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书推荐 | 696

大部分读过的书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时候吃的很多东西,大部分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1
《博尔赫斯与我》

作者:[美] 杰伊·帕里尼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9.2
苏格兰,1971年。杰伊·帕里尼尚未走上作家的道路,他还在读文学博士,为论文、爱情、父母的期待、将来的职业而苦恼着。此时,他接到一个任务:照顾一位“来访的拉美作家”。而这位作家正是博尔赫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双目失明,依靠一根象牙柄手杖探路。
于是,应这位远道而来的大师的要求,22岁的帕里尼开上他的旧车,载着72岁、滔滔不绝的博尔赫斯,奔游在苏格兰高地的旷野风光中,开始一场充满波折与奇想的公路旅行。
以这位小学徒为眼,博尔赫斯“看见”壮美的山川与湖泊,他不停地朗诵着头脑中的文学百科全书,也谈论文学之外的家庭与婚姻。他有时固执得让帕里尼恼火,偶尔也流露脆弱,最终,在一代巨匠投下的夺目光辉中,年轻的帕里尼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新的判断。
2
《墙》

作者:[法] 让-保罗·萨特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1
《墙》是“萨特代表作”之一。收入萨特的成名作《墙》《恶心》,以及被认为代表其*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短篇小说集《墙》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恶心》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通俗的解释即“浑浑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则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3
《悲喜浮生》

作者:[中] 梁晓声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2
本书精选梁晓声温情、哲思、励志散文,写普通人的生活与困惑,从平常中体会作者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对人情世事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是作者送给彷徨者的解惑之书,也是梁晓声的人生总结与心灵独白。
在本书里,既有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家庭、父子、母子、兄弟温情的回忆与勾勒,更有对生活、社会的哲思与热望。温厚与清醒、严肃与幽默、小情愫与大情怀兼具,正如作者所说“人生如梦,当活出几分清醒”,也当活得真实自在,有温度,有力量。
4
《四面风》

作者:[美] 克莉丝汀·汉娜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2
从女儿到妻子,从母亲到战士,不曾被真正爱过的她最能识别爱、珍惜爱和给予爱。
从艾尔莎有记忆开始,她就一直很孤独,她很努力地想要招人喜欢,可却并没有被真正爱过,她的父母认为她过高,过瘦,过于苍白,过于缺乏自信,视她为家族的异类;她的丈夫眼里只有他自己的梦想,而她的女儿也不理解她,反而经常迁怒于她。
更糟糕的是,好像土地和社会也讨厌她,沙尘暴、大萧条、干旱和无尽的偏见和歧视。
可即使在最糟糕的环境里,她还是想要追寻爱。想要在爱里重新认识和探索自己是谁,哪怕代价是付出一切……
5
《三十不立》

作者: [日] 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7.4
社会纪实图书一周热门榜No.8。
没有工作、没有住处、没有钱,默默忍耐,孤独死去,景气下行时代的“三十代”。
39岁孤独死的青年,身旁的便签纸上只写着三个字:“帮帮我。”这是一封永远无法寄出的求救信。30多岁,正值壮年,却失去了工作。滑入社会底层的“三十代”青年们,无法发出求助的声音。社会普遍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个人不够努力,让他们“不要娇气”。
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直面“三十代”群体的生存现状,系列节目反响惊人。在“自我责任”的名义下沉默着的孤寂身影,引发同代人爆炸式蔓延的共鸣。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及资料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