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圓滿——徹底成為你自己
作者:A.H.阿瑪斯
來源:太傻之愛
一旦圓滿,
你就徹底成為自己了。
如果還需要任何東西,
如果還在恐懼任何事,
就尚未真的成為自己。
圓滿究竟意味著什麼?
真正的圓滿,意味著你已經了悟自己一向是完整無缺的。你存在的本身就是完整的,而完整跟好壞、苦樂、得失都無關。
一旦覺知到圓滿,你就不再等待了。只有當你覺得自己還需要什麼或不想要什麼的時候,才會等待和期望。
圓滿跟自認為已經得到了一切是不同的,也不意味感覺充實或美好,更不是通過意志力去經驗到的一種本體狀態。
圓滿意味著不被任何事物所驅策或吸引。
如果圓滿是因為擁有了某些東西,那麼顯然你就必須填滿某些需求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時間不再是用來等待的東西。如果不再有任何期望、渴求或恐懼,等待的心情就不見了。
圓滿並不是一種充實或知足的感覺,也不是體現了本體的某些面向--譬如慈悲或力量--才出現的,它跟任何一種品質都無關。
只要你還認為自己必須擁有某個特定的東西才能圓滿,那麼你就尚未臻於圓滿。
圓滿狀態不出現,我們的心就無法安歇圓滿意味著心徹底祥和了,意識活動完全靜止了,即使有痛苦或快樂也與你無關,因為那些只是表面的現象罷了。
圓滿意味著你對事物不再有任何偏好,既然已經圓滿了,怎麼還可能對任何事特別感興趣呢?
你既沒興趣再獲取什麼,也沒興趣再給予什麼。你對快樂和痛苦都不再關注。
痛苦生起時你不迎也不拒,甚至連讓它消失的念頭都沒有,因為對某件事感興趣意味著你已經脫離了靜止狀態。因此,圓滿乃是所有的興趣及偏好的終止。
圓滿也意味著徹底祥和或如如不動,甚至沒有任何慾望去思考或反映自己的圓滿。
一旦圓滿,你就徹底成為自己了。如果還需要任何東西,如果還在恐懼任何事,就尚未真的成為自己。
圓滿地存在
身體的需求
當然,你的身體還是有它的基本需求,譬如食慾的滿足以及擁有一個居住的地方。
你會去照顧這些需求,但是你不會仰賴生理上的舒適來達到圓滿。
心智的渴望
若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圓滿的話,那麼就尚未覺知到自己的圓滿自性,而以為必須去滿足一些需求。
一個尚未圓滿的人很容易被看出來:他永遠都會顯現出一種渴求或需要什麼的態度。
只要你的心還有任何渴望,就該知道自己是不圓滿的。
這份渴望可能是任何事物--人、活動或理念--只要它們在心中一生起,就已經脫離圓滿的狀態了。
聽起來圓滿境界好像非常無趣,一點也不吸引人,但只要圓滿境界不出現,我們的心就無法安詳。
圓滿與心智活動沒多大關係,因為心智活動永遠是從不圓滿的感覺出發的。就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圓滿,才會有這麼多的思想和念頭。
不過偶爾我們還是需要思想來處理一些現實的事物。
頭腦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滿足欲求及壓制恐懼的活動上,不論是靜坐、看電視或洗澡,你的心都有一些坑洞或匱乏感需要被補足,其中都有隱微的焦慮感。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在填補這份不完整的感覺。
由愛而動
處在這種狀態里,是什麼東西在促使你行動呢?
圓滿地存在著並不意味什麼都不做、只是吃閒飯混日子。
當你真的圓滿時,你的行動一定是充滿著愛的。愛是一種自發的行動,它不需要任何動機。
愛的行動永遠是從圓滿中生起的,一旦有了愛,其他的一切都會隨之而至。
處在圓滿的狀態里,愛與身體的本能會讓你繼續行動。
愛以及身體的本能需求。這時你的圓滿自性是沒有任何活動的,但你的身心還是會依照自己的需求去採取行動。
你的身體還是會繼續活動,做各式各樣的事。一旦明白你並不是自己的身體,那麼做或不做什麼都無關緊要了;你可能照樣會洗澡、洗盤子、辛勤工作或是出去玩。
那就像永遠活在颱風眼裡一般——颱風眼的週邊不論怎麼騷動,都不會影響到你,即使颱風消失了,這個中心點仍然健在。
我們為什麼把真正的自己拋棄了?
如果我們本來就是圓滿的,那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不完整呢?
從某個角度來看,不完整意味著我們早已脫離了圓滿自性,我們認為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之間出現了一道裂縫——你早就把真正的自己拋棄了,你脫離了你的真我而錯把頭腦當成了自己。
一旦把頭腦裡的東西當成了自己,勢必會經驗到恐懼、不安全感或各種欲求,而這就是人們所謂的人生。
大部分的時候你所經驗到的自己都是奠基於這道裂縫的,因此你很自然地會有各種需求、念頭、野心、計劃等等東西。
這種不圓滿的匱乏感會促使你去追求成就、填補空虛。想要追求某個人、得到更多的知識、經驗,甚至要去證悟自己的本體,都是源自於這份不圓滿的感覺。
認同自己的慾望只會讓這道裂縫更大。
換句話說,追求慾望的完成是不可能使你圓滿的,因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種不圓滿。這道裂縫是個無底洞,它無法被填滿。
你只能去發現自己是分裂的,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是認清了這一點,不按照這道裂縫的需求去行動,就能帶來解脫。
看見圓滿自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雖然我們仍然會繼續追求慾望的滿足,但只要能接受這是一種錯誤的認同,人生的方向就會改變——
你不會再深信自己的慾望和恐懼,而會開始深入地探索它們。
你不再一味地追求愛、贊許和認可,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快樂或名望,你會開始觀察慾望本身。
一旦認清自己是圓滿的,快樂自然會生起,卻不會動搖你的心使你脫離當下的存在。
你已經超越了快樂及痛苦,它們跟你不再有任何關係,因為它們是屬於身心次元的。
從這個觀點來看,只有存在才能為你帶來圓滿,但並不意味你在等待什麼。
你不會通過靜坐去等待某件事的發生,因為存在本身已經圓滿了。如果你還在等待什麼,就是在認同那道裂縫。
靜坐,只是為了安住在當下這一刻
靜坐主要的目的就是觀察內心的“變成”(becoming)活動,譬如渴望、欲求、驅策力以及拉扯等等的活動。
越是能察覺這個變成的活動而不被它牽著鼻子走,就越能直接意識到那個裂縫,然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圓滿性。
因此圓滿並不是行動或努力的結果,也不是某種活動的結尾。
你的人格或心智結構,本是一種永遠想得到某個東西或想達成某種狀態的變成活動,它是永不停歇的。 如果能徹底覺察這個活動,你就能脫離它。一旦脫離它,你就圓滿了。
圓滿如新鮮空氣一般地單純如實。
我們這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造出心中的空間,讓圓滿自性出現。
我們的內在工作並不是要得到什麼,雖然很長的一段時間你都會覺得自己是在學習、發展或追求某個東西,然而這隻是頭腦的觀點罷了。
不圓滿的頭腦總以為自己可以變得越來越圓滿,但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得到。
我們來這裡並不是為了達成什麼,我們的靜坐並不是在追求某種境界,我們的修持只是為了安住在當下這一刻,每一個當下你都可以體認到自己的圓滿性。你只是任由自己存在而不想變成什麼或追求什麼。
認識真正的自己,活出圓滿
活出圓滿性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你不會突然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讓美夢成真。
圓滿自性是超越這一切的。
真正的你比這一切要簡單得多,也完整得多。
一旦體認到圓滿自性,即使是天堂經驗都不再撼動你。
只有當你不圓滿的時候,才會被別的事物所動搖。當然你還是會經驗到美好的感覺,這都無妨,不是嗎?
你的自性對這些事是沒有任何意見的,它不會被是非所動搖; 它是非常單純的東西,缺少了它,就會有無止境的追尋。
缺少了它,無論你的經驗多麼崇高,都會覺得不足。
反之,一旦體認到圓滿自性,每件事都會變得簡單而如實,這時事情的戲劇性就不見了。因此,圓滿只是一種如新鮮空氣或薰風一般單純的東西。
內在工作就是去探索內心的慾望、恐懼、需求、裂縫和坑洞,一一揭露它們,漸漸地你就不再相信它們是真的或必要的。
大部分的人都把自己的慾望、計劃、恐懼當真了,若是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失望。
不斷地揭露自己,讓自己越來越赤裸,自然會認識那圓滿的自性。
人們來這裡進行內在工作,為的是填滿內心的坑洞,一旦發現內在工作根本無法填滿這些坑洞,你就會明白自己其實並沒有任何坑洞。
然而這件事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因為你的頭腦和人格已經累積了許多錯誤的信念。
我們可以說內在工作就是一種再教育的過程,而不是一種累積的活動。我們要學習的只是回歸到最簡單的狀態,而這個最簡單的狀態就是最圓滿的狀態。
一個尚未證悟的人往往是複雜的,一旦認識了自己,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你不再需要去了解什麼,也就沒什麼複雜性了。
但這並不意味你會簡單到一眼就被看穿,而是你的身上根本沒有東西需要被瞭解了。
你就是你,如此而已。
*作者:文章選自A.H.阿瑪斯《鑽石途徑-自我的真相》
本文來源於網路,公益分享、參考之用,客觀思考、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