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谁才是“从废墟中崛起”?浅谈1950年代东西德发展情况

2023-03-04 11:50 作者:千秋霜叶  | 我要投稿

1949年,随着东西德相继成立,德国的分裂成为事实

在西德,占领过程中德国的重建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数年,货币改革进行后,黑市几乎一夜之间就销声匿迹,经济回升也成为了既定事实,至1949年,西德的钢产量从战败第一年的250万吨增长到910万吨,就连从东部逃离的难民的状况也开始好转,他们逐渐在这个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国家中找到了工作并开始了新生活 在东德,重建因为苏联的占领政策落实得较为糟糕,尽管苏占区在战争中受到的破坏远远低于西占区(被战争所摧毁的生产力占全部生产能力的比例约为15%,在西侧则为21%),但是因为苏联对西侧工厂的大规模拆迁(东德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也是一个原因),使苏占区生产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就较1939年下降了50%,至1948年春天,苏联已经拆除了1900多家工厂

西德 1949

东德 1949

1949年,康拉德·阿登纳当选为西德总理,但在联邦议院对总理人选的表决中,他仅获得一票多数,这也就代表着支持他的那个执政联盟是通过大量的政治交易和政治施压才拼凑起来的,一切都表明最初阿登纳的地位并不稳固,甚至很可能很快就会被取代,然而实际上,1957年时基督教联盟党第一次在大选中赢得绝对多数的地位,阿登纳也连续在四次大选中获得胜利,担任总理时间长达十四年,在阿登纳的领导下,脱胎于英、美、法三国占领区的这个残缺不全的国家,最终变成了一个奉行自由的保守主义的,尽力追求物质繁荣的民主国家

⬆️康拉德·阿登纳

1949年9月15日-1963年10月16日任德国总理

   关于阿登纳在50年代赢得的持久的和不断增加的支持,任何一种解释都离不开西德本身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选民的务实和物质上的考虑也至关重要,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众多德国人乐于接受这个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惠的政权,整个60年代里联邦德国的户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在比较自己的境遇时,如果不与他人的财富增长进行横向比较,而是在自己的现状与自己过去的状况之间进行纵向比较,他们将不难发现:

与战争刚刚结束时的贫穷破败相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已经获得了惊人的改善。与他们所在的社会是否越来越不公平这一问题相比,对大多数联邦德国人来说更重要的现实是,他们吃得更好,也住得更好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根据民意测验,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人中持民主政治观念而非君主政治或NZ主义观念的人的百分比的增长幅度与其日益增强的对物质生活的平均满意程度的增长幅度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毫无疑问,西德最初十年的发展是成功的,经济上,西德GDP在5年时间里几乎翻了一倍,从1950年的232亿美元增长至1955年的427美元,并在50年代末超过了法国,国名生产总值则在整个60年代斩获7.5%的平均增长速度(此数据未包括萨尔和西柏林),工业上,西德在60年代国家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2%,具体到数值上更能体现其发展情况,柏林墙修建前一年的1960年,西德钢产量达到3410万吨,相当于第三帝国巅峰时期(1939年,2373万吨)的1.4倍和同时期法国(1960年,1728万吨)的近两倍,在外交上阿登纳时期的西德取得的成绩更为亮眼,1949年10月,刚诞生的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51年4月,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一个月后成为欧洲委员会的正式成员,最为重要的是1955年生效的《巴黎协定》,所谓《巴黎协定》是一系列条约和协定的总称,1954年,西方九国会议上西德承诺放弃在国内生产原子,生物,化学武器,以此确立了重新武装,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的原则,

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的生效同时代表着《占领法》的失效,也代表着西德从此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

随后不久,萨尔区也在一次全民公投后于1957年回归德国,除此之外,1955年9月阿登纳访问苏联,双方在多日谈判后确立了外交关系

⬆️阿登纳访问苏联  

在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逐渐巩固的同时类似的进程在民主德国也在进行着,

只不过后者的巩固更多的是依靠镇压而非任何领域的成功

,因而其巩固过程更曲折,结果也更脆弱,在1952年7月召开的统一社会党第三次党代会上瓦尔特·乌布利希当选为总主席,并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做到了70年代,东德建立初期的统一社会党对自己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造。他们通过清洗党内具有“社会民主主义倾向”和“倾西方倾向”的人士将队伍“纯洁化”,为了确保控制住民主德国的人民,东德采取“既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也不排除恐怖措施”的政策,统一社会党的具体目标是控制行政、警察和司法等国家工具的同时对教育、媒体和所有其他能够影响舆论的渠道施加支配性的影响。

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 瓦尔特·乌布利希

   然而,起码在60年代前,乌布利希从未能从民众那里获得哪怕是从实用的物质考虑出发而给予的支持,对当政者的这种支持在阿登纳的西德是很明显的(起码一部分时间是)其原因既有政治方面也有经济方面,东德的镇压之举,对持不同政见者的严厉惩处,对宗教活动的诸多限制,学校里和媒体上不停地灌输的千篇一律的世界观,以及旨在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整齐划一而施加的压力都让人民不满。所有这些迫使人们日复一日地过着表里不一的双重生活。这种生活对许多德国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们在NZ统治下就是这么活过来的,当然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仅如此,民主德国的老百姓在物质上得不到多少实惠,

东德对重工业的过分强调,对消费品生产的忽视,以及在改组经济和使经济集中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额外而特殊的困难导致了在衣食这样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上数量s和质量的严重不足,很显然,50年代民主德国的生活水平丝毫不能让老百姓满意,尤其是在与联邦德国的不断改善的生活条件相比之后。

除此之外,整个50年代,民主德国一直照搬苏联模式,这也是制约民主德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到柏林墙脱离之后东德都无法做到脱离苏联而长时间实行更适合他们国家的政策    对于东德而言,建国早期最为致命的问题在于人口的外流,

1961年前约350万人逃往了联邦德国—-在东德当局强制搬迁边境“可疑居民”后通常是通过西柏林,同一时间西德只有50万人来到东德,相当于东德人口净流失300万人,这一数字约为这个国家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很难说逃离东德的人全部或大多属于哪一个群体,因为早期东德内部的矛盾导致不同阶级的人们都有西逃的现象。

【1】首先,不少人受到制度化的歧视,在当时的民主德国许多过去地位相对优越的人们生活堪不如昔。其次,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们显然在西德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他们中的不少成为了最早选择离开的人 【2】随后,东德在对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社会集团做出让步时,提高了产业工人的生产指标,加剧了工人中由来已久的对苏战区生产指标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东德1953年的6月起义,最初只是一些建筑工人因抗议国营公司领导提高工作定额而不加薪的一次小规模的经济罢工,但是在当天工人的要求被拒绝后,罢工活动于此日发展成为一场遍及东德各大城镇的人民群众示威游行,占总劳动人口5.5%-6.8%的工人,也就是30余万人参加了全国大罢工,他们要求撤走一切外国军队、实行

言论

新闻自由

并举行全德自由选举,虽然危机在苏联坦克的镇压下得以度过,但因此也加剧了东德人口的外流 【3】60年代末,东德因为集体话施行不当导致了农业减产,造成大批农民逃向联邦德国,由于粮食形势恶化,东德又在1961年实施了城市居民食品配给制,又导致城市居民也大批加入东逃的行列

⬆️两德人口变化

⬆️东德的人口流失,蓝色为民主德国人口流向联邦德国,紫色为联邦德国人口流向民主德国

⬆️东德的人口变化趋势 人才与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于民主德国的经济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其令东德国内本就存在的各种问题雪上加霜,最终在1961年,基于苏联方面的支持,东德当局在8月12日至13日动用东德边防警察和工人阶级战斗队围绕西柏林的边境设置了铁丝网,并最终修筑了

柏林墙

,成为了德国和欧洲分裂的象征,东德方面宣传其为“反FXS防卫墙”,后来还增设了反车辆障碍、地雷区、自动

机枪

和边防哨,进一步加强了增加难度 民主德国人民从此在数十年里被监禁在了自己的国土上,就是这堵墙让没有退路的民主德国人被迫逐渐接受他们国家的现实,并从中探索一种过得去的生活方式,最终让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逐渐建立起了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

⬆️当然柏林墙建成之后也有试图离开东德的人    在内部矛盾不断的同时,东德的重建工作也从未停止,50年代其工业和经济也有着显著的恢复(50年代末因为东德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当局直接宣布东德的目标不管是在道德层面还是在物质层面都超过联邦德国),工业层面,东德在1960年的生铁产量是199.5万吨,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到西德的十分之一,但是相比1949年仅31万吨的数字而言已经是一次飞跃,钢产量在十年间也有数倍的提升,从100万吨增长至375万吨,略超过了西德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东德的营业铁路长度增加了3000多千米,汽车制造厂层面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1949年年产仅5000辆,1950年就达到1.3万辆,1960年为7.7万辆(虽然这个数字……连西德的零头都不到,1960年西德汽车年产量已超过200万)   同时,柏林墙修建后,民主德国在60年代通过“新经济体制”将国家的发展逐渐拉上正轨,并奠定了成为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一员的基础,

然而,东德无法像西德那样大体上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式,其后来施行的种种政策也严重受到苏联的限制,这一直是东德发展能力有限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来看,

如果

只是和自身比较

,东德确实称得上是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果,但是其中的大部分数据一旦与西德进行对比,就能看出双方之间过于显著的差距

,1945年的西占区和苏占区都是一片废墟,但两德建国10余年后—-柏林墙将两国彻底分开时,东德刚刚通过强制手段稳住了他的人民,并似乎将要走上正轨,而西德已经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工业强国,其主权完整,国际地位重要,对外贸易额度不断增加(1960年西德进口总额427亿马克,出口总额479亿马克,是东德数倍),由此看来,谁更称得上是“从废墟中崛起”,或许已经很清晰了

谁才是“从废墟中崛起”?浅谈1950年代东西德发展情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