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北风”——“北风行动”西线最后的反击(1)
1944年12月16日,西线德军在比利时阿登地区,美国陆军第12集团军群下属的第1集团军的防线上,发动了代号“秋雾”的反击行动,几乎整个第12集团军与半个英国第21集团军群都被动员起来以应对这场反击。但相对于已经乱成一锅粥的北部战线,南线美国陆军第6集团军群的战线就显得安静多了。 此时的第6集团军群正准备向德国领土发起新一轮的进攻,并再次尝试吃掉在孚日山脉战役与在11月发动的攻势中遗留下来科尔马突出部。 起初雅各布·德弗斯中将(第6集团军群司令,与布拉德利平级)希望德军将注意力集中在北部,这样有助于他自己的进攻。但这种期望很快就被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在12月19日的决定所打消。最高统帅决定让第6集团军群停止未来所有进攻行动,并派兵北上去承担美国陆军第3集团军兵力调动后空缺下来的阵地。这次调整使德弗斯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第6集团军群的防线虽然暂时保持稳定,但就像一个带有双凸起的反向字母S——位于萨尔布吕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的北部,有阿格诺森林和位于S顶端的劳特堡镇,最南端的的小镇位于米卢斯以北,围绕科尔马市。 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将亚历山大·帕奇少将的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定在了反S形的上半部分,将让·塔西尼将军的法国第1集团军定在了下半部分。 在北部,美国陆军第15军占据了萨尔布吕肯到比奇之间萨尔河谷的一条狭窄通道,美国陆军第6军占领了劳特堡突出部——一个以法德边境为界的大片连绵起伏的平原北部有小劳特河,东部有较大的莱茵河。 在斯特拉斯堡以南的科尔马突出部使法国第1集团军的战线向内弯曲,迫使其部队在德军控制的突出部周围呈半圆形分散。法国第2军占领了从莱茵河到孚日高原的包围圈北边,法国第1军则控制了贝尔福峡谷上方的南部地区。当集团军缓慢地从进攻行动转向防御行动时,指挥官们认识到他们漫长而弯曲的前线特别不适合新的行动。
图:1944年12月15日的西线整体局势
12月中旬,第6集团军群可集结大约18个师:美国第7集团军的2个装甲师(第12师与第14师)和6个步兵师(第36师、第44师、第45师、第79师、第100师和第103师),以及法国第1集团军的3个装甲师(第1师、第2师和第5师)和7个步兵师(第1师、第16师、第3阿尔及利亚师、第2摩洛哥师、第4摩洛哥山地师、第9殖民地师和美国陆军第3师)。 这些部队一部分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师(其中数个师参与过意大利战役),战斗力固然很强。但许多人因为数个月连续的战斗而疲惫不堪,而另一些人则相对较新还未经过战争的考验。法国方面,因为对殖民地步兵部队的大规模调换,现在只有两个装甲师即法国第1装甲师和第2装甲师,可以被认为是经验丰富的,而美军第12装甲师是最近才刚刚抵达。此外,由于北部战事对作战物资需求量增加,导致整个南部战线盟军地面作战部队可获得的后勤支持变的十分有限,所有的部队都面临着物资、装备和人力的严重短缺。新的军级司令部,美国陆军第21军最近也即将抵达了第6集团军群的战线,它下属的部队也将会拥有同样的情况。 不过此时,敌方德军的状况更糟。 西线德国陆军大部分装备精良、人员精良的部队都隶属于沃尔特·莫德尔元帅的B集团军群,该集团军正在阿登地区与第12集团军群苦战;那里的攻势将德军的补给、装备和人力从孚日-阿尔萨斯地区转移了出去。12月10日新成立的上莱茵集团军群(由希姆莱指挥)进一步阻碍了德军在南部的行动。这个新司令部完全独立于冯·伦德施泰特元帅这个德军西线总司令的指挥,其成立分散了与第6集团军群作战的德军的指挥和控制权。 冯·奥布斯特费尔德的德国第1集团军,隶属于G集团军群的指挥,位于劳特堡突出部上方;齐格弗里德·拉斯普的第19集团军,隶属于上莱茵集团军群,位于该突出部下方。这些部队总共约有20个师,但很多都兵力不足,有些只能派出几千人作战。 尽管希姆莱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加了莱茵河上游战线可用的人力、装备和物资,但北部的阿登战场目前仍然是德国军事资源的最大消耗者。但是,一旦德军主力攻势开始陷入困境,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的目光就将会转向了南部。 策划“北风”(1944年12月21日至27日)
当时间来到12月21日,德国最高指挥部已开始研究战场上的其他作战方案。 北部的B集团军群在阿登地区的进攻势头已经开始消散,阿登南线巴斯托涅的重要路口因为101空降师的激烈抵抗仍然掌握在美军手中,随着巴顿将他的第3集团军向北快速的推进,德军南翼的压力正在稳步增加。希特勒和冯·伦德施泰特都意识到,为了应对阿登地区的作战,盟军已经大大削弱了他们在南部战线的部队,并相信德军在南部发动新的进攻可以利用到这一弱点。 至少这会给正在阿登地区困境中莫德尔指挥的部队带来一些缓解。 伦德施泰特的参谋最初提议由G集团军群向萨尔布吕肯以北的梅斯发起攻进攻,威胁北部巴顿的第3集团军和南部帕奇的第7集团军。但希特勒和冯·伦德施泰特很快得出结论,他们缺乏资源来完成如此雄心勃勃的计划。相反,希特勒于12月初将指挥部从柏林迁至巴特瑙海姆附近的阿德勒霍斯特指挥所,以便密切监视整个战役,并批准从萨尔布吕肯地区向萨维尔讷峡谷以南发动进攻,目标是分割美军第7集团军并清理阿尔萨斯北部。 如果成功,德国最高统帅部打算从萨尔-萨维尔讷地区向吕内维尔、梅斯第3集团军的后方发动攻击,暂定代号为“牙医”行动。冯·伦德施泰特下令12月22日回国接替赫尔曼·巴尔克上将担任G集团军群司令的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大将立即开始进行筹划,并授权重组两个机动师,以形成进攻部队的核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德国军方领导人就提出的多项作战计划进行了辩论。希特勒倾向于在萨尔布吕肯东南部沿萨尔河谷向法勒斯堡和萨维尔讷峡谷发起主攻。利用萨尔布吕肯周围的公路和铁路网,进攻部队可以相当容易和快速地集中,而且在前进轴线上相对平坦,有足够的道路来支持快速的装甲推进。 但冯·伦德施泰特和布拉斯科维茨对他们缺乏装甲和空中支援而感到不安。相反,他们倾向于主力从孚日山脉的比奇地区向东发起进攻,因为他们认为森林茂密的丘陵和山脉将为攻击者提供掩护,让攻击者在攻击的关键第一阶段中免受盟军空中观察和拦截。此外,比奇周围大约有一半的马其诺防线的遗留公事仍掌握在德军手中,为集结区提供掩护和隐蔽。尽管进入比奇地区以及沿着预计的孚日推进线的道路交通更加有限,但这两位将军相信,德军步兵可以利用他们怀疑中第7集团军的两个军之间美军防线的薄弱缺口;随着他们的步兵部队逐渐向南推进到萨维尔纳峡谷,他们可以将机动装甲预备队派往西部的萨尔河谷或东部的阿尔萨斯平原。 但这两个计划都有着严重的缺点。萨尔河攻势的计划必须穿过美国掌握着的马其诺防线部分,并且在白天十分容易受到盟军空中力量的打击。另一方面,从比奇出发穿过孚日山脉的计划中美军第15军和美里的装甲部队的主力将可以自由地对德军前进的西翼进行反击。此外,这两项计划都由上莱茵集团军群负责,西线总司令部对此没有控制权。 2月27日,希特勒、冯·伦德施泰特和布拉斯科维茨批准了一项在粗略经过权衡的方案。在德军第1集团军的作战控制下,1个装甲掷弹兵师和1个步兵师将在美军在萨尔河谷的防线上打出一个缺口,而4个步兵师将从比奇地区沿着西南前进轴线穿过孚日山脉推进。布拉斯科维茨将保留他最强大的部队,相当于两个装甲师的部队,作为后备部队以利用任何方向上的缺口,来进行突破。然而,根据希特勒的指示,预备役部队仍将留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预计主力部队将沿着萨尔河谷发展。此外,布拉斯科维茨要求将发起支援攻击的上莱茵集团军群的部队纳入G集团军群的管辖范围内,以及推迟进攻开始直至集结更多部队和物资的建议,然而这些建议均未获批准。希特勒通知布拉斯科维茨,上莱茵集团军群将在斯特拉斯堡北部和南部发动支援攻击,但前提是沿着萨尔河谷走廊的主力攻势取得成功。希特勒还认为速度将至关重要,他安排第1集团军在 1944 年新年前夕开始两次向北进攻——一次沿着萨尔河谷,另一次穿过孚日山脉。代号为“北风”,这将是二战中德军在西线最后的一次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