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业余词作对方方日记的读后感

2020-04-17 12:35 作者:伛儿です  | 我要投稿

        打算写这个内容,是四月十日的事情了。本没想到这个话题会有如此热度,亦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为此事发声。

         话不多说,直接来说说我的感受吧。虽然是全职作家,虽然是闲来无事,虽然只是在家查资料,虽然是有人约稿,但能够做到连续六十天每日不鸽,作者在这一点上便要比我强出许多。

        但大概也是因为赶稿的缘故,行文中又不少疏漏之处。作为一个十八岁后没有上过语文课的非专业人士,我还是想在惶恐间提一提自己在作者日记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由于篇幅有限,加之难以断定部分语句的使用是否妥帖,这里只列出部分。相信作者本人会在正式出版前,会将其他错误都一一改正。

一、标点错误

        (全文中的问号、叹号、引号,均为英语字符,使用不规范。)

1、今天是大晴天有着冬天最舒服的气韵也是欣赏冬季最好的日子。

(正月初六)

2、母亲还迸发出学习热情,在电话中不厌其详地为我讲述屈原李斯,为我补课,她告诉我她每天写一千字(创作),并给我念……

(3月17日)


二、词语搭配不当

1、平时或回家蹭饭,或是吃外卖。现在倒好,总算启动了自己的厨房

(正月初五)

2、大晴,太阳太明亮,一副直奔夏天的感觉

(3月18日)


三、错别字

(漏字的语句因为无法标蓝注明,故略去。)

1、中午看到一张照片。有日本援助物上的一首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正月十八)另,此处用“两句诗”或更宜

2、心而论,下沉到小社区的工作人员相当辛苦,几乎就是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得干。

(3月8日)


        除了上述提及的基本错误外,在看日记时,我还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这其中,不太常用的语序表达当然是原因之一,例如:

        只是当时写到那里,觉得反思也很必要。由此,就反了一下思。(正月初五)。

        但更多的,还是行文中那些常识逻辑所产生的困惑。


四、常识问题

怎么说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呀。

(3月11日)

        可见,即便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内,作者依然对于李清照的《一剪梅》是诗是词都分不清楚。

       上述问题倘若说对一二,实在不胜荣幸。


        拜读完日记中的十余万字,我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君子赠人以言,尽管在下鄙陋,却也愿意将这些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1、文章里可以多加些天气元素,用以提高全文的真实性。

2、表达观点和辩论时,请不要打标签,圈范围,这样下定义,很容易让人觉得肤浅。

3、生活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而面对问题时,无论结果对错,尝试去解决它,就已经离成功更进了一步。

4、喊口号并不是脱离实事求是,强劲的精神力与向上的心态,是战胜失落和迷茫的关键。

5、诚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却又是祖国的孩子。考虑前者,我们可以出于公义而愤慨,但在仅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发声时,请再多看看后面半句。

6、面对灾难,应当以“不惜一切代价”的觉悟,去执行“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7、保持独立思考当然难能可贵,但这和闭目塞听是不同的。如果沉迷在自己的世界,全然听不进旁的声音,误入歧途、走火入魔也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对于日记在海外出版这件事,我想大家也不必拿着国外出版方的简介对着作者穷追猛打了,作者不懂英语。


一个业余词作对方方日记的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