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女作家汪藕裳和弹词《子虚记》
盱眙女作家汪藕裳和《子虚记》
https://mp.weixin.qq.com/s/A2lKjoRvttcGePzHEmgviA
盱眙文艺

汪藕裳(1832—1903),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中国历代女杰百人之一,淮安名人馆中有她的重要席位。著有《群英传》和《子虚记》,共计四百多万字。主体以七言诗歌写成的《子虚记》系中国弹词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东方瑰丽的英雄史诗,是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的文学名著。她生活于动荡不安的清代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女殇的种种惨痛,在颠沛流离中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两部宏伟巨著。
名门闺秀,漂泊一生
汪藕裳出生于近代盱眙汪氏名门。汪氏源于皖南徽州祈门县,是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明末清初迁居盱眙。盱眙汪氏人才辈出,曾产生过六个进士、举人,十一个知县、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及省长、部长等级别的官员。祖父汪孟棠,进士,曾任苏州知府、陕西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其故事当时被改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演出,如今江西赣州把他列为历史文化名人。父亲汪根敬,贡生,在河南许昌、开封、安阳等地当过知县、知府,是个有作为的基层官员,去世后清政府通令嘉奖,名列许昌名宦祠,事迹载入《许昌志》。她的叔伯、兄弟、侄儿辈从政为官的还有多位。她兄妹四人,个个才华出众。大哥汪祖茂为候补知州,弟弟汪祖亮在太常寺担任博士,妹妹也是个精通诗文的才女。出生在这样的儒学、官宦家庭,她自幼受到浓厚的封建文化氛围的熏陶,文史功底十分扎实。她自幼聪明伶俐,父亲视为掌上明珠,把她带到河南官府中亲自教育,因此,她得以博览群书,同时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官场上的各种情态都耳濡目染,洞悉分明,为日后创作以封建官府为背景的小说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当时中原地区黄河常常泛滥,加上兵匪横行,民不聊生,因此她的生活一直不安定。她17岁时,父亲在彰州(安阳)知府任上突然病故,年仅41岁。两年后,祖父又病逝,家境开始衰落,生活越来越艰难。她嫁给桐城胡松岩,没过多长时间,太平军就攻占桐城,她与丈夫逃到盱眙避难。咸丰九年(1859)五月二十六日,陈玉成率太平军攻占盱眙县城,烧杀抢掠,知县许垣等官民千余人丧生,汪家被焚烧、抢劫一空,几代人辛苦经营的家园毁于一旦。汪藕裳夫妇陪着祖母吴氏等家人一起仓皇逃往苏南,投奔担任新阳县(昆山)知县的堂兄汪祖绶。惊魂未定,苏州、昆山等地又被太平军攻陷,兵荒马乱中丈夫又病死,她到了国破家亡的处境。她长歌当哭,亲撰祭文,情真语切,许多人听后都落了泪。许多年后,她的堂弟汪祖鼎还撰诗回忆说:“往事争传悱诔工,开编血泪迹犹红。人间天上成终古,空著哀词续怨风。”(《子虚记题词》)可见丈夫突然病死,给她以巨大的打击。强忍着悲痛,携带着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祖母,她突破太平军的重重防线,逃难到苏北宝应。当时大哥汪祖茂在那里帮人家做事,生活也很艰难。在宝应,她年轻守寡,寄人篱下,生活极端困苦,在《子虚记》卷一中记下了当时的困窘情形:
一自故园兵乱后,流离失所叹途穷。钗分镜破深秋里,托足安宜类转蓬。
“钗分镜破”指丈夫去世,夫妻分离;“安宜”是宝应的古称。她在宝应生活了十多年,把女儿抚养大、嫁人。光绪三年(1877),48岁的汪祖茂病逝,她失去靠山。为了生计,她只身前往青浦(今属上海),投奔侄儿汪瑞曾,汪瑞曾请她担任家庭教师,给她一个安身之处。不久,她唯一的女儿病逝,先她而去。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为了两个年幼的外孙女,她又回到宝应,承担起了养育重任。
1903年,守寡四十三年的一代才女汪藕裳客死他乡,宝应地方乡绅被她的事迹所感动,一起向官府呈文,请求表彰,为她树立牌坊。《宝应县志》还记载了她的事迹:
候选县丞胡德森(松岩)妻汪,安徽桐城人,年二十九夫殁,事姑至孝,抚嗣成立,性好文墨,子侄辈皆承启迪,著有《子虚记》等书醒世。光绪二十九年卒,守苦节四十三年(以上均光绪二十九旌)。
宝应人敬仰她的人格,称赞她创作的《子虚记》有醒世功用,而当时的《盱眙县志》对她只字未提。去世前,她曾留下遗嘱:没有出版的两部手稿分别由两个外孙女继承,丁韵继承《群英传》,丁翰香继承《子虚记》。丁韵、丁翰香有同父异母兄弟,丁家人信守诺言,把两部书稿交给她们姐妹二人,她们带着书稿出嫁到上海、海州(连云港)。
逆境中发愤著书,两部巨著传世
汪藕裳的许多亲友都曾在苏南当官,小时候,她经常到苏南做客,很早就接触到弹词艺术,热爱弹词艺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四处逃难的空隙,她常常夜以继日地坚持创作。她第一部作品叫《群英传》,此书一面世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侄儿汪瑞曾在给《子虚记》题词时称《群英传》面世时,“洛阳纸贵非虚语,争欲传抄尽宝藏”,读者们纷纷传抄,争相传诵。
她曾广泛地阅读弹词著作,发现《再生缘》、《笔生花》等弹词小说名著都有一个充分体现封建道德规范的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即主人公女扮男装,金榜题名,玉带紫蟒,位极人臣,最后被发现是女儿身,都恢复女装,奉旨完婚,遵守三从四道,成为贤妻良母。对此,她十分不满。“遍览弹词男扮者,此书不欲与众同”,她要为女子张目,立志写出一部充分展现女子才能,为女子扬眉吐气的作品。她要为女子争取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合理地位而呐喊。受《群英传》成功的鼓舞,她到宝应后开始创作《子虚记》。因为白天太忙,她只能利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去创作,两部四百万字的巨著都是在昏暗的小油灯下用小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她在《子虚记》中经常不经意地写下一些反映当时创作情形的字句,如:
风雨打窗人未寐,夜深犹对一灯红(卷一)
清夜构思常不寐,拈毫何苦恋残灯?(卷十二)、
季冬时候天寒甚,冻笔难呵且略停。(卷三十二)、
盛暑严寒皆不辍,一任它,疾风暴雨打寒窗。(卷六十四),
可见《子虚记》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十分艰辛的漫长过程。期间,她还要独自挣钱抚育女儿。直到光绪9年(1883年),历经20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二百多万字的弹词巨著。她如此持之以恒辛勤地创作小说,其动力不是扬名,不是图利,而是“只图闺阁知音赏,窗下生涯笔底忙” (卷六十四),即在知识女性中寻觅知音,让弹词小说成为传送理想的媒介。《子虚记》突破了大部分弹词大团圆的结构模式,才华横溢的女主人公因暴露女子身份不能再担任丞相,于是毅然绝食而死,以此向男权制度宣战,充满了悲剧色彩。
《子虚记》完稿后,她请亲堂兄汪祖绶、弟弟汪祖亮、堂弟汪祖馨及汪祖鼎、堂侄汪瑞曾及汪瑞高、侄婿朱定基、晦庐弟沈国翰、练川姻侄徐鼎丰、盱眙名人王锡元、江阴女史陈素英等人写序、题词,并筹措资金准备出版《子虚记》,但此书最终未能出版,因为家中亲友接二连三地亡故,她没有精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出版这部巨著。《子虚记》手稿由其外孙女丁翰香保存,丁死后,传给女儿沈彩西,沈又传给女儿肖镕璋,肖镕璋于2011年夏天把它捐赠给淮安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另有多部抄本保存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中,这些抄本也被评为国家珍贵古籍。
《子虚记》故事梗概
文绍是文天祥的后裔,字仲明,家住杭州,有二个儿子,长子振粦,次玉粦:又收前兰州知府杨鉴的儿子杨蕙林为学生,让他和自己儿子一起读书。虽然中了进士,因没有关系,文绍一直在家待业。权臣牛封依势压人,强行霸占文绍位于西湖之滨的园林漾绿山庄,两人由此结怨。湖南湘阴县赵元长期在外做官,无暇顾家,有个女儿叫赵湘仙,已答应许配给安徽布政使张永桢的儿子张端。赵湘仙在老家受到继母残酷虐待。一天,继母把她关在一间空屋里,不给饭吃,打算饿死她。深夜,老仆人金得砸锁进屋,让她改扮男装,带着她逃走。路上,他们遇到赴京上任的裴嘉澍,裴见其眉清目秀,以为是男孩,就收为义子,并改名裴云,字子湘。裴嘉澍女儿裴绿芳许配给苏州知府朱筠的儿子朱明绶。文绍堂妹因夫死前来投奔,并将其女儿陶浣香许配给玉粦。杨蕙林中解元后,娶高丽容为妻。文绍带二子及杨蕙林进京赴考,玉粦中探花,振粦为二甲进十,杨蕙林落第,状元是孙凤藻。文绍亲妹有子韩云标,自恃武力,向玉粦挑衅,被打败。振粦娶钱侍郎的女儿钱碧箫为妻,孙凤藻将宝剑赠予朱明绶。
文绍被任命为扬州府甘泉县知县,离京时带杨蕙林同行。裴嘉澍逼裴云考试,先中解元,后连捷中状元,同科榜眼是杨蕙林。玉粦被任命为江苏学政。其时皇帝南巡,到金陵时,安徽镇南王刘雄造反,率兵围困金陵。在此危急时刻,玉粦挺身而出,领兵救皇帝,朱明绶、萧毓田等参军。刘雄兵败自尽,手下战将曹胜假降,与牛封勾结。安徽巡抚庄顺曾与刘雄勾结,此时以抓刘雄家属来开脱自己,但仍被免职。玉粦破刘雄时,曾救过文绍幕友俞英之妻郑素瑶,郑素瑶因此暗恋玉粦,后来演绎出许多故事。回京后,玉粦升任兵部左侍郎、大将军、永平侯。裴云任七省巡按,代表皇帝巡查政务。
梁学士做媒,将萧毓田之妹萧蕴仙许配给玉粦为妻。其实,梁学士之子梁永一直暗恋萧蕴仙。平定刘雄叛乱后,牛封拜相,与马裕、羊守信等奸臣结党营私。北方云昌国国王要求派两位翰林去教化他的百姓,牛封公报私仇,推荐杨蕙林和文振粦出使,其时振粦刚生女儿月珠。江丞相和孙国舅(孙风藻之父)请裁撤各镇兵权,牛封则会同皇叔英王阻止。庄顺通过牛封欲官复原职,被江相等人阻止而未能如愿,降级任江西饶州知府。萧毓田生子鹤平,玉粦回杭州与陶浣香成亲,因杨蕙林出使,杨母、妹妹也在文府安身。文绍认杨蕙林妹妹杨珍珍为义女,梁永虽与梅彩霞结婚,因梅彩霞不美而气恼,后将怀孕的梅彩霞抛弃在一尼姑庵,到京后另娶韩云标之妹云娥为妻。
不久,镇守武汉的楚公唐葆祚造反,范云龙奉命平叛,因受到牛封等人掣肘而失败,并殉职。后来,皇帝连选派两员大将出征,均未出师而身死,只好派孙风藻去杭州命玉粦率军平叛。玉粦则再带着萧毓田、朱明绶等出征。张端之父本是庄顺下属,受庄顺、刘雄陷害,被充军辽东。张端欲去探父,本想请表姐梅彩霞照顾母亲,因梁永和梅彩霞回门,便也上了梅家。张端表兄梅昆拉其逛妓院,与羊守信之子羊琪、庄顺之子庄义全见面。妓女顾惊鸾想要张端家传的鸳鸯玉佩,梅昆去要,被张端拒绝。羊琪与庄义全争夺顾惊鸾,梅昆为巴结羊琪,串通羊琪、顾惊鸾,设计杀害庄义全,并嫁祸张端。虽然当地县今和按察使文绍都发现问题,但庄顺一定要置张端于死地,文绍一怒辞职归家。正好裴云巡视到江西,问清案情,逼迫巡抚牛国华(牛封之子)、庄顺等释放张端,处斩梅昆,但有意开脱羊琪。玉粦因陆绍机运粮误时,杀了他。
陆绍机是英王内侄,也是自己文案陆绍云的兄长。玉粦又将祸害百姓的知府孙鸿藻免职。然后经过儿番较量,才招降了楚地大将尚德,平定了唐葆祚之乱。
其时,云昌国来索要土地,玉粦为救哥哥振粦和杨蕙林,奏请出征。陆绍云、曹胜等勾结,刺杀玉粦,未成,又私造玉粦写给云昌国王的书信,交给牛封和英王,企图陷害玉粦。皇帝闻讯大怒,下旨拘捕玉粦进京。牛党又假传皇命,让玉粦自尽。圣旨到达军营,众将领不服,大闹,杀了钦差的随从,又要杀钦差,被玉粦阻止,钦差不敢逼玉粦自尽,只好一同到京城向皇帝表白。途中,遇刚刚生子被遗弃山沟的梅彩霞,玉粦命人将其母子送到杭州父亲处。到京后,皇帝查出内情,将陆绍云等处死,曹胜被保下,玉粦充军雁门关,并派武杰统率玉粦的大军。智多星尚德等部下请求随玉粦去边关,名将蒋庭芳和儿子蒋宝梁到杭州文绍处安身,文绍将宝梁收作学生。因众兵将不服,武杰写信,命曹胜送给雁门关总兵,要他杀掉玉粦。哪知,此时曹胜已醒悟,反将牛党阴谋告诉玉粦、尚德,并刺杀雁门关总兵。
英王、牛党专权,相继残害忠良,或降职、或入狱、或暗杀、或斩首,企图篡位。正好尚德来京,设计流言,假称玉粦带领义兵要杀进京城“清君侧”。奸臣们不敢立即篡位,反而将本已关在狱中的孙丞相(孙风藻之父)放出来,叫他去雁门关招安玉粦。又派曹胜带兵,令其暗杀孙、文二人。皇帝假意狩猎散心,逃离京城,并由此召集忠臣勤王,一起到杭州集结。多位女英雄参加了以平阳公主为首的娘子军。江西巡抚牛国华预料英王篡位不会成功,为了给自己及家属留条退路,在父亲牛封要其出兵攻打逃至杭州的皇帝时,他拒绝了,还把粮食借给官兵,但皇帝君臣对其仍然不放心。尚德带着蒋宝梁到江西去策反原来的部下,大获成功。梁永的伯父已死,其伯母知道梁永归附英王,在尚德到达南昌时,将女儿梁玉映许配于他。后来,梁玉映也参加了娘子军。玉粦领兵征讨江西,牛国华自知不敌,奏请皇帝,愿意撤出江西,皇帝答应了。英王、牛封等对其十分不满,派人暗杀、派兵征剿,均被牛国华挫败。英王、牛封派卫星垣为主帅,率重兵攻打皇帝,被文玉粦连连挫败。无奈之下,英王、牛封向云昌国借兵。哪知,云昌国王带着几十万大军入关后,即占据京城,欲取英王而代之。英王、牛封等只好仓皇出逃至河南,要牛国华派兵来救,牛国华拒绝了。英王等对牛封不满,牛封悄悄地逃至长沙。河南巡抚郭震见文玉粦大兵压境,便投降了。英王等叛臣一并被捉。平阳公主奉旨征讨长沙,牛国华兵败自杀。杨蕙林、文振粦先后逃回国内。文玉粦终于打败云昌国王,并生擒了他。云昌国太子带着大笔钱财前来求和称臣,文玉粦等凯旋而归。皇帝回到京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功臣们互相联姻,十分热闹。
文玉粦表弟乔松,求偶心切,一再求人为自己做媒,结婚后,几乎无时不守在老婆身边,而且时时因太爱老婆而与别人争吵,惹得大家当作笑谈。妻子苕华对此不满,甚至因此流产。其时皇帝又宠幸了一位厉妃,其父厉焕章是个有野心的奸臣,一心想赶走玉粦等人,自己可以专权。正好琉球国受安南国欺侮,向皇帝求救,尚德与梁玉映刚定婚期,却被派出征,临走时,尚德将乔松也带去出征。裴云在裴家逼迫下,只好与杨珍珍成婚。一日大醉,裴云被珍珍发现是女儿身,在洞悉前因后果后,两人决定将假夫妻永远扮演下去。裴云为避免被识破假相,始终不与亲生父亲会面,一再阻挠父亲调任京职。一年后,尚德凯旋而归,乔松被封为靖虏将军。一日,乔松见兆粦妻表妹紫烟年轻貌美,即向兆麟讨其为妾,被众人耻笑,他却不愿改变,甚至乘紫烟折梅时用强:紫烟挣脱,向苕华告状,一直重病缠身的苕华气绝身亡。乔松因苕华是尚德的媒人,又要尚德再为其做媒,发誓再娶一美女:尚德推辞再三不成,便将丑女裘赛花许配给他。梁永始终念念不忘萧蕴仙,而其时蕴仙已是玉粦之妻。一日偶然看见,便赋诗四首,倾诉相思之意。诗为宝梁抄录,引起轩然大波。
裴云因同意皇帝敕封外戚厉焕章之子厉文炳,屡屡遭张端讥讽,总想报复。恰好张端妻子平阳公主招旧部来家聚会,比试弓箭,便上本弹劾。皇帝准奏,张端与裴云之间却因此不睦。尚德与梁玉映成亲,众人相贺,裴云在新房中要新娘吃酒,张端认为裴云行为不端,怫然而退。蒋庭芳奉命去守卫边关,宝梁欲请假随从,尚德赞成,玉映反对,夫妻因此失和。张端父请裴云、玉粦赏兰花,席间张端讥讽裴云,裴云便乘机让张父责打张端。乔松成亲之日,才知娶了一位丑女,又受到众人嘲笑,不愿进洞房。玉粦弟兄奉父命劝其入房,哪知从此乔松反被新妇管住,不许离开身边,自然更被嘲笑。因乔松妹慧芝通过蒋庭芳许配宝梁,而尚德又做主将孙风藻之女配给宝梁,虽然分别算是蒋、尚两家的媳妇,但正、侧之争从未停止。所以,乔家认为尚德是故意害乔松。文绍之妾沈瑶娟的族侄沈集,因父母双亡来投亲,玉粦命其管文书。沈集美如少女,受众人喜爱。梁永买丫头,结果买回了蒋庭芳的堂妹蒋清畹,便交给了尚德。梁玉映见蒋清畹貌美,因尚德十分关心,而疑其有纳妾之意,于是设法让玉粦做媒,把她嫁给裴云之堂弟。玉映之母知尚德爱妻妹之意,使玉映、尚德夫妇反目:反目后,中秋夜玉映大醉,尚德归卧,玉映因此怀孕。但是玉映不知孕从何来,尚德借此逼玉映服己。后来,玉映生了一个儿子,夫妻和好。
以前的幕友俞英携妻前来投奔,文绍自然收留。沈集在花园中采果与紫烟相遇,沈集因此得了相思病。文家欲将紫烟送与裴云作妾,被裴云婉拒。乔松母亲又来求紫烟为乔松妾,紫烟当面拒绝,并发誓不为人妾。玉粦疑紫烟要嫁沈集,紫烟也表示不愿。众大臣间互结婚姻,铺排奢华:宝梁与乔、孙两女成婚后,被皇帝派出作陕西副主考,振粦是主考。紫烟在尚德府中见到风流潇洒的梁永,便迷恋上了。王粦因梁永暗恋萧蕴仙,心中有气,借此试探两人,结果梁永拒绝了紫烟。当厉焕章为其子厉文炳向尚书富和求婚被拒后,在一次裴云的宴会上发难,一定要让儿子娶富和女儿,遭玉粦训斥。厉通过女儿进谗言,皇帝欲逼婚,为玉粦等人阻拦。珍珍生病,曾被厉家亲戚治愈,再病时,厉焕章因裴云未帮其子娶富和女儿而不愿让亲戚为珍珍治病。裴云设计让厉文炳进入尚德家后花园,让其调戏女乐,借此将厉文炳斩首,并使皇帝废除厉妃,将厉焕章充军发配。忠臣们拍手称快,但文绍却因此觉得裴云不是男人,嘱玉粦注意观察。越留心,破绽越多。
俞英妻子郑素瑶对玉粦心生爱意,暗中赠送玉粦一方罗帕,玉粦送还,素瑶羞愧欲死,玉粦安慰。此事被丑女裘赛花看见,裘赛花竟借此欲逼玉粦与其行苟且之事,未成,便大闹一场。裘赛花又去勾引振粦,引起大家耻笑,但乔家却对其奈何不得。乔松父母屡次要尚德叫裘赛花父母来管教女儿,裘父无奈而来,被裘赛花赶走,乔家更奈何她不得。裘赛花却因此更加胆大,又去挑逗沈集,沈集逃脱后将裘赛花所送金钗交给玉粦。黄昏时,郑素瑶误将文绍当做玉粦,文绍又在书房看到金钗,勃然大怒,认为是两人私情信物,便痛打玉粦。后来得知金钗系裘赛花之物,也只好随它去了。在阴差阳错中,紫烟被许配给沈集。
因是同性婚姻,又无处诉说,杨珍珍抑郁而死。裴云悲痛异常,更引起文绍和玉粦的怀疑。凉郡王之女纤纤本来许配给刑部尚书沈玉之子沈凤池为妻,沈玉是个仗义执言的忠臣,被牛党杀害,沈凤池与母亲逃离京城,下落不明。凉郡王欲将女儿纤纤改配裴云,裴云没有答应。又求文绍为媒,文绍不愿。凉郡王因珍珍是文绍义女,也将纤纤送给他作义女。纤纤在文府的日子里,竟然爱上了玉粦。凉郡王又要玉粦为媒,玉粦因裴云不愿续弦,便写信给山东巡抚裴嘉澍,请他答应婚事。纤纤为此不乐,裴云迟迟不愿成亲。裴嘉澍便来京为其主持婚礼。婚后,裴云借口为珍珍守义三年,不肯与纤纤同房。纤纤为此郁闷、生气,借口与姐妹交往,又到文府暂住。文绍总怕玉粦弟兄与女性有染,时时敲边鼓提醒。曹胜当年因沈凤池父亲相助,死里逃生。牛党被清除后,曹胜设法找到沈凤池母子,并把他们接到京城安置。曹胜将此事告诉玉粦,玉粦留沈凤池在家中居住,请宝梁助其读书备考,并有意让纤纤和他见面。裴云不想将来再恢复女装,所以将侄儿认作嗣子,已感觉到玉粦对自己有怀疑,便有意讨玉映侍女粉蝶为妾。玉映愿意而纤纤不乐,粉蝶因玉映母亲曾将她作为尚德小妾,也不高兴。裴云的一位歌女与人有染而怀孕,怕受罚,推托是裴云骨肉。裴云也有意承认,以此来平息玉粦等人对自己的怀疑。又知继母之弟严寿曾在京任职,为发泄自己小时候受继母之气,指定下属诬陷严寿曾在家乡强买良田,将其收入牢狱。赵元奉调进京,一日在街头看见老仆人金得,大惊,将其抓回家审问,才知道裴云就是赵湘仙,立即上本参奏请罪。皇帝因裴云有功,恕其欺瞒之罪。裴云被罢相,受到沉重打击,回到家中就病倒了。玉粦来探望时,裴云要求玉粦赦免严寿曾之罪,承认是自己报复:同时对来接自己的赵元表示不愿回赵家,更不愿与张端成婚,开始绝食。二天后,中秋节晚上,万家团圆,月光皎结,裴云安然死去。至死,裴云不愿改回女装。皇帝很看重裴云的功劳,知其已死,赐她宰相的葬礼,并让亲王代表他到灵前祭奠:又敕封其嗣子承袭侯爵爵位,并想治赵元全家之罪,虽被玉粦劝阻,却仍将裴云的继母削发为尼,赶出赵家。纤纤不愿再嫁沈凤池,想嫁给玉粦,所以不肯回王府。后来又回到文家,文绍发觉此事,很生气,几乎闹出风波,最后终于同意回家并嫁沈凤池。皇帝对裴云十分看重,赐她与珍珍合葬鸳鸯冢,完全是宰相的礼遇。纤纤仍想与文府亲近,但在文绍的冷淡下,终于不再与文府来往。见到女儿气绝身亡,赵元捶胸顿足,后悔万分,一病不起,梦中见到裴云进了一杯甘露,饮后痊愈。但是,皇帝总是不喜欢他,玉粦有意将他调出京城。在众人的催促下,沈集与紫烟成婚。裘赛花还在追求沈集,在沈集婚后调戏沈集,被沈集设计羞辱,事败后被休回家,得病身亡。
在最后一卷中,作者将公侯将相各家的结局都一一交代,好有好报,恶有恶报,首尾呼应,全书的结构因此浑然一体。
学界对《子虚记》的评价
《子虚记》最早的一批读者和评价者是汪藕裳的亲友,其中以汪祖绶、王锡元为代表,此二人都是文化水准很高的进士,曾为《子虚记》作序、题词,对汪藕裳的才华和《子虚记》的特色、成就作过简要的评述。汪祖绶是汪藕裳的嫡堂兄,翰林院出身的进士,长期在苏南做官,熟悉当地流行的弹词艺术。他说:“《天雨花》、《再生缘》诸书,非不立意清真,措词雅正,而浅率之处有不能自圆其说者,可见小说之易率而易复也。《子虚记》者,为吾藕裳三妹所作,事由意造,语出心裁,其名为‘子虚’者,则骋词于风云月露之中,寄兴于儿女英雄之列。兹则前半部属意在英雄,后半部属意在儿女,选词命意,按部就班,绝无浅率重复之迹。其写悲欢离合处,娓娓动人,使阅者不以为虚,竟以为实。”(《子虚记序》)汪祖绶是个行家,他把最著名的弹词小说名著《天雨花》、《再生缘》与《子虚记》进行比较,认为前两种弹词虽说写的很好,但构思浅率,情节离奇,结构上不严密,漏洞较多,许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而规模庞大的《子虚记》从内容来看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写英雄建功立业的故事,后半部写家庭生活儿女情长,而且结构十分严谨,叙事生动,扣人心弦。王锡元是近代著名词人,进士,著有《梦影词》六卷、《光绪盱眙县志》。他为《子虚记》题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词:
似此生花笔,分应居,蓬山阆苑,摹天绘日。纵说兰闺难奋起,尚有词坛片席,与咏絮、吟椒为敌。底事雕虫耽小技,俾闺娃无故添歌泣,吾甚为,此才惜。
寻思别有超群识,叹从来名章隽句,几人动色。未若兹编通雅俗,好语穿珠一一,宛云锦,织来无迹。在昔才人多作达,谱弹词同此劳心力(杨升庵有《廿一史弹词》)。披读竟,异香袭。
——调寄《金缕曲》奉题大著《子虚记》,希指疵
一方面,王锡元为汪藕裳的生花妙笔所折服,认为《子虚记》是一部宛如华丽云锦的文学巨著,文字华美,结构缜密,可谓天衣无缝;另一方面又为作者以超人的才华致力创作这样一部不为主流社会认可,只能在闺阁中传播、得到妇女们称赞的大作而婉惜。事实的确如此。正因为如此,王锡元主编《光绪盱眙县志》,没有提及汪藕裳,更不要说为汪藕裳立传了。
此后,《子虚记》以抄本形式在小范围内传播,全书没能公开出版,长期以来,没有多少人了解它的价值。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才被学界发现,此后对它的评价越来越高:
结构巧妙合理,情节曲折生动,场景宏伟壮阔,语言清丽流转……,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子虚记》都足以轥铄《天雨花》、《笔生花》而并驱于《再生缘》,它在中国弹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陈敏杰:《〈子虚记〉及其作者汪藕裳简介》,《文教资料》1987年第3期。)
全书内容丰富,从军国大政到家庭琐事,从英雄传奇到儿女私情,涉及到二十几个家族,描写了一百数十个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经常出场的人物也有几十个之多,大都个性鲜明,神采飞动,是相当成功的文学形象。在艺术上,《子虚记》也取得了相当成功。首先在整体布局上它有宏伟而严密的设计,使纷繁的头绪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说明作者是个大手笔,具有驾驭长篇巨著的卓越才能。贯穿整个作品的是以文玉璘故事为脉络的主线和以裴云故事为脉络的副线。围绕这两条线,还有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故事发展的线索,不过,它们都受其牵制,成为旁支。从点上看。文府和裴府是人物活动的两个主要舞台,其中文府又是中心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主角是文玉璘,而文绍则起着总导演的作用。这样,整部作品就形成了以文府为总枢纽,象四射的车辐那样,构成了一个紧密连结的网络。在每个网结上活动的人物,相互依存。又相互牵制,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系统。(李灵年:《长篇弹词〈子虚记〉初探》,《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
江苏盱眙都梁山,地滨洪泽湖,山上盛产泽兰,又名都梁香草。距今一百余年前,泽兰之乡曾产生过一位才华闪煜、成就卓著的女作家兼诗人。她,就是长篇弹词《群英传》、《子虚记》的作者汪藕裳。《群英传》和《子虚记》,其中除部分道白,通篇全以七言排律诗体写成。宏伟壮阔的场景,清丽流转的文辞,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巧妙合理的结构,形成了这两部弹词巨著的艺术特色。无论是认识价值还是艺术欣赏价值,都超越了《天雨花》、《笔生花》,而足可与《再生缘》并相比美。(李润英:《千姿百态尽风流 中国历代女杰百人传.》,第369至372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在凄凉一生结束前不久,汪藕裳终于以惊人毅力完成了这部巨著。《子虚集》描绘了明代中叶的社会动荡的生活,塑造了功臣文王粦和女杰赵湘仙的故事,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多达一百数十个,女主人公赵湘仙的形象生动,尤为感人。汪藕裳的弹词作品除部分道白外,皆以七言诗写就,场景广阔,情节生动,结构和文辞也很考究,富有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多见的。因种种原因,这些作品或没刊印,或流传不广,使人们没能便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品及其作者,相信这种遗憾终会得到弥补。(马庚存.:《中国近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55-156)
《子虚记》从军国大事到家庭琐事,英雄传奇到儿女私情,应有尽有。十分丰富。将男主人公文玉璘塑造为理想的完人,但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女主人公裴云则写得更为成功,她女扮男装,位极人臣,是一位为巾帼扬眉吐气的女英雄,而最后以悲剧结局。全诗多为七言句,间以三言,类似鼓词的十言句。文词既优美婉约,又流畅自然,介于乐府诗与通俗词之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大部分段落对仗工巧,音韵谐和,描摹如画,如卷五七叙画阁幽闺清乐之趣:祭酒寻思来画阁,看了看,绿窗仙子把棋敲。柔柔相共仙云坐,金鼎轻香细细飘。几上盆梅新结蕊,侍儿清水递相浇。状元见此清幽趣,忽把嗔心解几毫。(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89—290页)。
此书有几个特点:一是,作者在维护男尊女卑封建道德的同时,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女性的反抗意识,如好几个女性也都因自身的功劳获得功名,尤其是女扮男装的裴云为代表,并且让她的才华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的赞许,而且并无《再生缘》那种皇帝垂涎女色的意思,这在作者的年代也是不容易了,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但不止一个女性对丈夫的纳妾行为有所反抗。二是,对叛逆死党之子牛国华,描写了他的明智,说他在任上“爱民如子无苛政”,受到老百姓的爱戴,甚至自杀后,老百姓还要求好好葬他,不要当叛臣看。而代表皇帝的公主也答应了老百姓的要求,“准其掩葬免追查”。这种形象,这样的处理,在其他古代作品(不仅是弹词,也包括古代小说、戏曲)中没见到过。三是,如此长的篇幅,几乎没有涉及神鬼、比较难得。四是,作者颇受《红楼梦》的影响,尤其是22卷以后,首先所写是大量家庭琐事;其次文绍的“道学”极像贾政,使读者感到十分假正经。再次文玉粦对所有漂亮女性的泛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吾只愿天下之人俱得所,免却他飘零无主始心安,此方是我胸中愿,那管人间女共男”,而不是像书中有些男性只是想广置姬妾的思想,以及他被许多女性喜欢的情况很像是贾宝玉。(周良,朱禧:《弹词目录汇抄,弹词经眼录》,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5月,第167-168页。)
无论是场景的广大、人物的复杂多样、故事的丰富曲折、描写的细腻变化,还是思想主题的进步性,她是继陶贞怀、陈端生、邱心如、李桂玉之后的又一位大家。

▲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盱眙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
项目合作:大型活动、晚会策划组织;
文艺栏目联办,微电影、MV、专题片、纪录片等创制
QQ:20444156
0517-83350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