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京吹---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北宇治高中吹奏部(序言)

序言
大家都不由自主的隐瞒真实想法,向着最和平的方向妥协
时值黄前久美子的生日(8月21日),距离我上一次看完京吹也已经有4、5个月了。
在这期间我经历了中考,择校,选择了学习化学竞赛,也和吹奏乐渐行渐远,于此同时,我也得以深刻的感受到的一种使人喘不过气的压力,和在绝境中为了化竞的梦想而不惜赌上一切的力量。我中考这段时间可以说极其不顺利,自入学考试成功的拿到了年级14名的正常成绩后便一直走下坡路,月考年级40多,二诊年级50多,三诊年级34,似乎一切都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我考试中频发的失误、数学被同班成绩并不好的同学常年压一分(原本我是蝉联班级第一)、语文难以在大考中发挥真实水平、引以为傲的物理也几乎没有拿到过能入眼的成绩。仿佛我放弃所有可能休息时间、赌上睡眠的努力完全白费,这时我的心态是极其难受的,甚至一段时间内心觉得我中考极为可能崩盘。最后我在二诊阶段的状态就是“白天睡不够,晚上睡不着”。虽然三诊阶段状态有所回暖,物理化学回到了正常的年级前十水平,数学也稳定在了年级前五,但是中考一周之前的一场发烧感冒却严重影响了我的心态,自然,中考数学从14开头崩到了13开头(成都满分150),即使物理满分也无济于事。我的初中便以这样一个遗憾的结果收场,我因为一些目标的冗余也不至于特别差(至少还是个班级第一),最终也进入了成都某竞赛强校学习化学竞赛。

十分幸运,我在化竞小组中遇到了一位“资深吹学家”(而且跟我的研究领域完全不同),他对于演出和分镜的理解是我。于是我回头再看被我评价为“神番”的京吹,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这个系列中,我会从宏观的社会学和微观的心理学已经较少的音乐方面分析京吹中的一些事件和人物,希望以不同的视角理解京吹的意义。本系列将不定期更新(我空的时候已经我竞赛学麻了的时候会写一写,希望我能撑到第三季不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