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日记

一年前的今天,我独自开车前往边城。
这里的“边城”是真的地理意义上的边城,而不是某某作品中提到的一个地名上的意象。它位于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本名叫“茶峒”,西面分别与重庆、贵州相接。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边城》故事的发生地。
记不清楚是为什么要过去了,可能当时有些心累,想找一个地方散散步,放松自己。凤凰古城商业化气息太重,游人如织,其本质早已与“古城”二字脱节,于是我选择了与它相距不远的边城。在出行前,我认为它仍是一个十分古朴的小镇,也许在沿着青石板路散步的同时,还能看着融化的雪水从屋檐上方滴落。
中午路过保靖县。保靖是一个隐藏在酉水河谷边上的小县城,可能是上游碗米坡建有水电站的缘故,酉水在这里平静得像一汪小湖。


保靖县城非常小,不出一两个小时就能逛完。
下午的时候,到达了边城。下面是流经茶峒古镇的一条小河,对岸就是重庆。在重庆那边,边城的原名是洪安。为便于区分,以下对边城湖南侧会直接说“茶峒”,对边城重庆侧会直接说“洪安”。

茶峒古镇傍水的街道,当时都没什么人。

这个水不太干净啊。当时看到这一幕多少有点失望,水质怎么变成这样了?原来河中间的小岛上在大兴土木(应该是在修酒店),因为要运建筑材料到岛上去,于是直接填河,把小岛一侧的河全部围住了,变成一潭死水。因为我当晚住河边,很晚的时候都能听到小岛上传来挖掘机的声音。边城也不纯粹了。不过相比凤凰好的一点是,游客还是很少,叫卖商品店铺也很少,大体上仍保留了原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风情古朴的、原汁原味的村庄会越来越少,因为信息实在太发达了,交通也会越来越发达,你今天挖掘出一个好地方,明天可能就会被纷至沓来的游客占领,这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当然是好的,只是对于游客而言,很难再触及到这个地方的灵魂。所以有机会的话,趁早出去看看吧,也许还能见到一个地方最纯洁的样子。

洪茶渡口。相传这就是《边城》故事中翠翠时常仰望的渡口。


傍晚的茶峒古镇。其实古镇晚上也不太安静,总是在搞建设。当然建设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游客的游玩体验来说,多少是要打点折扣了。


夜晚的茶峒古镇。除了远处传来的机械的巨响以外,非常安静,几乎见不到人。

第二天一早醒来,下雪了!




虽然地上没有什么积雪,但是车顶、屋顶、船顶已经盈满了雪花。

这是在洪安茶峒大桥上拍的,那时候正沿着大桥往重庆方向走。





向西走过这座桥,就到重庆秀山县境内了。实际上进入重庆界后,有一条向东南方向的小路,沿着它走几百米的路程,就可以进入到贵州境内。

清晨的洪安古镇。在大雪之下,也非常安静,行人稀少。

这是在洪安古镇一侧看拉拉渡口。

重庆一侧的山。


洪安古镇和茶峒古镇差不多,没什么特殊的,于是我折返回来,走到洪安茶峒大桥桥头,拐进一条小路,一直沿山上走,走到地势比较开阔的地带时,就进入了贵州境。


之前一直在河谷中行走,地上没有什么积雪,但进入贵州境后,随海拔升高,雪慢慢变大了,地上也积了一层薄雪。





这次主要是“高温雪”,下雪时温度在临界温度附近,像这种河谷,气温稍微高一点(大约0.5-1℃),虽然降水形式还是固态,但降水量小的情况下地上根本无法积雪(水泥地温通常还高于气温);往山上走,温度低一点(大约0℃),就开始积雪;再低一点(-1℃),积雪量可能还会很大,根本不化。在当时的条件下,升到1℃以上,就是雨了。在降水相态转换的重要温度区间(如-1到1度),极其微小的温度变化,可能都会造成巨大的景观差异。河谷和山上的相对高度大概100米,但就照片来看,景观差异很大。
返程途中,路过茅岩河服务区,那里正好有一个观景台,可以看张花澧水大桥和澧水河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