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接到录取邮件的那一刻,我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李嘉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

2022年北京冬奥会于我来说,是一次圆梦。2008年夏天,我跟家长在香港的家中一同观看北京奥运会。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人一起守在电视机前,不希望错过任何一场比赛,我们一起为开幕式的中国风范和中国运动健儿的精彩表现而雀跃。然而,没能在现场感受参与这场国际盛事的遗憾化为我心底的一个梦想。
2012年,正在英国读书的我,在异国他乡的电视前观看伦敦奥运会,与我的小伙伴们一起为中国的运动健儿加油助威。那时的我与自己立下一个约定,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到北京读大学,一定要亲身参与到国家大事当中。
当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公布时,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我,毫不犹豫地投出了我的简历。我不仅在网站上报了名,还提交了学校团体志愿者的表格。经过不同的面试和筛选,我很幸运成为了冬奥“蓝精灵”的一份子。当我接到录取邮件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志愿者是一面镜子
是连结中国与世界的最后一厘米
我的岗位是礼宾志愿者,主要负责国际奥委会成员、各国奥委会成员、运动员代表团等嘉宾的接待工作。我们的休息室在比赛前一小时开放,并在比赛一小时后才会关闭。作为最繁忙的比赛场馆,从开幕式前到闭幕式当天都有比赛,且几乎每天都会被早、中、晚三场赛事填满。冬奥会期间,我们领域的志愿者总计接待了上百位来宾。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来宾准确的到馆时间,所以从休息室开放的那一秒开始,我们就要做好十足的准备,用百分百的热情和微笑,去迎接每一位来宾。
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的整体要求下,我们都要戴着口罩、面罩进行服务。没有办法让大家看到我们的笑脸,我们就努力用热情的话语和笑起来的眼睛来表达对来宾的欢迎。虽然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是每当看到来宾们在签名本上写下一句句“Thank you”,听到他们用中文对我们说出“谢谢”,我们便备受鼓舞。因为这一声声的“Thank you China”,是对我们每一个微笑最好的回馈。我想,志愿者就像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是连结中国与世界的最后一厘米,这一厘米或许微小、或许不起眼,却实实在在是抵达人内心最后一步、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办好冬奥会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那么穿上这身冬奥志愿者的服装,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去实践这份承诺,去担当这份责任;能够有幸成为这最后一厘米、担负这一重任,我与有荣焉。

用点滴服务
讲好中国故事
从冬奥会开幕式中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到富有中国特色的冰墩墩、雪容融吉祥物,中国文化的标志融入到冬奥会的每一个细节。此次冬奥会恰逢中国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所以在日常接待工作之外,我们还有机会在这些传统佳节与外宾有更多的交流。春节前夕,组委会设计了冰壶福字春联,我们想了很久,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向来宾们介绍春联,又暗暗担心他们对春联不感兴趣。恰恰相反,很多来宾都会主动问起这个“红色贴纸”,并且希望能够带走一张留作纪念,我们感到非常激动,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已经足够了,不需要我们特别“推销”它,中国文化本身的底蕴和魅力就是我们骄傲、自信的资本。
在此后的服务中,我们向每位来宾介绍新春文化以及“驴打滚”、“开口笑”等传统小吃。他们也非常开心地与我们交流,甚至会问到我们的日常传统习俗、饮食习惯、历史文化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我想,讲好中国故事,归根结底就是做好沟通。这需要我们在尊重、包容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平等对话,同时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向世界展示独属于中国的灿烂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通过语言,我们青年本身也是中国故事中的主角。我们在志愿服务中所展现出来的、所行动实践的,也会成为来宾们心中的“中国故事”。来宾们对我们服务的认可和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是我们的动力,也是我所认为的冬奥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要的不是“我比你更好”
而是“我们一起把冬奥会服务得更好”
2022年2月20日,我有幸作为六名志愿者当中的一员,在闭幕式上接受冬奥组委的献花。当我看到志愿者短片中 “Every gesture carries great power”时,我的内心升腾起无数与领域小伙伴、与冰立方志愿者、与在冬奥赛场上1.8万余名志愿者们并肩作战的点滴回忆。

还记得除夕前,为了能够给来宾们留下一份不一样的“新春记忆”,我们同领域的30多名志愿者共同决定筹备一部“新春祝福视频”。经过一个小时的头脑风暴和一天的“突击战”,我们完成了脚本设计、嘉宾邀请、视频拍摄、配音剪辑,制作完成一部由9种语言、4种中国方言组成的新春祝福视频。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符合大众审美,我们广泛搜集、反复对比了三十多首曲目敲定背景音乐;我们现场学习视频剪辑,对着每一帧的画面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最后,这个由我们三十多位“非专业制片人”制作出来的短片得到了组委会和来宾们的一致认可,甚至成为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媒体平台上为数不多由志愿者自主策划制作的视频。
整个冬奥会的赛事服务中,常常有这样的工作与任务,需要我们合力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互相搭把手、拧成一股绳,才能把事情做满、做好。同样,在每一次国家大事中,我们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集体,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闭幕式上,当我接过那盏红灯笼时,我深切感受到冬奥组委对志愿者的认可,感受到世界对青年的期许与鼓舞。我更加坚信,这盏红灯笼不仅属于我自己,更属于在冬奥期间辛勤工作、默默付出的所有志愿者。志愿者视频中不同场馆的志愿者挥手问好的画面,就像是闭幕式致谢中的灯笼和灯笼组成的爱心。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光亮,组成对中国、对冬奥、对世界的爱。能在祖国举办的一大盛事中,作为中国志愿者展现出中国青年和北大青年的风采面貌是我人生中为之骄傲的时刻。在我个人而言,能在人生旅程中画上一朵冬奥的雪花,点亮手上这盏别出心裁的新春灯笼也是我最大的幸运。我也更加坚信,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可以一起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青年人应当参与国家大事
让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同频共振
回顾十几天的冬奥经历,我收获了凌晨五点钟的太阳,收获了来自宾客们的感谢,收获了并肩作战的志愿者们的友谊,更收获了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感动与自豪。
志愿服务期间,我在志愿者驻地参与了《长津湖之水门桥》主创团队进北大的活动。主创团队为志愿者们讲述了在战场上挥洒热血、付出生命的故事,让我想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的一句话,“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哩!”正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奉献,我们才能拥有如此繁盛的现在,而我也正是在一次次的祖国大事中、一次次与历史的“隔空对话”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想,此时此刻的我们也有责任种下希望的种子,而我们每个人种下的树苗,也将会在日后成长为郁郁葱葱的美好未来。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北京大学团委供稿
编辑:刘璇(华中师范大学)、龚婧岚(苏州大学)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