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感想,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
我们的长幼有序,跟我们的舆论和老大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关联。 重点是这样的文化,它阻止了一些新鲜血液和新鲜思想的流动或者说是介入,比方说一个新人来到一个领域中,他往往是很难有话语权的,必须得首先进行长时间的沉淀和观察,积累足够的资格,上升到某种职位,才能说上话,不然话语权非常低,不论他的意见是否有用。就我看到的事情,我感觉工友、前辈的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确实存在问题,处处显露低效和不合理,然而鲜有人听取年轻人的正确意见。 其实这个也可以从我们家庭中看出来。我肯定不能看到所有家庭的情况,但我个人感觉有相当大一部分,超过半数的家庭都不能实现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像朋友一样交流,一般父亲母亲都要高孩子一等,往往孩子们说话都要掂量自己讲话的内容和方式,确认到底该不该说,所谓“孝顺”,顺字不可少,“大逆不道”,也是如此,包括“三纲五常”这些等等,须无条件服从长辈,即便提出意见也要反复斟酌方式和言辞,必须顾及长辈的“面子”,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说难》,最早的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这似乎是文化的根。 而在我的印象中,老外这方面的观念相对薄弱很多,他们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或者老师的名字,好像可以直言不讳,据理力争,而且看起来并未因此出现更多的争端和不愉快,貌似是“上帝的爱”和其他的类似于此的观念化解了很多这类问题,这种现象映射到zz上,就是yl放开得多一些,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声,来触动决策者:网络讽刺,起义游行,联合抗议和谈判等等。 文化的差异,一个是稳步向前,谨谨慎慎,循规蹈矩,尊卑有序。另一个是吵吵闹闹,百家争鸣,轰轰烈烈。这带来一个隐忧:年轻人们在后者的文化中似乎更有话语权,天才们更有可能在后者中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作用。会有争论的成本和试错的代价,但我们不能否认,真理越辩越明,而且,哪怕误打误撞,起码有个注入创新和新鲜血液的通道。正所谓:伟大的发明和构想往往是诞生于自由的环境中的。 而我们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话,很有可能永远都跟着别人走。 其实刚刚我在思考后者的缺点,比较典型的就是效率低下,浪费大量资源,但我转念一想,难道前者没有这样的缺点吗?如果整天都在忙于这种论资排辈、进言的艺术,斟酌话语,忙于应对长者的礼数,活在长者们的评论之中,以取悦前辈或领导为上升的重要渠道,恐怕留给真正思考问题的时间会少之又少。全social都是如此,我们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花费更多的精力搞这些东西,那么效率势必会低下,最年轻最有创造力的一部分力量就这么被不合理占据,我想到一个词: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