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李白

2022-12-26 12:38 作者:关东里的琴声  | 我要投稿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逐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纪水辨瀛海。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己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译文:江上的行程已经是几千里,我也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圆月。先是饱览瞿塘峡的风光,随后便又登巫山。巴国的大地虽已走尽,而这巫山确实高得难以达到顶端。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手攀垂下的藤萝又象不接近日边。非不登上雾山,山顶是极目远望没有丝毫的逗掩。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青天德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游历到日光西斜,仍然有许多妙静值得徘徊。惩风吹着树枝作响,空谷里的积雪还白光闪闪。晚上归途时已是黄昏,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啊,月光是多么清悠,猿啼又是多么凄惨,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赏析:此诗”巴东“这一地理概念的具体所指,历来有所争议,一些旧注认为诗题上的”巴东"既是唐代归州的“巴东”(今湖北巴东),如比较权威的清代学者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在此诗题下解释说:”巴东"即归州也,唐时隶山南东道。”(《李太全集》)中册1021页,中华书屋出版)若仅凭字面意义,此说无错,但按照诗意,则不可通。诗题曰”自巴东舟行瞿塘峡登巫山”云云,可知诗人的行进路线是从巴东出发,然后穿过瞿塘峡,接着才登上巫山的。若此,巴东的位置一定在瞿塘峡之前,或者说瞿塘峡一定在巴东和巫山的中间,然而归州的巴东却在巫山的下游,若自这里登巫山则必须溯江而上,但无论如何又无法经过瞿塘峡,如果顺流,那就要先过瞿塘峡,等雾山之后要再行走相当一段水路方可到归州的“巴东",与诗题大相牴牾。渝此可知,贵州巴东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是失踪的,巴东是指夔州(今重庆奉节。《新唐书》地理志券四十载:”夔州,云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东郡,武德二年(619)更州名,天宝元年(642)更郡名。”据此可知,夔州原来是信州的巴东郡,至”天宝元年”始更郡名。李白此行当在开元十三年(752),此时的夔州尚未改名,仍叫巴东郡,所以诗人才有此称。又据《方舆胜览》”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若把与此有关的地名按长江流向自上而下的地理位置排列一下的话,其顺序则是夔州、瞿塘峡、巫山、巴东、况且前三处所距不远,完全可能是在一天中所经过的三个地方。四人自归舟,事成八东郡,出发很快g经过瞿塘峡,而到达吴山,(参见《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五册47~48页中华地图学社出版),这样解则全诗疑窦顿开,语意甚明。 诗 的开头概述自己登巫山前的情景。”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两句是说自己从家乡出发以来,沿江己走了几千水路。这天正逢望日,明月皎洁圆如银盘。诗人接着说,刚刚经过瞿塘峡之后便徒步登上巫山的最高峰。在山巅之上,是人极目千里,饱览无山的雄姿,”巫山高不穷,八国尽所历",紧承前句,写巫山的高危与广阔,"不穷”是无穷无尽之意,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又可说是世人所目见,因为诗人视野之内即是耸山峻岭,都是巫山之境,故谓之”无穷”,所以下句说整个巴国境内都被巫山占据了,当然此诗只是形容巫山面积之大,与杜甫名句"戴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意相同,不必拘泥考证巴国的辖境"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四句写登山时的主观感受,山路高危陡峭,诗人要凭借垂下的藤条才可向上攀缘,有时只好依偎在突出的大石头路上喘息一会儿,诗人登得太高了,他觉得好像在日边下外一扳匀器在脚下缭绕,太阳在身边,高璇诗人心情愉悦,急不可待地快步登上绝顶,向远处眺望。啊!太美了,天清日朗,万里澄鲜,一点遮挡视线的东西也没有,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以下六句便写其在顶峰上的感受。 "却顾“两句是说山顶真是高级了,回头向下一看,只见万里深渊神秘莫测,令人面容失色,心惊肉跳,抬头向上一望,头上了即是青天,登临高绝之处,惊愕中又有几分自豪感,这里所有登山人都会产生的普遍心理,于是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竞觉得青天仿佛可以用手就能摸到一样,但夜间所常见的银河此时却不知哪里去了。远望云彩的升起之处,便可知道苍梧山所在的地方; 观看那奔腾的大江的流逝,便可辨别大海所在的方向,八苍梧“语出巜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瀛海"一词出自于《史记》,其实这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云气和江水发想而来,江流的方向当然应该是大海,无须详考。"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便转写归途中的景色,"积雪照空谷"以下八句大意是说高山背阴处的积雪,映照着空荡荡的深谷,风吹树木发出呜呜的悲凄之声,踏上归途时天色己晚,只剩夕阳的余晖了,但诗人游意为艾,兴致颇高,江上寒冷,故早早地就听到了猿的啼叫之声。天色朦朦胧胧,远处的松林尾隐隐约约一轮明月,从那里缓缓升起,宛如松林吐出的一般,月光皎洁明媚猿声清幽凄厉,此情此景,给人一种空气静穆的感觉,这即是眼前的实景,又有诗人不忍离去的主观情感寓于其间,因此有一种惆怅惋惜的情味。最后两句说,虽然自己还有游兴,但不愿意再听到猿的啼叫声,这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辞别了巫山拄着登山杖,回到了船上。 全谢记叙登巫山的经过,写得相当完整,从开始上山写起,继写登山时的感受与登上顶峰时所见到的景色,最后写下山及回船的过程,一气呵成,完全按时间顺序和所经历的过程来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始终借助夸张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渲染巫山之高俊宏伟,“日边"、”霞外”等诗句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两句更是异想天开的惊人之语,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气质,此诗是太白初离家乡时所作,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雄伟壮阔的山川景色,又因未接世事,所以始终洋溢着欣喜之情,虽然在后半部分略含凄寂之味,但那恰恰充分地表现了游兴未尽的遗憾与惋惜。并没有什么感伤的情味,全诗的基调是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与其后来的一些山水诗的扑朔迷离,悔暗感伤是大不相同的。

《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李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