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导遭嫌弃,第一学历真有那么重要吗?
01
“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一名北大数学学院博导,硕士期间毕业于非985/211院校,就被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学生如此吐槽。这位学生还说“招的老师水平不如深圳中学”、“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
让我们先看看这位北大数学学院的博导的简历。

2001年湘潭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所以1994年就考入大学了,那个时候既没985/211,也没大学扩招,1994年能考入普通大学的难度,比2021年考入清北复交的难度相差不大。
另外,我们的小红书号在2021年6月1日介绍过中国的数学专业大PK,北大数院遥遥领先,把清华中科大复旦的数学专业全加起来,都没有北大数院强,这么强的北大数院,教授们看不出这位博导的水平?
所以这位学生出言不逊的背后,是社会上流行的“学历出身论”的舆论思潮。
这种思维是正常的,范进中举,反映了清代,人们对学历的热爱。
目前的主流模式下,只有考上名校本科,才算拥有光鲜的“第一学历”,不然大企业早就把简历扔进垃圾桶了,看都不看一眼。照这种逻辑,北大的博士导生,怎么也该清北本科+海外top10硕士/博士才有资格吧……
在目前中国的土壤下,北大数学系的硕士这样的评论,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也有经济学上的原因。 鉴别一个教授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即便下载了很多篇这位教授的论文,但很多硕士根本看不懂,那就没法鉴别,也就是说信任成本太高。这位学生也不愿意相信其他数学系教授的专业判断,只看本科、硕士的毕业院校,因为这个很简单,大部分人也能理解,所以信任成本/删选最低。在这种只看本硕毕业院校的模式下,特别简单,很快就有结果。

这位教授同时是北大数院的党委书记,影响力很大,自己学生的出路,会比较好。但这位学生完全没想到这点,数学参数调用得比较少。
这说明中国的教育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每个家庭,改变不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也改变不了社会的思潮。但可以自己想想,在内卷化的时代,如何既能有一定的学历,又能有很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呢?
02
华罗庚说,我初中毕业,请来diss我
数学是非常讲逻辑,非常讲思路,非常讲idea的,学历只是一方面,华罗庚初中毕业,没得钱,一边打工,一边《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文章太牛,清华熊庆来教授请他到清华……

考上名校,意味着高考成绩优秀或者在某一方面有显著特长,无疑有一个好的起点。但实际上,也有很多高手在“民间”,学历很普通。据统计,“国内近千名青年企业家中,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80%均毕业于国内普通的大中专本科院校;其余10%的青年企业家,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不等。” 我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还是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呢!


之前我们发了一些介绍中本贯通的文章,很多读者也来问,中本贯通的第一学历是什么?是中职还是本科?
其实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明确回复: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的“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你看明白了吗?官方根本没有“第一学历”这种说法!
假如你读了中职,又读了本科,然后又考上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如果是人口普查,让你填一个表格,“学历”那一栏你就填“硕士”。
如果你去找工作,写的简历上面也没有“第一学历”这四个字。教育经历一般从大学写起,无需介绍小学、中学……
03
回到现实性问题,在内卷化的时代,如何既能有一定的学历,又能有很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呢?
欢迎大家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