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6.1 亚里士多德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亚里士多德(Aristeles,前384年—前322年)
古希腊最渊博的学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柏拉图的学生,跟从柏拉图学习达二十年之久。之后,在雅典的克昂建立自己的学园,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其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哲学、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美学、天文学等许多学科,成为这一系列专门知识领域的奠基者。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中等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他维护奴隶制度,主张由中等奴隶主来治理国家。在伦理学说上,宣传“中庸思想”。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承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他指出,柏拉图使一般概念脱离了具体事物,这是错误的。事实上,不存在有脱离个别房屋的一般房屋。人、马等都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这一批判触及到唯心主义的要害,因此,列宁称赞: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等于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提出,只有可以感觉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他称之为第一实体。这一点表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由于他弄不清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在第一实体之外又承认种和属是第二实体,并且把神作为第三实体,这又表现了他哲学中唯心主义倾向。在说明第一实体,即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原因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论”[i]和“形式质料说”。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构成的。在具体事物中质料和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质料的形式的转化,是质料形式化的过程,这里表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是他认为,质料是消极的,只是一种潜在性;“形式”才是积极的,它是质料追求的目的,因而是推动事物变化的动因。最后导致承认有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即“形式的形式”存在,认为它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即“隐德莱希”,也是一切运动的终极原因,即一个不动的推动者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始因。这些都表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然而,亚里士多德承认运动是事物的属性,认为运动就是由潜能向现实的转化,并依据事物的状况,对运动形式作了历史上最早的分类。这些则是其可贵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明确地把亚里士多德列入古代“自然辩证法论者”,指出他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ii]
在认识论上,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外界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列宁指出,这里的关键是“外在” 在人之外,不依人为转移。这就是唯物主义。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感觉的作用,也重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论知识比经验技术更富有智慧。列宁称赞他对于认识的客观性没有怀疑,对于理性的力量,对于认识的力量、能力和客观真理性抱着天真的信仰。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也陷入了“稚气的混乱状态”,他一方面承认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但有时又认为理性思维的对象存在于心灵之中,从而得出“思维者和被思维者是同一的”。这就背弃了唯物主义反映论,走上了同柏拉图相近的道路。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他第一次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个思维规律,确定了判断的定义和分类,制定了三段论的格和式,着重研究了演绎推理等。可以说,传统的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大体上已由他规定下来了。不仅如此,他还力求依据客观实在来探索思维的形式,并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过渡。在他的逻辑学中有不少辩证法。列宁说他的逻辑学是寻求、探索,接近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他处处把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混和起来,而且混和得处处都显出客观逻辑来。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的关系,辩证法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还是偶然的,尚未展开的,倏忽即逝的。
亚里士多德哲学对欧洲后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由于他的哲学本身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它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质。
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理学》、《工具篇》、《政治学》、《伦理学》、《诗学》等。
注:
[i] 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