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小时候常常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心想行善能够过的好,行恶会被惩罚,而行善便能够避免惩罚。但这种虚无缥缈的令人心宽的念想终究还是被生活纠正
先讲一下我的性格形成路程吧:
很小的时候在床上玩,踩到我爸的私处,被打。从此他人生气会令我不安
一年级,有一天回家偷了一支笔,回家和我妈讲,我妈说了一些话,第二天我回家偷了一把橡皮,被打。从此便尽量领会会到他人的情绪
后来在外婆家不顾外婆劝导,把一条因我任性而买来的大鲤鱼活活养死,后来也没做菜,浪费了。从此愧疚对我影响很大
在入学前的初中夏令营,因为我在寝室里太过欢脱与吵闹而被排挤。从此他人的排挤令我恐惧
高一时非常自闭,下课整天到处乱跑,和父母之外的人每天说话基本上不超过十句,到高二时因人际关系尝到苦果。到后来不再对身边的人封闭自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被遗弃是在高二,之前还相信是因为相处后初中时班里人后来对我很好(包括最开始的室友)
道德的树立,首先要被教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向善的倾向(愧疚)。而后需要他人反馈(被打,被排挤),形成教训(恐惧,不安)。关键是共情能力(尽量体会他人的情绪),不然无法践行
而道德的教导在各个时代往往不同,但所求往往为稳定与和谐(如帝制被推翻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被教导的人明白他人也被如此教导,便形成规矩,在从众心理下大多也会遵循,而这也是社会性的一部分
而道德树立中的其他要素大致可以被概括为人伦,是人类演化中形成社会性的要素
而人们遵守道德的动机往往是减少不安或者增加快乐,和金钱的价值很像,但不同的是金钱对当今社会人的价值是源自人们对金钱的认知,而遵守道德的动机往往因不同情况而为二者中的一个(比如在交警面前过红绿灯与没有交警时礼让行人)
每个人的道德倾向(遵守道德的动机)可能存在不同。应教导人们因享乐而行善,减少只因外部威胁而遵守道德的情况
但当你受到的外部威胁是非道德的时候,要么打要么跑,请不要将道德纳入考虑,道德不是一定要遵守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