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立功无数却惨遭党派排挤,死后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500年前,街道上围满百姓,有一人经过,百姓对他顶礼膜拜、感恩戴德。如果你遇到这种场面,不要以为是皇上出巡。
那什么人会比皇上还有排面?
他就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圣人”王阳明,用现在话说,他是明朝的第一网络红人。以王阳明当时的影响力,如果动点私心,王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
王阳明为何如此强大,他的前期九死一生,后期如同开挂一般。想了解就得知道“龙场悟道”里王阳明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的成圣之路
说起王阳明,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如果要概括他的一生,我只能用两个字——“悲壮”。
王阳明的一生都活在“幸运”与“不幸”之中。
幸运的是王阳明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得以学习知识,而且王阳明早慧,11岁便可题诗。先天的优势让他厌倦世俗的平庸,也最终促使他走上了成为“圣人”这条道路。从世俗意义来讲,这也算是另一种不幸,因为追求圣人之路,让王阳明的后半生充满苦难。

1483年是王阳明生命里特别重要的转折点,他曾问过老师:“何为第一等事。”也就在问生命的意义。老师虽然很吃惊,但还是告诉他:“当然是读书做大官。”没想到王阳明听后却嗤之以鼻,随即说出自己的答案:“我认为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老师又一次被震惊到了,随即向他父亲王华打报告。
王阳明的父亲听后非但没觉得高兴,反而将王阳明训斥一番。王华说:“人家孔子是千年才出的一位圣人,你怎么能比?”本以为这番话能让儿子明白现实的差距,没成想却被王阳明的一句话给堵了回来。王阳明说:“大家都是人,怎么我就不能比了?”王华顿时无语。
虽然这次谈话让王阳明备受打击,但也让他确认了自己的方向。和其他人不同,王阳明属于那种越是磨难越不放弃的人,于是他踏上了圣人的第一个目标: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从磨难中领悟“圣人之道”
对于圣人的标准,北宋张载是这么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王阳明成圣的第一步,走入官场,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不过王阳明的仕途并不顺利,当时正值太监刘瑾如日中天之际。年轻气盛的王阳明为了正气不惜和刘谨作对,却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还好只是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担任站长。也就是让王阳明正式踏入圣人的一站,从某种意义说,对于心学的发展,刘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这一路并不太平,刘谨派了不少杀手来暗杀。最终,王阳明以假死脱身才得以到达目的地。

驿站的环境比想象中的还恶劣,加上这一路的磨难,让王阳明陷入沉思,他想不通自己只是做了对的事,却要备受磨难,圣人之路究竟要如何到达?
王阳明想从先人那里找答案,结果却发现圣人也无法改变外部环境,只能去适应环境。王阳明的脑海里不断闪现所有圣贤说过的话,就在某一天的某一刻,他突然顿悟了,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
那么王阳明究竟顿悟了什么?以至于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如同开挂一般,这一切其实都能够推断。
王阳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意思是每个的心中都有个圣人,王阳明此刻在内心中觉醒的就是一位圣人,他称为良知。良知原本就藏在每个人心中,只是你有没有去发现而已,用现代科学去解释,就像是觉醒了第二个人格,而作为圣人的作用就是帮你辨别是非。(这里我得解释一下,圣人的觉醒并不难,不少人在生命中都有这样的时刻。但光觉醒也不能代表成为圣人,还要看你如何去践行圣人的理念)
这里就得提到“知行合一”,以前总把重点放在“知”和“行”上面,而把“合一”当做助词。实际上“合一”的这个行为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实际操作,原本理解为用良知去行动,实际应该是用行动磨炼良知。

怀抱圣人之心,行事所向披靡
既然王阳明已经觉醒了这个外挂,那就得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
王阳明第一次是把心学应用在镇压百姓骚乱,这一听就像是在欺负弱小,根本上就违背了良知。所以王阳明跟普通人的看法不一样,他认为普通百姓是弱势群体,不被官府欺负就得烧高香,哪还敢找官府麻烦,如果真有这些行为,那一定是政府出了问题。
于是,王阳明就在内部寻求问题,果然让他找到问题所在,因为这里的赋税过高,而源头就在于三年前来这上任的税务官,一位姓王的宦官,为享受奢靡生活,导致当地税收翻了三番。
这事要换成普通清官,肯定选择硬刚。可此时的王阳明已非常人,他假意写信给上头的长官,实际上是让王太监看的。信的内容大致是税太高了,如果再强行收税,就会激起民变,这罪名我可担不起,所以请求辞职。表面上是推卸责任,实际却是警告。

王太监果然如预想看到了信,当然也被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其他人还能不放心上,但对于王阳明的大名他还是听过的。这可是敢对自己下狠手的人,真惹起来可能会搞得鱼死网破。最终王太监还是怂了,对下面官员说:“在王阳明走之前,还是把本地的税免了吧。”
这里王阳明就运用了反推法,如果硬刚可能把王太监拉下马,也有可能两败俱伤,这只是逞一时爽快,最终并不能改变百姓的遭遇。所以良知教导他:为生民立命。
第二点,良心告诉他,一个纵欲无度的人一定非常惜命,这种人的特点就是欺软怕硬,遇到真正拿命跟你拼的人就怂了。所以王阳明早就算准他的一切行为。
王阳明的良知并非一套标准行动指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在剿匪期间,王阳明用真心感动了王受和卢苏,让他们心甘情愿投降;可对主动投降池仲容,却是直接拿下砍头。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早已判断出,前者是心甘情愿,后者却是奸诈狡猾。

良知和传统的道德不同,道德是一套标准准则,而良知却是不断变化的,行为的准则不止是看自己的良知,还要看对方的良知。
假如我遇到有人乞讨,如果对方是个四肢健全却好吃懒做的人,我可以拒绝施舍,因为良知告诉我,他可以自力更生;如果遇到的是老弱妇孺、行动不便之人,那就选择施舍,因为见死不救违背良知。当然,所谓的救也是有一定的“度”,总不能散尽家财去帮助别人,结果却让家里人受苦,所谓“良知”也是有私心的,这也是有利的行为,自己过好才能帮助别人。
王阳明一生立下无数战功,最后却因为党派之争,还要将他这个最大的功臣治罪,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但王阳明却不在乎,如果他有私心,那这个王朝的命运恐怕就要改变。也正是没有私心,他才能真正悟道。
如果说王阳明的前半生都在追求圣人之道,那他的后半生就是在放下对圣人的执念。无欲才是最高境界,本心无任何牵绊,双眼才能保持光明。就像王阳明最后留下的那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