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浓香 | 酒质高低的核心与谷粮优劣有关么?
从“仪狄始作酒醪”到“杜康酿酒”再到“八大名酒”,五千年华夏史,千年白酒史。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回望历史长河,关于白酒的发明者有多种说法,其中“杜康酿酒”是传播较广的一种观点。晋代江统曾写文“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古往今来,酒是粮食精
根据古人的记载,酒的发明是偶然事件。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树心被朽空的桑树之中,日子久了,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启发便发明了酒。
虽然后世对这个故事的真伪提出了质疑。但是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
除此之外,谷物酿酒在古文中也多有记载。《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齐民要术》中也多处记载用谷物酿造秫米酒、黍米酒、糯米酒的方法。唐代元结在《石鱼湖上醉歌》中提及“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
可以看出,谷物是酿酒不可或缺的原料,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各美其美,曲为酒之骨
俗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山好水酿好酒。酒是风物志,不同风土酿出的酒也就各美其美,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酿酒所用的“灵魂”——酒曲便是带着鲜明的地域特点。
酒粬,一般写作酒曲。在经过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便会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通俗解释,实际上就是粮食发霉之后演变而成。
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关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科学原理加以分析,酒曲实际上是从发霉的谷物演变来的。酒曲的生产技术在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中第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极高的水平。
为什么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呢?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酒曲为白酒的香味贡献了香味核心物质的数量,乃至很多有益活性物质的种类。美酒必有好曲,很多地方多年的酿酒环境使土壤中充满了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落。不过,由于地域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群的种类状况也不同,不同地区名酒品牌所使用的酒曲也各有差异。
未来之战,原粮基地谷粮间的比拼
有专家认为,中国酒业在不断提升白酒品质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好酒不仅是酿出来的、存出来的,更是种出来的。白酒品质的好坏与其主要生产原料粮食息息相关,白酒品质之争其本质也是原粮品质和供应之争。
近年来白酒产区概念越来越受重视,亳州、宿迁、遵义、泸州、宜宾、吕梁上榜“全球十大烈酒产区”,产区受重视的背后是对白酒酿造中地域风土的重视。
白酒的酿造高度依赖于水质、土壤、气候、微生物等自然因素。以贵州茅台为例,常言道“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离不开当地特产的红缨子高粱——颗粒小、支链淀粉含量高、黏性大、耐蒸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当前酒业竞争的加剧,头部品牌越来越注重对“幕后”实力的展现。近年来多家酒企“掌门人”在公开场合表示,好酒是种出来的,原料的优劣决定着美酒的优劣,要加强对酿酒原料和水土的研究,建立酿酒原料专用种子体系和原粮种植基地。
一个行业共识是,未来白酒之战是原粮基地之战,而谷粮优劣是酒质高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