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 比亚迪 仰望 易四方 的粗浅理解
那天看了比亚迪仰望发布会的录播,听各位大佬讲了很多东西,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易四方”系统。后来又看了两个迪粉头子向北和自主老哥的视频及其他一些相关视频下评论区的讨论,感觉有些网友低估了易四方的颠覆性,也没认识到它出现和下沉的必然性,所以想说说我对易四方的粗浅理解。
我当时看的录播是这个视频(就看到50分钟,好像之后都是循环播放的宣传片):

易四方是什么?
根据比亚迪技术大佬的讲解,易四方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一套通过分别控制四个车轮的动力来实现车身姿态的精准和稳定控制的车辆动力控制系统。大体过程是:先由传感器测量四个车轮的角速度变化和车身姿态参数并将数据传给中央控制器,然后中央控制器据此计算出四个车轮在各自所处路面材质上的最大静摩擦力,并根据各自的最大静摩擦力、当前的车身姿态和用户的操作等计算出四个车轮应该输出的最优动力,最后四个车轮根据中央控制器的命令分别输出不同的动力。大佬还讲解了基础原理,其实就是初中物理的加速度公式和静摩擦、滑动摩擦相关的知识,当然,实现起来涉及到的技术细节肯定极其复杂,硬件层面比如各传感器的规划设置,软件层面比如中央控制器通过众多参数计算四个车轮应输出动力的算法。
这样搭眼一看,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现在车辆上的四驱加ESP系统的功能吗?为了方便理解这么想也可以,但易四方相当于前者在电动汽车上的超级版本,与前者相比,易四方主要有两个无可比拟的优势:1.毫秒级的响应速度;2.可以任意控制4个车轮以不同的方向和扭矩旋转。因为这两个优势,搭载了易四方的车辆能够做到以下几件传统车辆做不到或做不好的标志性的事情:
①原地旋转调头(拥挤停车场和狭窄路段调头的终极解决方案)
②时速120公里下爆胎后保持车辆安全可控(最大限度避免车毁人亡)
③深水漂浮行驶(增加通过能力,避免每年各地暴雨时的悲剧,需要配套防水等级)
④冰雪路面极限防滑(北方地区的福音)
⑤沙漠大坡度干拔冲坡(展示了极限脱困能力)
以上5个场景在发布会中都有展示,在 @比亚迪 的b站官方号中也有相关的视频。对这些极端场景的处置不仅具备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也是易四方极限能力的体现。
为什么说易四方具有颠覆性?
因为传统车辆在硬件结构上就不具备实现易四方能力的条件。其实,如果以一个完全不了解汽车基本结构和原理的人的视角来看,可能会觉得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易四方的能力不是理所应当的吗?难道传统车辆不是早该实现了吗?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但问题就出在传统车辆硬件结构的局限性上。
在燃油车时代,车辆的动力由燃油发动机产生,这决定了硕大的发动机只能集中放置在一处(大部分家用车会放置在车体前部),发动机产生的动力必须由机械传动机构(比如传动轴和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齿轮)输送到车轮,这种结构导致了如果要实现对各车轮驱动力的差异化控制,机械传动机构必须极其复杂,但又极其低效,既不能做到驱动力的完全自由分配,也不能让各车轮以不同的方向旋转,而且由于机械结构本身的局限性,响应速度还很慢(毕竟换用不同的齿轮需要时间)。
几年前我因为兴趣去了解汽车结构时,看得最头疼的资料就是关于机械传动机构的(b站也有相关的视频),当时我无比惊叹于各种精妙的机械设计,心想这tm是人能想出来的东西?其实想想也不奇怪,毕竟发达国家在燃油车上深耕了一百多年,有深厚的技术底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极端复杂的设计也正说明了燃油车在底层架构上的先天不足。
而到了电车时代,车辆的动力由电机产生,因为没有气缸等结构,电机的尺寸可以做得很小,这样电机就可以直接安装在车轮旁边,这么一来,几乎所有复杂的机械传动机构都可以省略了,电机通过电路接受来自中央控制器的指令,按要求输出动力来直接带动旁边的车轮旋转。这种结构使车辆可以精准灵活的控制四个车轮分别输出不同的驱动力,还能让各车轮随意正转或反转,而且响应速度极快(按照比亚迪的说法,能够以每秒1000次的频率精准调整各车轮的扭矩,这是依赖复杂机械传动机构传输动力的车辆绝无可能实现的)。
可以说,正是从燃油车到电车的变革才使得易四方这种在外行看来早就该实现的能力变为了可能。这种能力对之前的车辆控制能力就是纯粹的降维打击。传统车辆的机械结构再精妙有什么用?什么叫弯道超车?什么叫高瞻远瞩?什么叫20年的技术积累啊?(战术后仰)
为什么说易四方的出现和下沉具有必然性?
之前说了,传统车辆的车身姿态控制能力跟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不匹配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常识的,现实生活中因为车辆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的事故和伤亡也很多。其实这个巨大的瓶颈汽车工程师们是看得到的,但由于燃油车底层架构的局限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或者说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无法解决),但到了电车时代,车辆的底层架构终于可以去掉这个限制了,那么这个痛点必然要解决。在这种涉及到安全性的问题上,从技术发展历史的高度来看,如果没有比亚迪通过20年的埋头深耕率先解决这个痛点,也必然会有一家或几家别的公司解决这个痛点,只不过时间上远不会这么早。
其实在易四方出现之前,电车已经磕磕绊绊发展了很多年,咱们国家正式提出新能源车弯道超车政策也有十几年了,但之前的电车都只是把动力来源从燃油发动机置换为电机,车辆的底层架构和控制逻辑并没有发生彻底变革(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主要是因为要进行这种彻底的变革,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需要攻克各子系统的一个个技术难关,另外也是因为刚变革后的新车成本太高,必须匹配品牌的定位和售价,需要合适的时机。所以最终我们看到的是,比亚迪经过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在电车高歌猛进、在自身销量屡创新高、品牌价值不断攀升的时候,借着推出高端品牌和车型的时机发布并应用了这套系统。这样来看,这段汽车发展的路径就很清晰了:
燃油车 → 置换了动力但保留了燃油车架构的电车 → 采用全新架构的高端电车+采用老架构的中低端电车
前面已经提到,易四方并不只是单纯的提高了车辆的性能表现,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在某些场景下甚至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从历史发展来看,这种技术不可能只服务于高端车型,而是早晚要逐步下沉到更低端的车型的(可以参考安全气囊、abs、esp等汽车安全配置的发展历史和法规变化)。当然,这有赖于系统各部件成本的逐步降低和法律法规的引导,也许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但从长期来看这是大势。所以更完整的发展路径应该是这样的:
燃油车 → 置换了动力但保留了燃油车架构的电车 → 采用全新架构的高端电车+采用老架构的中低端电车 → 采用全新架构的电车
结语
嗯……技术层面的内容就这些,为了方便理解,很多东西在讲解时做了简化,而且因为不是业内人士,所以讲的主要是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这些偏常识和逻辑向的层面,技术细节我是不懂也讲不了的,再加上行文比较仓促,如有谬误请多多包涵指正。
这几十年咱们国家的产业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在个人消费品方面,先是以海尔、格力、美的等为代表的白色家电,然后是以TC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等为代表百花齐放(疯狂厮杀)的彩电,还有更加百花齐放的小家电,再后来是以小米、华为、OPPO、vivo等为代表的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让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用更少的钱极大提高了生活水平。
现在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也崭露头角并开始冲击高端了,对工程技术稍有了解的人应该能意识到易四方的研发难度有多大(把动力来源从一个燃油发动机或一个电机改为4个轮边电机仅仅是实现这套系统的最基本硬件条件),这种技术上的突破和领先必然会进一步压缩外国品牌的利润空间,让消费者得到更大的实惠,用b站UP @自主品牌才是国家希望 的话说,这叫做“让它们回归本来应处的价格区间”。看看某些汽车品牌这两年的价格变化就知道,如果没有自主品牌的强势发展,消费者要达到同样的生活水平需要多花多少钱。这些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只有自主品牌崛起消费者才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的铁律,这就是为什么自主品牌的每个成就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