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山耕海,福泽八闽——走进《福建聚落》

由于福建的地理与人文的特点,传统民居丰富多彩,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以及与土楼相似又完全不同的福建土堡和福建寨庐,都是防御性民居建筑。沿海地区的民居与山区民居不同,闽南地区与闽北地区不同……由不同的民居按照不同的格局形成福建的传统聚落,聚落风貌千姿百态。
福建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演变一方面受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气候适应的地域特征,如沿海聚落与山区聚落的区别;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与海外交通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不断交融,晋永嘉年间北方汉人“衣冠南渡”带来“八姓入闽”,开启了北方人大规模南下入闽的先例。传统聚落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不同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聚落形态。
▼福建聚落航拍图

田螺坑村

鼓浪屿全域

厦地村

崇武古城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近日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分册之一的《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福建聚落》共分为十二章,从传统聚落形成与演变、传统聚落的基本特征、福州传统聚落、莆田传统聚落、宁德传统聚落、厦门传统聚落、漳州传统聚落、泉州传统聚落、南平传统聚落、三明传统聚落、龙岩传统聚落、传统聚落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等方面,论述了福建聚落的形成与演变,福建聚落的特征与价值,以及福建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福建聚落
随书附载视频资源

01
内容提要
福建省史称“八闽”,是指八个地级市,加上厦门市(副省级特区市)共九个,其中六个在沿海,三个在山区。本书介绍了福建省类型丰富的传统聚落,有沿海聚落与山区聚落,有海防聚落、疍民聚落与沿海石厝聚落,有茶乡聚落、侨乡聚落、畲乡聚落与客家聚落,还有土楼聚落、土堡聚落与寨庐聚落,等等。本书把研究传统聚落的重点放在乡村聚落,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并对福建传统聚落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聚落的形成与演变,聚落的基本特征以及聚落的保护、整治和发展。本书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人文地理、文物保护等相关专业的读者和文化旅游爱好者参考阅读。
02
作者简介

关瑞明
天津大学博士,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专委会委员等。
现任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科院长,福州大学建筑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陈力
天津大学博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福州大学建筑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总规划师。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理学学士,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工学博士。

林志森
天津大学博士,教授,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福建地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理事,福建省建筑师分会副会长等,出版《社区结构与传统聚落》等专著2部,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季宏
天津大学博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福州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福建福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与中国建筑史。
03
精美内页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