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方法(INTJ向)

方便复习(我刚开始就截了些图后面想了想,又跑回去加时间标记加字)基本全面,(确信)
话说,好像晚了很久
聚焦效率


upup,开头7:00有一段话我觉得应该说反了,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本”应该是理解本质;而“末”才应该是表象,或者说应用。但对于intj来说,他们往往都是秉承着
先本后末的思维来学习。可是很明显如果所有人都以这样的思维来学习数学,其中的大多数一定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因为数学知识的本质往往很难。所以对于intj的建议应该是:适当的学会“本末倒置”,就像up说的黑箱思维那样,先会用这个知识点,等到自身积累足够时,或者有适当的契机的时候,再回来思考它的本质,这会很大程度的提升对于数学的学习速度,而且有正反馈(至少会用这个知识点了嘛),也能提高学习的动力。
你get我的意思能用好就行,研究本质肯定帮助很大,抓住关键效率提升就好,每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双向奔赴

底层逻辑

主动输入举例

主动:提前预习(大概),抢答,下课就做作业
被动:瞌睡,等答案,摆烂,(心中要有答案),作业不见棺材不掉泪。
实验思维

图,双向奔赴
,假设成立

实验思维-双向奔赴:做一个自己的理解(假设)使假设成立,奔向老师(验证答案)

低效:机械抄写,不过脑子,(要有自己想法,错的也行,又一个奔赴过程)
反馈模式(底层

做精不在多(大佬挑题)
课前课中课后(方法)
课前-预习(不是必备的)
是排错过程(知识牢固)
不需要很多时间,不能比复习多(本末倒置)
几分钟,过一下
自学能力
旧知识,图


上课
预判未来(提前想老师问什么,或者,答案想出)提升主动效率
跑神


上课部分回顾
下课(证明个例成立

刚开始题:经典例题(书上原题,课后习题)记忆清晰(至少1道)
举一反三
模型



考试技巧

重要(对比当下自己,满分?)

检查收益更高(选择题)
10~20分
会的都做对
总

课前:过,旧知识掌握,新知识预估难点
(强撑,休息睡觉,负罪感(网吧),学习效率提高)
上课:跑神,黑箱,输入输出,有自己的答案(双向奔赴图)
主动提问讲题,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课:及时做题,看答案,自己会推,才是会
考试:120/150,不死磕,计算不要错,会的做对
根据底层逻辑找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可以借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评论区:(emm,就只截了内容)
这可能与intj的功能排序有关。te是用来解决问题的,ti是用来逻辑推理的,而intj的第二功能是te,第六功能是ti,第二功能te在使用的顺手程度上可能高于第六功能ti。
“化被动为主动输入”这条,我的步骤通常是:根据目录的大标题和小标题确定它的主题→根据标题从“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三个角度出发设置问题→根据书本内容搜索自己设置的问题的答案→做出修改,使其更完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建立起一个大概的框架,之后修改的内容可以直接往框架里塞。(这条方法不知道可不可以使用于中学生,我是站在一个常年开摆的不听课的大学生角度来说的)
至于实验思维和反馈模式,我觉得是一种很典的ni-te的使用方式。先构建猜想,如果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会得到一种爽感,进而有动力继续行动。
大量输入,然后针对问题尝试分析输出。
先整体提炼框架再填补细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科我来,比如政治,前提是你要有足够大的阅读量,网络小说也可以,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字敏感度。其次文科上课就正常听讲做笔记,最重要的是下课要背诵,背诵也有技巧,一个是捋清楚逻辑顺序,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有就是重复,比如背13425这个数,先背13,然后回想13确保背下来,再顺着背134,再13425就比较方便。
然后就是做题技巧,我记得选择题比如地理,就是错题本,要记录下错的原因,以及找发现下一次遇到一样的怎么做不会错,这个错题本一定一定要重复看。
大题就是自己刷卷子总结模板,找共同点,比如看见一些关键字就要写哪些话,这个对intj来说可能还挺好用的,再配上前面背好的知识点就没什么问题
本期万物研究所的主题是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intj擅长于聚焦效率,学习数学时不需要过于严谨地推导出每个知识,而是可以将其当成一个黑箱去用。在学习公理和定理时,要先学会套用,再逐步深入。同时,学习数学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输入和输出方法,即主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