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丨智障儿童绘本阅读教学案例——《青蛙,你在哪里》
技术改进教材,策略促进成长
——智障儿童绘本阅读教学案例
摘要:智障儿童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落后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多种教学和技术手段,吸引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研究者在对智障儿童一对一的个别化语言康复训练的课程实践中,在课前借助平台对学生精准评估,课堂教学时将纸质绘本转变为教学课件的形式并配合AR资源,采用对话式阅读的策略和学生一起深入地阅读这本绘本,最后在故事地图的提示下,学生采用目标句式来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智障儿童 绘本 增强现实技术 评估
一、案例背景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中,关于沟通交往的训练中提到:能用常用句或用两个以上句子表达需求、拒绝、情绪和描述事件。《上海市辅读学校言语沟通训练课程指南》中也有类似的要求:在会话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描述或说明观察到或听到的事物,能讲述事情发生的大致过程或事件中的人物”。同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中指出,采取多元形式,有效开展训练活动,活动的设计应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个训课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培智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弱,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老师需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便以绘本阅读《青蛙,你在哪里?》这节课为例,来说说多种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案例。老师在课前借助平台对学生精准评估,课堂上运用了改进后的绘本和AR资源,使用对话式阅读的教学策略和一名六年级的智障学生一起深入地阅读这本绘本,最后在故事地图的提示下,学生采用目标句式来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本节课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二、案例描述
(一)借助平台,辅助教学
在课前,教师借助了本校的《大启小智学生IEP成长平台》,并询问了教师和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学生语言理解与表达、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发现该名学生在社会适应较为落后(图2),只会使用简单的句式,句子运用方面急需提升(图3),故将教学目标之一定为“学会句式‘谁在哪里看到了什么’”。考虑到绘本中的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可能难以理解,便提前通过晓黑板app向家长推送了相关资源,比如书中的地鼠、猫头鹰、树洞等,让学生熟悉下这些事物。


(二)化静为动,改进教材
传统的绘本阅读形式只有文字和图画。本课中,教师将图画书转化为PPT,添加了动画和声音,比如青蛙叫声、蜜蜂的声音和阳光照射的动画等,又将部分黑白的图片添加了色彩。另外,借助相关的软件,选取了猫头鹰、梅花鹿等AR资源,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动物,身临其境。另外,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有些字词较难用语言来对她进行解释,需要借助声音动画和实践操作来帮助她理解。这些声音和动画的运用,使得整本静态的绘本显得富有生气,也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语言表达。
1.PPT动画应用片段(图4)

师:小狗在摇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师播放动画,小狗摇树(音频1:树叶沙沙声),蜜蜂窝掉了下来(音频2:“扑通”一声),蜜蜂飞了出来(音频3:嗡嗡嗡)。
师引导:小狗在摇树,然后?
生:蜜蜂窝掉了下来,蜜蜂飞了出来。
师:我们把这两幅图说完整,小狗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生:小狗在树底下看到了一个蜜蜂窝,它摇啊摇,蜜蜂窝从树上掉了下来,蜜蜂飞出来了。
2.AR资源应用片段
师:小男孩爬到了树上,树上有个洞,洞里会有什么呢?
生:松鼠,蝙蝠,猫头鹰……
师:我们用ipad扫一扫这些动物,看看树洞里会有什么?(图5)
(老师辅助学生用ipad扫描松鼠和蝙蝠照片,树洞里没有变化;扫描猫头鹰时,树洞里飞出来猫头鹰,同时伴有猫头鹰的叫声)

生:哇,猫头鹰!(学生吓一跳)
师:然后小男孩怎么?
生:从树上摔了下来。
师:我们再来把这两幅图说完整,小男孩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生:小男孩爬到树上,在树洞里看到了一只猫头鹰,小男孩吓得从树上摔了下来。
(三)策略应用,提升能力
在绘本阅读的最后阶段,老师采用故事地图作为辅助,让学生自主讲述故事。故事地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故事结构发展脉络,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为主线,将故事中围绕主角出现的事物及发生的事件以可视化的图画形式呈现,儿童利用可视化的故事发展次序图,将相应的故事内容明晰化、结构化,进而回忆故事细节并复述故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对话式阅读的方式为主。对话式阅读有三个原则和四个步骤,三个原则包括:成人鼓励儿童主动阅读、给予反馈和逐渐调整进步的标准;四个步骤包括:激发、评价、拓展和重复。下面展示的是拓展策略的教学片断。
生:小男孩在睡觉。小青蛙逃走了。
师:嗯,说得真棒!晚上,小男孩睡着了,小青蛙偷偷地从瓶子里逃走了。
生:小男孩醒来,青蛙不见了。
师:第二天早上,小男孩醒来了,发现青蛙不见了。请你说一说这两幅图的内容。
生:晚上,小男孩和小狗睡着了,小青蛙从瓶子里逃走了。第二天早晨,小男孩发现青蛙不见了。
拓展是指将儿童说出的内容进行扩展,丰富儿童叙说的内容。在拓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不直接评价学生叙述的内容,而是将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丰富,当学生听到时,自然而然按照老师的话语进行叙述。以“对话”为核心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成果
(一)追踪了学生的能力变化
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不同,往往需要大量的康复训练之下才会看到教学效果,任何一点小小的进步,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巨大的。在课前采用《大启小智学生IEP成长平台》了解了学生多方面情况,在课后,对学生的进步之处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记录,更新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看到每个阶段学生多方面能力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追踪记录。
(二)改善了学生的注意力
与传统课堂相比,在AR资源课堂中,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到明显改善,AR技术的资源融合了改进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给智障儿童的认知世界带来了新鲜感,原本平面的静态知识,突然之间就活了起来,引起智障儿童的强烈兴趣,并且还可以用平板电脑与呈现出来的立体画面互动,提升了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整个课堂都是在开心、活跃的氛围中进行的,师生都比较轻松地完成了这节课。
(三)促进了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对话式阅读是指以图画书阅读为背景,使用语言练习、反馈语言、提供适当的成人和儿童相互交流,使儿童语言得到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成人可以起到支架的作用,来帮助儿童发展更好的叙事能力。与他人的对话中,儿童会遇到超出他们的能力复杂的叙事内容,成人会帮助他们内化这些技能,来促使他们叙事建构能力的提高。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对话式阅读,采用提问、拓展等多种策略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起到了支撑作用,帮助学生叙事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思考
(一)智障儿童绘本故事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本节课中,采用的是“评估——教学——监控”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课前评估了解学生能力,随后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中和课后对学生能力进行监控,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明确后续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模式适用于任何学科。
在教学策略上,采用了对话式阅读和故事地图相结合的策略。建构主义强调经验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教师只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中阅读应该是“对话”的过程,不是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式阅读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互相影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交互性。对于一些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智障儿童,采用对话式阅读结合可视化的故事地图进行绘本教学,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和叙事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建设
将纸质绘本电子化,对于许多老师来说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事情。需要拍照、处理照片,然后制作PPT,PPT上又需要大量的声音和动画。如今,PPT、WPS、剪影以及其他手机app等软件中,里面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方便我们办公的小工具。另外,增强现实技术很多老师已经使用过,却并不了解。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信息化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AR资源的开发
对于智障儿童,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还促进能力的提升。一些培智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将AR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老师来说,并不是专业的软件开发者,在寻找AR资源时往往比较费力,有时候想把寻找到的AR资源和课堂融合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如果软件公司能和培智学校一起合作开发适合智障儿童的AR资源,为老师提供便于生成AR资源的软件平台,对智障儿童的教学会有更好的提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