
弱冠相知早,中年不见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生涯在王事,客鬓各蹉跎。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良守初分岳,嘉声即润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还从汉阙下,倾耳听中和。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此外,沈佺期在七律诗歌的创作上也被颇为人称道,他有七言诗歌20首,虽然不能完全合律,但在当时有首开风气之功。其中的一首《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写得尤为严密工整。
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平平仄仄仄平平)
海燕双栖玳瑁梁。(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寒砧催木叶,(仄仄平平平仄仄)
十年征戍忆辽阳。(仄平平仄仄平平)
白狼河北音书断,(仄平平仄平平仄)
丹凤城南秋夜长。(平仄平平平仄平)
谁谓含愁独不见,(平仄平平仄仄仄)
更教明月照流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此诗为传统的闺怨题材,但诗作多用比兴,并追寻闺妇的思绪,架构出时空交错感,在古今众多的闺怨诗中也独有所长。它还曾被后世诗评家誉为唐人七律第一,与崔浩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齐名。
4
都说诗品如人品,无论怎样粉饰,诗歌总能真实的还原一个人的内心。
宋之问早年就有为了一首诗杀了外甥刘希夷的传闻。被贬之后居然逃归洛阳,以告密之功擢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之后事太平公主,又依附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告发,贬汴州长史,改越州长史,李隆基登基后就直接将他赐死于徙所。这人品也着实没谁了,是以广受后世诟病。篇幅有限此处就不详细展开讨论,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梳理沈佺期的作品和心路历程。
当时为沈佺期赢得地位和声誉的是他的多首应制诗作,如《明河篇》《龙池篇》等,单从诗歌技巧方面来说,这些精致细巧又华贵的作品确实称得上应用诗写作上的典范,但思想的空洞使得这些作品没有太多的欣赏价值。
他的几首感遇、伤怀作品倒并非言之无物的空泛之作,在《钓竿篇》中“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是幽默的自嘲;《枉系二首》中“吾怜姬公旦,非无鸱鸮诗”有深深的感伤。
此外,他还写过很是不错的乐府题材诗作,如《陇头水》《关山月》《出塞》等,宇文所安先生认为他出色的地方在于“用诗意的统一代替了旧的修辞表现的统一”,外语体系的学术比较晦涩和跳跃,用我们自己的语义表达应该就是说他的这几首乐府更侧重于诗意的贯通,而非仅为辞章的巧构。
杂诗三首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5
唐初皇室之间的宫斗向来不输清廷。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杀死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则天被迫禅位于太子李显,随后徙居上阳宫,武周一朝自此结束。
当时与张易之兄弟交好的大批文人受到牵连,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都在其中。沈佺期被流放的驩州(今越南北部)最远,他从洛阳出发,一路经过郴州、容州、陆州、交州、爱州,最后到达驩州,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这一路他既要忍受旅途的艰辛,又无法排解内心的悲伤愁怨,是以他一路悲歌。到达驩州之后,沈佺期也写了大量尖刻、怨悲的贬逐诗作。当然贬黜也不全然是不好,这山遥水长的漫漫一路大大开阔了诗人的眼界。都说苦难使人深刻,沈佺期在驩州生活了1年,那一年他的作品无一不流露出浓重的思乡、望归的深切情感,比之前的那些歌功颂德的诗作都要感人得多。也是由此,我们才能更为全面的认识一个徒留于政治旋涡里的现实人生。
驩州南亭夜望
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
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
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
肝肠余几寸,拭泪坐春风。
几度梦回洛中,梦中与家人儿女团聚的情景历历在目,醒来却方知一切皆空,泪流满面独坐春风中。当时沈佺期大约50岁,从他的诗篇《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中“小儿应离褓,幼女未攀笄”之句来看,他离家之时估计小儿子还未出生,一家老弱正不让他牵挂。除了对家中妻儿的牵挂和思念之外,更多的还是对未来渺茫的悲绝。
6
所以他在接到赦书的那一刻,其中的喜悦简直无以言表,高呼“喜气迎怨气”,要知道他刚刚于上一年换到了一个更为荒僻的地方任职,可谓有绝境逢生的戏剧感。那一年大约是公元707年,长途跋涉回到长安后,沈佺期领着文职将日子过得平静如水。
但大唐的宫廷却并不宁静,710年,李隆基就和太平公主联手,诛灭了韦后集团。之后公元712年,大权在握的李隆基赐死了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并接受了父亲的禅让于太极宫登基为帝。
沈佺期回归后官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直至去世,也算是有个善终。关于沈佺期去世时间一向没有定论,左不过在713-716年之间。总括沈佺期的一生,不能说他是随波逐流,也不能说他趋炎附势。人生实难,现实总是强过于理想。沈佺期的作品多是矜持、内敛的,但我们依然能够读出他的无奈,他的真诚,他温和胸腹中的一点热火。正如他在《寒食》一诗中所言:“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燃”。
茫茫灰烬中,总还有余温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