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凌厉、震颤与孤独,《潜行者》给观众讲了关于信仰的故事

2023-08-31 15:33 作者:四味毒叔官方  | 我要投稿

谍战剧历来都是国内影视剧中一个难啃的类型,首先,谍战剧的节奏感很难把控,要表现出不同人物在不同空间中的进行时态,然后将错综复杂的线索最终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的是编剧的“控场”能力。

其次,如何表现所有人物各自不同的立场,并让角色看起来不会刻板生硬,把“人性化”演绎得令观众信服,简单地说就是“演出有血有肉”的真实感,同样需要全体团队的倾力协作。

因此《潜行者》给予了我一次较为清晰的示范:

一个任务、两位同志、三方斗争、四面楚歌。

它的开始和结尾都让人出乎意料,但仔细想想,却十分符合叙事逻辑,透过历史的迷雾呈现战争时期在敌后“潜行”的故事,需要的是抽丝剥茧和细节刻画,极考验编剧的构思功底和演员对角色的深刻理解:

在我看来,代号“杜鹃”的男主方嘉树(黄晓明 饰)作为一位拥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以军统组织潜伏在上海的伪政权卧底、伪政权统治下敌占区的特工的身份,在76号展开谍战博弈。

 

这种故事背景让他出场时就拥有类似“不倒翁”的形态,摇摇欲倒、步步惊心,每一步都需要“平衡的稳定性”。

创作上很巧妙的是“敌明我暗”的设定,《潜行者》从第一集就明确了矛盾:

76号(汪伪政权特工部)上下都怀疑方嘉树是“卧底”,也都在屡屡通过各种手段试探他,每次都被他化险为夷,每次都被他抢占先机。这种斗智斗勇的桥段很紧张也很精彩,可以说直到最后一集他都在刀尖上行走。这也是《潜行者》不同之处——

阴霾仍未散去,英雄仍须潜行。

 

触发《潜行者》故事的关键人物是方嘉树当年在老家曾经的童养媳陶玉玲(蒋欣 饰),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她与男主方嘉树的画风完全相反,憨厚、淳朴、直接,到上海本来只是做支援工作的她,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杜鹃”的联络人,缺乏斗争经验的她,却在波澜诡谲的谍海中,为方嘉树的任务带来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助力,也引发了后续一连串的故事开展。

 

她的出现,令原本一直怀疑方嘉树的76号主任李力行(冯晖 饰)和处长叶兴城(吴晓亮 饰)自以为终于抓住了方嘉树的软肋,而同样卧底于76号的军统特务苏雅露(万茜 饰),和组长代号“银狐”的朱玉(李念 饰)的既定布局,也因此改变了棋子的分布。

通过剧情的层层递进和这些角色的刻画,观众能通过周围人物对方嘉树的侧写,渐渐清晰这个核心人物的超强心态:

共产党员,潜伏敌后,分别与军统和汪伪周旋。

每天九死一生,时刻准备赴死。

方嘉树在出国留学前他与陶玉玲有过一段封建社会遗留的婚姻,后者在其离开家乡后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活,而也正是因为两人之前如“亲人”般的关系,使得“杜鹃”的上线李正勋同志突然被捕后,陶玉玲接替了这个紧急的任务。曾经的“真夫妻”如今做了“假夫妻”,曾经的“假爱人”如今成了“真同志”。

我觉得《潜行者》中方嘉树和陶玉玲的关系没有被简单描述成“在并肩战斗中渐渐萌生爱意”,这种惯用的创作表达,因为直到最后这两个人都选择了继续战斗。陶玉玲与方嘉树再度见面时叙述了自己为什么会来到上海,她有句话说“我那天在外面出任务逃过一劫,可一百多个同志全死了……”就这么一句话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敌人的残忍。

像这种对白在剧中还有很多,我觉得在《潜行者》里编剧余飞很擅长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勾勒出角色自身和身边人的形象。如苏雅露赞叹方嘉树搞情报能力,还问他怎么会知道日本军舰的确切行程?方嘉树在此处并不需要冒险直接获取,而是通过与自己交往的日军人员的日常交流,分析出需要的情报,这种分析能力的展现藏于细节处,创作呈现上也显得举重若轻。

所以《潜行者》中男女主的形象特别鲜明,男主“文”,女主“武”,配合得却十分默契。而他们的人物连接也有一个共同点:“老赵”。

 


 “老赵”(王志飞 饰),是方嘉树在敌后的同事、陶玉玲在老家的爱人,作为党组织插入76号的一把尖刀,“杜鹃”同志可能面临无法与组织联络上的情况时,他果断选择紧急借用陶玉玲与方嘉树的关系,保证消息传递的畅通。而后在撤离过程中,被抓捕英勇牺牲后,将女儿乐言(李熙媛 饰)托付给陶玉玲。

编剧在创作过程中,也时刻通过视角的转换及与其他人物的情感勾连,不断用细节铺垫出方嘉树的多面性,因为方嘉树作为核心人物,潜伏最深,牵连最广。

在军统“银狐”和苏雅露面前他是个卓越的特工,负责完成重庆方面下达的一系列针对汪伪政权的情报工作。

 

在76号李力行和叶兴城面前他是个可疑但不得不利用的同事,汪伪特务需要他的八面玲珑和人脉解决很多“私事”。

 

在日本军官面前他是个“友善的中国人”,能搞来很多紧俏贵重的商品,还是很多日本高官的座上宾。

而这一切的极端的环境,特殊的使命,独特的身份,所呈现出的他的心理状态,本身就赋予角色极大的戏剧魅力,也令观众在一次次的细节铺陈下,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方嘉树在剧中的状态几乎都是隐忍的,这种塑造方式,符合他这个角色,因为需要完成的特殊使命,所必须具备的情绪能力。李正勋与海潮同志在自己面前牺牲的时候,他不仅需要强忍悲恸,还需要竭力避免暴露、迎击试探,继续在76号虎狼环伺的情境下周旋不止,只有回家面对陶玉玲的时候,才敢表达出自己的伤痛。主人公悲伤层次的不同与表达细节,都体现了编剧创作上的细腻与老道。而剧中“老赵”的牺牲,令方嘉树有了情绪更为外显的“痛哭”,这是他以身犯险之后,得知老赵仍然被敌人残忍杀害后的情绪爆发,相信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认同“杜鹃”的无力与绝望感,产生审美联系,引发移情。

 

注意,本剧的创作视野中,没有将男女主的情感关系局限在“爱情”的定义里,一个特殊的时代和一个特殊的身份让男女主根本无暇用大量篇幅展示“从同志变成爱人”的套路,这也是编剧对两位主角架构上的主题,这对“夫妻”关系的转变既有对共产主义的坚贞信仰,也有二人对彼此“亲人般”的依赖。方嘉树对陶玉玲的怀疑是真、推敲是真、保护是真、战斗也是真。这些“真”汇聚在一起让《潜行者》树立了很鲜明的特质:

《潜行者》给予观众心脏最有力的不是浪漫,而是两人后来达成了互相把后背托付给彼此的革命情谊,是《潜行者》真实反映残酷的战争年代中无数无名英雄的牺牲与奉献。 

 

当方嘉树继续走入76号执行任务,已是《潜行者》的最后一集,剧中他经历了同志身死、敌人瓦解和亲人的归来又暂别,侵略者依然还在祖国的土地上肆虐,方嘉树见证了很多次生死存亡,老赵的遗孤乐言在欢送日本军官的舞台上拥抱他在他耳边说“我一定会杀了你”——因为直到最后,方嘉树都始终完美隐藏了自己“杜鹃”的身份。

 

他是勇敢的,也是孤独的。

他也是《潜行者》刻画的无数历史中真实的“潜行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翻阅历史陈迹会发现很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们,终其一生都在“潜行”,身边人始终无从得知他们真实的故事。

所以我大概能理解编剧这次以看似“未完”的结局,以方嘉树戴上墨镜随电梯上行的身影作为句号的意图:

应该说《潜行者》很人性化,编剧的创作上脱离了简单的“非此即彼”与“非黑即白”,它没有把英雄神化,也没有把反派“蠢化”,每个角色的构成都十分立体且生动。凸显出“潜行者”之于谍战剧的具象化描述,使之更加符合现今观众的观剧审美。同时通过人物和情感冲突和矛盾结构成为谍战剧的经典,为此后该类型影视剧打开了一种格局:

要皆大欢喜的结局,还是要一个能够留给观众震撼乃至遗憾的回味?

以上,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显然《潜行者》做到了让观众陪着方嘉树“在遗憾中潜行”的感同身受。让男主背负误解和痛苦继续行走在“无间道”中,也让《潜行者》脱离了同类型题材的“标准答案”,反而让那个孤独的、渐行渐远,却始终在前行中的背影深深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凌厉、震颤与遗憾,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潜行者”们和“残酷时代”最棒的佳作。


凌厉、震颤与孤独,《潜行者》给观众讲了关于信仰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