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统文化改良,为什么有时候显得粗暴?

2023-04-07 19:46 作者:大师兄天道酬勤  | 我要投稿

洛水伊人


今年#清明奇妙游# 的《洛水伊人》,不管是命名还是发型,至少有两个大的“改良”,都给人一种“没吃透原作的讲究,反正更用力就是更好的”的一种比较粗暴的观感。


【首先是“佼人”改“伊人”】
两个词都来自《诗经》。“伊人”很出名,《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佼人”则来自《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如果是中央台来做这个节目,措辞上“伊人”“佼人”是没太大区别的。但恰好对于@河南卫视 来说,有区别。

春秋形势图

因为“佼人”的故国陈国,就在河南境内。
因此,就打造中原意像,宣传洛水IP而言,“佼人”更贴合语境。

【其次是发型】
这个新版这个发型,即使不了解古代装束,也会感到别扭:那么飘逸的服饰,那么轻松的歌词,却是那么重的头?

新版发型

这档节目修改发型,应该是为了贴合历史上甄后梳灵蛇髻的记载,把上面的小包子头,改成了复杂的灵蛇髻。从字面、纸面、PPT方案来说,改灵蛇髻并没有问题。
问题是,下半截的低马尾并没有去掉,上也重来下也重,视觉中心一下子就模糊了。与夸张的敦煌飞天舞相比,佼人的舞姿主打一个柔和。加高又带低的发型在视觉里占比太大,就让舞姿的灵动程度打折。

高速旋转,好怕仙女姐姐们假发发片或者流苏飞出去。毕竟百会穴到凤池穴的后脑瓜顶,就那么点面积,要承受这么多重量再叠加离心力,这得拿多少钢夹子来夹啊。。。
不靠压低机位仰拍,怕是遮不住这么高的头

阳陵陶俑的西汉发型是纯低髻,《洛神赋图》里的东汉女神是纯高髻,都显出一种被日常生活毒打过的干净妥帖。

西汉早期 阳陵陶俑 作为阳陵博物馆吉祥物,她有个名字叫姗姗

《洛神赋图》里的大体时代为东汉的洛神,梳着双环望仙髻


到了改动过的《伊人》,又要做东汉高髻,又要保留西汉低髻,卡在西汉东汉中间,反而有种穿越者的缝合感,用力过猛。

【写在最后】
以前就很爱看《洛水佼人》这样的唯美的古典舞群舞,也曾经是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粉丝。看了这版《洛水伊人》,是有感而发:
不止是古典舞,在汉服,在传统文化类的很多内容生产中,都会看到这种现象:有时候改良了,做了功课,效果却没有变得太好。文化生活并没有在这么短的周期内螺旋式发展上升。原因在哪里呢?

旧版《洛水佼人》,画质低清也是白月光


《佼人》改《伊人》,后来者并非外行,知道伊人,知道灵蛇髻,是有东西的。但修改的时候没有扣上本来的脉络,就显得粗暴。
先行者因为获取资料太难(参考《三体》叶文洁说的进资料室有多难),态度审慎,虽然巧媳妇手头只有一点米,也会就着那点米煎炒烹炸,千锤百炼;而后来者遇到了信息爆炸,知识获取得太过容易,反而容易忽略了消化梳理。
有时候,烈火烹油下猛了菜,未必比得过当年少翻少动烹小鲜。

传统文化改良,为什么有时候显得粗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