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生活有多难,永远不要向孩子诉苦
无论生活有多难,永远不要向孩子诉苦。
心理咨询师若杉分享了一个故事。
7岁的儿子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觉得生了我以后,你过得一点都不好。”
妈妈问孩子原因。
儿子眼里闪烁着泪水解释:“你要每天早起,准时送我上学,
一年到头都睡不了懒觉,还要送我去钢琴班,
有时候为了谁送我的问题,还要和爸爸吵架,回家还得陪我写作业。
要不是有我,你跟爸爸可以过得很轻松呀!”
妈妈当场愣住了,她从来没有想过,儿子会感觉自己是累赘。
因为工作压力大,妈妈便时常跟儿子说生活的辛酸,说挣钱的不易。
妈妈的本意是希望激励儿子好好学习,体谅父母,没想到儿子把妈妈的诉苦理解成了:
我是妈妈的负担,是我让妈妈这么苦。

想起一位妈妈说的,不要随便向孩子诉苦,因为你无意间的诉苦,
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而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压力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你诉苦、抱怨带来的负能量,是孩子稚弱心灵无法承受之重。
不要诉说家庭贫穷。清华教授彭凯平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 “如果告诉孩子家里'缺',我们没有别人好,其实是一种贫穷感的灌输。
它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匮乏感。”
父母爱哭穷,孩子一生难抬头。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奇葩说辩手席瑞,曾自曝从小听到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这句话是事实,也是跟随他整个童年的咒语。
所以每次跟着大人去超市,他总是低头看地板,因为害怕看到想要的东西。
有次没忍住,他盯着一瓶橘子罐头看了很久,还摸了一下,恰巧被姥姥发现了。
姥姥犹豫了一会,还是买下了。
但回去的路上,姥姥嘀咕了一句:这瓶罐头七块九,够我们吃一顿饭了。
席瑞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晚,明明是甘甜的罐头,他却只尝出了苦味。
长大后的他,努力改变了生活的不富裕,没钱的恐惧感却始终如影随形。
父母和孩子哭穷,也许只是随口一句抱怨,但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压迫,
让孩子习惯性压抑自己,把需求降到最低甚至不敢有。
哭穷,限制的不是孩子想要买的欲望,而是孩子认知的边界。
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
会感觉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任何时候,一个温暖有爱,积极向上的家庭,才是我们最该给孩子的礼物。
愿父母们都能明白:不管生活多么艰辛,我们扬起的眉毛,微笑的嘴角,
松弛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就是照进孩子世界里的阳光。
为孩子撑起一片明亮晴朗的天空,陪伴孩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