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高考热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大家好
我是小匠
一起来看看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01
沃克环流

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这和早先G.T.沃克所称的南方涛动有联系(见大气活动中心)。
在东太平洋赤道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就多年平均来说,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 8°C以上。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匠心地理综合整理)这就是太平洋地区的沃克环流。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温度,每年变化虽然很小,但由于东南信风有强有弱,加上每年秘鲁冷洋流和海水上翻的强弱不同,冷水舌强度和西伸程度不同,因此沃克环流的强度和位置相应地有变化。据研究,这种变化对中国南部降水量的多寡有一定的影响。
02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情况。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每次持续1~2年,发生年份称为厄尔尼诺年。

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加,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匠心地理综合整理)而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除此之外,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例如,2015—2016年一次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南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南部,发生了严重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而2015年4月,澳大利亚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5月,菲律宾八省出现严重干旱,(匠心地理综合整理)印度高温热浪导致2000多人死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遭遇极端严重干旱;6月,泰国遭遇十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朝鲜半岛也遭遇了罕见的干旱;7月,日本遭遇高温热浪,美国中西部遭受暴雨袭击。

03
拉尼娜现象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情况。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发生干旱的概率增大;(匠心地理综合整理)而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出现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例如,1999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印度尼西亚降雨剧增,而美国南部则干旱严重。

04
成因

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上东南信风异常造成的。若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东回流。这样,不仅东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还有暖水回流加剧,会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进而气流上升带来较多的降水,常导致暴雨、洪水泛滥。同时,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量明显降低,渔业大幅度减产,大批海鸟也因饥饿而死亡。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太平洋上的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强大的偏东风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表层海水产生强大的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辐散;下层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时秘鲁寒流也北上补充,导致这里的海面温度大幅降低。(匠心地理综合整理)由于海水温度低于气温,空气层结稳定,对流不易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旱,相反,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水可能异常增多,常形成洪涝灾害。这就是反厄尔尼诺现象,又称为拉尼娜现象。
05
厄尔尼诺的影响

厄尔尼诺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连绵阴雨曾使智利北部沙漠地区的湿度增加,出现了鲜花盛开的奇观。厄尔尼诺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

有关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在减少二氧化碳释放、延缓全球变暖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匠心地理综合整理)世界热带海洋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有3/4来自太平洋赤道海域。厄尔尼诺现象能减缓富含二氧化碳的上泛冷水的上移速度,从而减少海洋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






06
试题链接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国际气象机构2015年12月上旬指出,强厄尔尼诺现象将延长至2016年第二季度。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和天气有严重影响,秘鲁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减少。为防灾减灾,2015年成立“秘鲁厄尔尼诺现象应急行动中心”。(匠心地理综合整理)

图2 厄尔尼诺形成示意图 图3 海水溶解氧浓度随水温变化
(1)简述厄尔尼诺发生时图1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4分)
(2)据图2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8分)
(3)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鱼群逃离的原因。(6分)
(4)针对厄尔尼诺对秘鲁的影响,简述该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8分)
参考答案
(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的升高。
(3)水温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海水上泛减弱,大量营养盐类不能带至表层,鱼类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海水中的溶解氧随水温升高而减少,大量鱼类缺氧死亡。
(4)建立国家防灾指挥机构:积极宣传,全民预防;针对厄尔尼诺现象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可调整捕鱼时间和空间;北方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加强防洪工程,疏通排水管道,加固路桥等;南方可能出现干旱灾害,增加蓄水。
解析:第(1)题,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说明。第(2)题,结合厄尔尼诺形成示意图,在信风减弱的前提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说明低纬度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的原因。第(3)题,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秘鲁渔场鱼类生存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第(4)题,从防灾指挥机构建立、宣传预防和调整捕捞时间等非工程措施及加固堤防、疏通排水管道等工程性措施方面采取措施。

— End —

声明:匠心地理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