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一代
最近在重刷《走向共和》,看到一条评论摘抄如下:
有趣的是,同一个人的两部作品《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其实有非常强的相似性,嘉靖与慈禧、海瑞与孙中山、胡宗宪与李鸿章、赵贞吉与翁同龢,这些人物具有高度的互文性,当然,在揭露父权制的方面,大明王朝比走向共和要更集中,所以,嘉靖与慈禧、海瑞与孙中山,他们的可类比性,又并不如同镜像一般。真正似乎一模一样的,是胡宗宪与李鸿章的人物塑造。
而这一对镜像,在我看来,可能是这两部历史剧的瑕疵所在,即两部剧里,关于李鸿章和胡宗宪,他们的基本模板是四个字“大忠似奸”,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塑造人物的复杂性,即告诉我们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人物不可一概而论,有其无可奈何之地。但其实这样的塑造又显得过度了,多少有些“为了复杂而复杂”,仿佛人物毫无私心,公忠体国,为了苍生社稷,所以忍辱受屈放弃清名。“为官三思”,胡宗宪真的可以置之不顾?辛丑条约,李鸿章真的会破罐子破摔代醇亲王大笔一挥?这样的人物刻画,其实是过度的。人物的复杂,因为这种刻意地“大忠似奸”、“为了复杂而复杂”,反而损失了其历史的丰富和真实性,这一点在胡宗宪的塑造上尤其明显。当然,这可能寄望的也是创作者对胡宗宪身不由己、无法酬志的同情。
或许也是出于对这种“逆向刻板”的警醒,所以,大明王朝里,在塑造严嵩这个人物上,做了微弱的调整,严嵩的大部分时段,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和胡宗宪很相似的形象,我们看到既不是奸也不是坏,而是无可奈何身不由己,但是,在即将倒台的最后一刻,一个二十万两银子的戏班,睡觉需要两个丫鬟暖脚,严嵩的复杂性,马上就出来了,而不是单纯的“大忠似奸”、“身不由己”。这一点在李鸿章的人物形象中也是同样的,后期李鸿章身边的年轻侍女同样也在暗示李鸿章本人的私欲,但是处理的不如严嵩那么具有揭示性,反而似乎是一段夕阳恋。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逆向刻板”呢?很简单,因为官僚制里多的是不像人也不干事的人,所以,如果有了干事的,他怎么可以不是个深受委屈的好人呢?道理其实很通俗,和所有的意识形态产品一样,历史剧,究竟根本,也不是历史的还原,而是道德的教化。
张导演还是厉害的,那两部没看过的应该也是经典佳作

今天的市场
上午小作文英伟达加单重新激活cpo,板块直接最高涨到5%

下午小作文服务器涨价再次点燃浪潮,这种体量大幅走高
还带动了拓维几乎从地板强势翻红

又是买买买的一天,行情总是在犹豫中展开

混沌的市场或许总是酝酿新一波机会

李鸿章的一句话说的好:“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其实,还想到了一句古老的话:一波行情养一拨人

行情又重回万亿,整数关口这不又熬回来了吗
钱回来了,代表人就回来了
钱多了信心不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