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关于文人琴的一些思考
文人琴的开创者为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删述六经以教导门人,至现在,基本全部失传,而琴作为乐的具体表现得以完整流传下来,自古以来,士人弹琴不求悦耳达意,而是通过琴来实现修正身心、涵养德性的目的,所谓文人琴,并非是通过悦己、或者弹琴主体是文人来定性,而是以是否有益于德性来定性,文人琴与艺人琴从来都不是矛盾的,但是德性与欲望确是矛盾的,艺人弹琴可以是为了德性,文人弹琴也可能是为了欲望,此理易明。 儒门的修心法门为省察克治、笃行不怠,盖心人人皆有,见之何难,使其常明则尤为不易,若欲使之长明如圣,则必行省察克治、无时而可间之功,此乃困知勉行之人必行之路,孔子推琴,必由于琴具此功,盖琴韵高古,乃天地正音,确有收摄心神之用,一按一泛,顿觉神识渐明,可知琴音确实有助于见心。不独琴音如此,任何美的事物皆然,盖心应物所发,无所不美。 何为省察克治?曰在具体事物上依良知而非思维判断事物或指导行为,故先需明心,琴音能助我明心,然亦是助,而非能,有此一助,则可借力明心,心之明与无明,以琴自证,如何自证?以琴事言之,则有其四: 一、以音之和合心之和 二、以节奏之自由合心之无执无相 三、以曲意之正合心之正 四、以琴风之希声除娱耳之弊病 有此四合,如以耳听之,则似弹棉花之声,顿感无趣,如以心听之,则是太古之音,如处羲皇之世,众妙归焉,能得太古之妙,足证心之已明,此琴之二助。 心之即明,存之则是,然如上所述:见心不难、存心难,盖困知勉行之人,尘垢深厚,遇事即倒,故必于每日闲暇之余,常常抚琴,勤养不断,存的一分天理,则去的一分人欲,以求遇他事时,无助力而能行省察克治之功,此中道理如同吃饭,抚琴即是精神食粮,按时服用则精气日渐壮大,省察克治之功自然日趋简易,待到无事可省、无私可克,自有质变。此为琴之三助。 琴不愧为圣人之器,一日不弹,顿觉身心邪恶滋生,“无故不彻琴瑟”,非妄言也。然亦要警惕执着于琴,常思存天理,与每一件具体的事物上努力省察克治,方是主要,琴只是辅助,不可本末倒置也。 故而对于文人琴的学习,如上所述,主要有三项需要注意: 1、基础指法的运用,目的是使琴能发出它最完美的声音。 2、音准练习,目的是使音程和谐。 3、琴风的感受,这个最难,现在可参考资料不多,几乎是完全凭借自身感受所谓的大音希声,因其为美学范畴,又无固定指法处理可供参考,好在吴门琴派还有传承,溪山琴况等琴学论著也有涉及,多听多看多感受应该也不是难事。 这是我对文人琴的一些思考,欢迎各位同道指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