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2022-12-09 08:43 作者:落清坊  | 我要投稿

【简介】、【摘录】、【字解】、【词解】 一、【简介】🎀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二、【摘录】🎀 1.🍓 李善德伸手接过,只觉得两张麻纸重逾千斤,两撇胡须抖了一抖。 2.🍓 一股淡淡的喜悦,像古井里莫名泛起的小水泡,在李善德心中咕嘟咕嘟地浮起来。 十八年了,他终于在长安城有了一席之地,一家人可以高枕无忧了。 庭中桂花树仿佛提前开放了一般,浓香馥郁之味,扑鼻而来,浸润全身。 3.🍓 “轰”的一声,酒意霎时涌上了李善德的脑袋,他面色通红,连手都开始哆嗦了。 4.🍓 恍惚中,他感觉自己待在一个狭窄漆黑的井底,浑身被冰凉的井水浸泡。 他抬起头,看到那座还未住进去的宅子在井口慢慢崩塌,伴随着一簇簇桂花落入井中,很快把井口的光亮堵得一丝不见…… 5.🍓 李善德的拳头伸开复又攥紧,紧盯着酒中那些渣渣,好似一个个溺水浮起的蚁尸。 6.🍓 船行到了一半,岸边升起浓雾,我突然之间陷入绝望。这不就是我的人生吗?已经过去大半,而前途仍是微茫不可见。 我下了船,失魂落魄,不想饮酒,不想作诗,就连韦曲的鲜花都没了颜色。 我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漫无目的地走着,想着干脆朽死在长安城哪个角落里算了。 7.🍓 他一个年轻孩子,日夜惶恐惊惧,简直绝望到了极点。 8.🍓 老兵突然明白了,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博出一点微茫希望。 9.🍓 李善德望着消失的黑影们,眼神就像一个穷途末路的赌徒,紧盯着一枚高高抛起尚未落地的骰子。 10.🍓 他这一生熟悉的只有数字,也只信任数字,当危机降临时,他唯一能依靠的,亦只有数字。 11.🍓 李善德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吐出胸口所有的块垒。那疲惫到极点的神情,反让他眉宇间挤出一丝坚毅。 12.🍓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13.🍓 这种人其实最讨厌,就像蚊子一样,一巴掌就能拍死,但流出的是你的血。 14.🍓 这里有一排五座青灰色建筑,分别为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造型逼仄,活像五个跪在地上的小吏。 15.🍓 不熟悉的人贸然踏入,就像落入壶口瀑布下的奔腾乱流一样,撞得头破血流。 16.🍓 他从来没这么厌恶过自己,多审视自己哪怕一秒,胃部都会翻腾。 17.🍓 李善德强制自己挪开视线,声音虚弱得像被抽取了魂魄。 18.🍓 一匹疲惫的灰色阉马在山路上歪歪斜斜地跑着,眼前这条浅绿色的山路曲折蜿蜒,像一条垂死的蛇在挣扎。 黏腻温热的晨雾弥漫,远方隐约可见一片高大雄浑的苍翠山廓,夸父一般沉默峙立,用威严的目光俯瞰着这只小蚂蚁的动静。 19.🍒 长安规矩,暮鼓六百下之后,行人都必须留在坊内,否则就是犯了夜禁。 20.🍒 这是书办常见之物,名叫“贴黄”,书吏在撰写文牒时难免错写漏写,便剪出一小块同色同质的纸片,贴在错谬处,比雌黄更为便当。 21.🍒 荔枝物性,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22.🍒 这里的每一卷文书,都在外头露出一角标签。这叫抄目,上面写着事由、经办衙署与日期,以便勾检查询。 23.🍒 长安商家有一种账目叫作“沉舟莫救”——舟已渐沉,救无可救,不如及早收手,尚能止损。 24.🍒 各地的驿站日常维持经费,都是驿户自己先行垫付。每三个月计账一次,户部按账予以报销,谓之“请长行”。 25.🍒 所谓“观民”,是说圣人每月都会登上勤政务本楼与花萼相辉楼,向下俯视,取个体恤庶民、与民同乐之意。 三、【字解】🎀 🏮【赓(gēng)】 1.继续;连续。 2.姓。 🏮【飨(xiǎng)】 1.用酒食款待人。 也泛指对人提供某些东西。 2.古义同“享”。 🏮【佥(qiān)】 1.文言副词,都。 2.众人的。 🏮【钤(qián)】 1.图章。 2.盖(图章)。 3.锁,比喻管束。 🏮【幞(fú)】 1.古代汉族男子用的一种头巾,也称幞头。 2.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幞头”。 🏮【啻(chì)】 1.本义:同“适”。  2.衍义:用作不啻。 a.不止,不只,如“啻啻如此”; b.不异于,如“啻啻兄弟”。  3.衍义:引申指“但,只”。 如:何啻、奚啻。  🏮【蠹(dù)】 1.蛀蚀器物的虫子。 2.蛀蚀。 🏮【赍(jī)】 1.怀着。 2.把东西送给别人。 🏮【绺(liǔ)】 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 🏮【髯(rán)】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子。 🏮【畲(shē)】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一带。 🏮【辔(pèi)】 驾驶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髀(bì)】 大腿,也指大腿骨。 🏮【缗(mín)】 1.穿铜钱用的绳子。 2.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觇(chān)】 窥视;观测。 🏮【赀(zī)】 1.计量:所费不~。不可~计。 2.同“资”。 🏮【苫】 shān 1.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草~子。2.姓。 shàn  用席、布等遮盖。 🏮【阍(hūn)】 1.字从门,从昏,昏亦声。 “昏”本义指“日落西边地平线”。 “门”指“皇宫正门”。 “门”与“昏”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下山后皇宫正门关闭”。 2.宫门:叩阍。司阍(看门的)。阍闼(宫中小门)。 3.守门,守门人:阍者。阍人。阍寺。 🏮【钺(yuè)】 1.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史记》“汤自把钺以伐昆吾”。 2.古星名。《史记 天官书》中:“东井为水事,其西曲星曰钺”。 🏮【阪(bǎn)】 1.高低不平而又瘠薄的地。 2.山阪,即山坡。 🏮【甑(zèng)】 1.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lì)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尘釜鱼。 2. 现代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有屉而无底:~子。 3.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曲颈~。 🏮【歙】 xī  吸气或通过呼吸吸入。 shè  歙县,地名。 在安徽南部。以产徽墨、歙砚著名。 四、【词解】🎀 🏮【上林署】 中国古代官署名。隶属司农寺。隋、唐设有上林署,宋不置。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掌苑囿园池。植果蔬,以供朝会、祭祀及尚食诸司常料。季冬,藏冰千段,先立春三日纳之冰井,以黑牡、秬黍祭司寒,仲春启冰亦如之。监事十人。有府七人,史十四人,典事二十四人,掌固五人。 🏮【太仓署】 令三人,从七品下;丞五人,从八品下;监事八人。掌廪藏之事。有府十人,史二十人,典事二十四人,掌固八人。 🏮【司农寺】 古代官署名,北齐始建,历代沿置,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唐代为九寺之一。 🏮【新丰酒】 新丰,汉代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六朝以来以产美酒而著名。 🏮【重阳米锦糕】 1.重阳节吃的米糕。 2.出处: 唐·郑望之《膳夫录·汴中节食》:“重九米锦,腊日萱草面。” 🏮【蔗浆】 1.甘蔗汁。 2.出处: 南朝·梁元帝《谢东宫赉瓜启》:“味夺蔗浆,甘逾石蜜。” 唐·王维《敕赐百官樱桃》:“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牙人】 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又叫牙子,牙郎,牙侩。 🏮【典座】 1.亦称“典坐”。 2.僧寺职事名。掌管大众斋粥之事。称掌管寺中杂物的和尚。 🏮【伽(qié)蓝】 1.梵语僧伽蓝摩译音的略称。 意为众园或僧院,即僧众居住的庭园。后因称佛寺为伽蓝。  2.伽蓝神的省称。   🏮【应卯】 1.旧时称官吏每日清晨卯时到衙听候点名。 2.引申为照例到场,敷衍了事。 🏮【贡选】 州郡向中央举荐选拔的人材。 🏮【铨(quán)选】 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也就是一种吏部主选文官,而兵部主选武官,且官员有的由皇帝任命,部分有关部门补选的一种选官制度。 除最高级职官由皇帝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凡经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具有资格的人均须到吏部听候铨选。 🏮【会食】 相聚进食。 🏮【掌固】 掌固,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在《周礼》中谓夏官司马所属有掌固,设上士四人,下士八人,以下有府、史、胥、徒等人员。 🏮【荔枝煎】 用未稀释的原蜜浸渍,再用蜂蜡外封,谓之“荔枝煎”。 🏮【告身】 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后世的任命状。北周时已有此称。宋亦名 “官告”。 🏮【贴黄】 1.唐诏敕皆以黄纸书写,如有所更改,亦用黄纸贴去,称为“贴黄”。 2.宋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3.明清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蹀躞(dié xiè)】 蹀躞是隋唐常见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 据2013年扬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实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即已有蹀躞。 🏮【蝇营狗苟】 1.意思是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像狗那样的苟且偷生,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2.出处:唐·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返。”  3.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口含天宪】 1.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2.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3.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 含贬义,比喻说话就是法律。  🏮【癣(xuǎn)疥(jiè)之疾】 癣、疥:两种轻度皮肤病,比喻小的祸患。形容危害不大的小病或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也作“疥癣之疾”。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1.意思是智谋足会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会使人掩饰过错。 2.出自《史记·殷本纪》。 🏮【荒腔走板】 源自戏曲的成语,原意是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不和板眼,现多用来比喻说话离题或举动超出适当尺度。 🏮【衮衮(gǔn)诸公】 1.意思是后专称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们。 2.成语出处:唐·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 广文先生官独冷。” 🏮【功不唐捐】 1.功:功夫;唐:徒然,空;捐:舍弃。 2.佛家语,指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有所回报。 🏮【骈(pián)四俪(lì)六】 1.骈:并列,对偶;俪:成双,成对。 意思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 2.成语出处:唐·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汲汲营营】 1.形容人急切求取名利的样子。 2.出自唐·薛能 《长安道》诗:“汲汲复营营,东西连两京。” 🏮【羚羊挂角】 1.意思是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超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2.后人们将其理解为禅宗用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 🏮【比部司(户部)】 负责通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器械等事。 🏮【度支司(户部)】 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 🏮【御史台】 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 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不良人】 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差使,其称谓为“不良”或“不良人”。 清梁章钜《称谓录》引《说铃续》:“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 🏮【集贤院】 《新唐书·百官志二》:“集贤殿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 🏮【质铺】 当铺。 🏮【阀阅】 1.功勋、功绩和经历。 ‘阀’也作‘伐’,指功劳,‘阅’指经历 2、指有功勋的世家、巨室。 3、仕宦人家门前题记功业的柱子 4、泛指门第、家世。 🏮【幡竿】 指系幡的杆。 🏮【箕(jī)坐】 两腿张开坐着﹐形如簸箕。 🏮【胡床】 意思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与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蜚蠊(fěi  l ián)】 俗名:黄婆娘、蟑螂、偷泥婆、小强、茶婆子、香娘子、负盘、石姜。 🏮【商埠(bù)】 1.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 2.指商业发达的城市。 🏮【租庸调制】 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扑买】 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 宋代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额向官府纳税﹐超额的归承包人。元沿宋制﹐但包税范围更扩大。 🏮【峒(dòng)人】 指西南地区聚居于山区的少数民族。 🏮【獠女】 指粗蠢的婢女。 🏮【椿象】 1.别名:臭虫、屎屁虫、臭大姐。 2.体色黑褐色;头部背侧后方具一对微小的橙黄色,或橙褐色纵斑,触角最末一节末端2/3部分为橙黄色或橙褐色,部分,个体在第二、三节尚有一段橙黄或橙褐色斑。前胸背板外缘有一枚尖锐的突刺,中央有一条横向的弧形橙黄色或橙褐色细斑。 🏮【廓(kuò)清】 1.澄清,肃清。 2.明净,清澈。 🏮【训诂】 1.一般指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汉语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2.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猿猱(yuán náo)】 泛指猿猴。 🏮【开拔】 1.犹开挖。 2.军队由驻地或休息处出发。 🏮【竹箨(tuò)】 笋壳。 🏮【胡饼】 1.胡饼就是馕。 2.汉代控制西域后,引进芝麻,胡桃,为饼类制作增添了新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也被称为“胡饼”。 🏮【捻(niǎn)头】 馓子(sǎn z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 🏮【镈饦(bó tuō)】 “面片汤”的别名。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水煮面食。 🏮【铜匦(guǐ)】 铜匦,是由武则天命人所造铜制的匣子,类似于检举箱、报冤盒,用来随时接纳天下表疏。 铜匦分为四匦,分别是延恩匦(养民劝农)、招谏匦(评判朝政)、伸冤匦(申诉冤屈)、通玄匦(建言献策)。任何人都可根据意愿将文字投入其中一匦,于是民情大多被朝廷知悉。 🏮【武弁(biàn)】 1.武人所戴的帽子。 2.武官的旧称。 🏮【内帑(tǎng)】 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 🏮【貂珰(diāo dāng)】 1、貂尾和金、银璫,古代侍中、常侍的冠饰。 2、借指宦官。 🏮【冷淘】 1.过水面及凉面一类食品。  始于唐代的“槐叶冷淘”。 2.其制法大致为: 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再加佐料调味,成为令人爽心适口的消暑佳食。 🏮【溷轩(hùn xuān)】 指厕所。 🏮【奢遮(shē zhē)】 意思是了不起、出色;能干、出众。 🏮【撮(cuō)要】 1.指摘取要点。 2.语出荀悦《汉纪·高祖皇帝纪》:“撮要举凡,存其大体。” 🏮【罄(qìng)尽】 意思是全尽无馀,竭尽,没有剩余。 🏮【轩敞】 高大宽敞。开朗明亮。 🏮【官廨(xiè)】 官吏办公的房舍。 🏮【茵褥(yīn  rù)】 床垫子。 🏮【龃龉(jǔ yǔ)】 1.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 2.比喻不平正;参差不齐。 3.不相投合,抵触。 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 5.不顺达。多指仕途。 6.谓别离。  🏮【辐辏(fú còu)】 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车辐,车的轮辐,仪仗用的木棒。 车毂,车轮中心的圆木。 🏮【拔锚(bá máo)】 把锚拉起(开航)。 🏮【壅培(yōn g  péi)】 施肥培土。 🏮【三闾(lǘ)大夫】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要负责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石像生】 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月杖】 1.中国古代马球运动中的击球用具。 球棍长数尺﹐头端形如偃月﹐故名。也称球杖﹑鞠杖。 2.出处: 唐 鱼玄机 《打毬作》诗:“坚圆浄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妻孥(nú)】 妻子和子女的统称。 🏮【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 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 礼部:礼部、祠部、主客、膳部 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 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 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九寺五监】 独立中央职能部门,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平级,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多,实际存在分工和制约关系。 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九寺基本由秦汉九卿发展而来。 九寺指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 五监指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

【读书笔记】《长安的荔枝》·马伯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