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到大众,从大众到小众——市场反推下图书作者的身份门槛变化

文/杜辉
先说结论吧,因为最少一半人懒得看完。
个人认为,未来的图书作者群体将从现在的大众转变为小众。大众没有了出版需求,但小众领域仍有市场、仍有不宽的商业空间,自然就会仍有出版行为。未来的作者不一定是专家、名人,但肯定是在某个小众领域可以得到认可或者自带流量的IP。他们出书不是给大众阅读,只是为了满足小众群体的特定需求。如作为收藏品,如粉丝对偶像的支持,如对某领域专家认知的学习资料,等等。这些小众领域的行为将在未来逐步成为传统出版市场的主流之一。传统的纸媒图书出版市场,将从面对大众,变为小众对小众的市场模式。
谁能出书?这个话题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考虑了。因为现在谁都能出书、谁都可以出书(当然有些特殊情况,不杠)。看似作者已经没有门槛,但对于传统的纸媒图书出版机构,其实心中对图书作者是有标准的,是有选择的。在很多时候不是你愿意花钱,对方就接你的书给出版的(当然,不否定有见钱眼开给自己挖坑的)。
现在谁都可以出书,如果对方是名人、专家,是自带流量的大V,这样的作者往往是出版机构追着对方,求着对方出书。如果对方就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一个和文化不沾边的人,但死活想出书怎么办?可以自费出版呀。只要你写的不是太不堪,只要肯花银子,也是能出版的。可以说在当下出版行为部分市场化的前提下,出书这事早已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攀的事情。能出书不再是身份、地位、名望的象征了。
在出版部分市场化以前,那时候出书对作者的要求很高。你要不就是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要不就是有一定组织背景的文学创作者,要不可真没人会给你出书,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普通去想出书。大家想下八十年代以前图书的作者都是哪些人?基本都是大众耳熟能详、大名鼎鼎的人物,那个年代能出书的,可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到了八九十年代图书的作者是哪些人?这时候除了社会精英阶层外,还涌现出了许多非常有才华的文学创作者。现在很多成名的作家,其个人和作品也多是八九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然后逐步成长到了现在的高度。再然后,从两千年到现在图书的作者又都是谁?那就是谁都有了。越来越多你不认识的人开始出版图书,甚至你身边的同学、同事、亲朋也在出书。
你家老人想纪念你家族的兴衰出书。你家的长辈想纪念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出书。你的兄弟姐妹评职称、求进步出书。你的客户老板要宣传自己的企业出书。你的同学喜欢写小说、画漫画,出书。你的哥哥想给小侄子镀金,那就把小侄子的杂文成集出书。等等等等。只要你想出书,而你写的内容不是太过另类和与众不同,你又有些银子,在现在想出书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市场化行为。个人出书成为极为普通的事情,曾经要谁能出本书,大家都要高看一眼,夸一声有学问。现在谁要出本书,大概率引来哥们们的挤兑,“你丫又自恋嘚瑟了”。
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开放,让出书成为大众行为,让出书的门槛降到极低。但这种变迁的背后其实是市场的一种反推。有什么样的图书市场,才会对作者有什么样的需求和门槛。如果市场不需要了,那其实作者的出版动机和出版行为也就会逐步消失了。
在图书出版和销售准市场化之前,那个年代大众对图书的需求很单一也很简单,除了有形势上的需求外,个人的求知、信息获取只需要看看那些专家、学者的著作即可。限于时代下的认知水平,形势之外的事情绝大部分人不敢知道,也不想知道。所以这个时候的作者范围很小,当然从出版、销售,和形势要求,也不支持作者门槛降低和大众化。
随后出版和图书销售进入准市场化的阶段,且经济的发展,让大家从主观和客观上都对新的信息、新的事物、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那个年代媒体的渠道很窄,传统媒体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所以曾经的专家、学者还是专家、学者,还是受大众消费者所信任、认可的。但这些精英人群终究是极少的一部分,他们的著作并不能满足大众对精神世界和新认知的追求,那许多很有才学、学术水准、知识、认知力、创作力的人就借助时代的平台脱颖而出。其实这些人的才华早就积蓄好力量,只是等待时代的窗口打开,从而崭露头角成为那时、现在的名家。
随着出版与图书销售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然也伴随着技术进步,图书出版效率倍增的同时,出版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出版的门槛越来越低。只要你愿意写、爱写,写的不是太糟糕,就会有人出。而且在开始供不应求的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内,绝大部分人出版图书还是可以得到一些报酬的。但这个窗口期转瞬即逝,出版快速从供不应求进入到了供大于求的时代。
一方面出版供大于求,一方面图书市场良莠分化。曾经是本书都能卖的时代过去了,读者或对内容,或对作者的知名度,或对图书本身的设计、包装、文案的要求高了。虽然出版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想得到稿酬的门槛确越来越高。绝大部分的出版行为,成为只有作者自费才能出版的情况。当然作者出书的目的各有不同,但这种自费出版主要集中在圆梦、满足一定心理的需求、追求进步上,而直接的经济诉求反而不是主要目的。当然也有个别人把经济目的做首位,但从大众市场获取回报,其难度极大。不过有些人自有销售渠道和套路,那其实是一种形式对图书出版的行为的投资、商业运作行为了。
时值当下,出版已经是非常大众化的一个事情,谁都可以出书,且费用从数万到数十万之间,相对于当下的物价和币值,出书并不算多奢侈的事情了,但大众市场的需求没有了。这些书只能作者自己消化,主要是赠送亲朋或商业客户,只有极少品种可以有较小的大众市场需求,但这点市场销售的收益,远不够弥补投入的直接物质成本,更不要说浪费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而因为出版的大众化,出书对于个人名望、地位的装饰作用也丧失殆尽,那做个作者为什么要出书?
每个人做每件事不管其背后都必然有其动机。人不会做没有动机的事情。作者要出书,必然是有某种动机。作者为什么要出书?或有经济目的,或有心理目的,当这些目的都不能满足后,出书的动机自然就会逐渐消失。而在新媒体的降维打击下,正经内容的正经图书都少人问津,更不要说大众草根作者出版的这类图书,更难以在市场上得到需求,也就谈不上为作者镀金点缀。没有需求,没有动机,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出书?
个人认为,未来的图书作者群体将从现在的大众转变为小众。大众没有了出版需求,但小众领域仍有市场、仍有不宽的商业空间,自然就会仍有出版行为。未来的作者不一定是专家、名人,但肯定是在某个小众领域可以得到认可或者自带流量的IP。他们出书不是给大众阅读,只是为了满足小众群体的特定需求。如作为收藏品,如粉丝对偶像的支持,如对某领域专家认知的学习资料,等等。这些小众领域的行为将在未来逐步成为传统出版市场的主流之一。传统的纸媒图书出版市场,将从面对大众,变为小众对小众的市场模式。
大家看过我以前文章的可能会有疑惑,我一方面说未来的出版将会从主流阅读中消亡,纸媒将会很快消亡,另一方面我又经常谈很多具体的市场问题。其实大家不要把所有的问题当一个平面的、顺序的事物去单纯的看。所有的问题是或相互交叉、或相互平行,不以直线、规则、匀速的向着未来运动的。彼此有融合、有分裂,其在运动中不是单纯的存在,他会和其他元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现象。就像我们的人生,大致的方向是有,但这中间你会遇到各种事情各种人,这些都会对我们向终点行进的过程产生各种影响。所以,如果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出版业未来的方向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就更容易理解了当下、未来的市场和我说的那些问题了。凡事没有绝对化,这世界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所有变化又不是独立存在的,他是社会、科技、文明、市场等等元素共同反应下的产物。
传统出版会从阅读的主流形式中退出,纸媒图书会成为小众圈子的玩物。这些都变了,作者群体自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新阅读形式下的作者和传统的图书作者会有许多本质上的不同。当然,这些事情不是转瞬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作者群体,不管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仍有获利机会,仍可以成为一些人一时的糊口工具,但你不掌握核心生产力,什么饭碗在未来都会成为破碗。观众时代,洞悉变化,给自己找条活路。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未来对你自己才有实际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