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未来(1)

心理学应该是一种视野。
它像文学的introduction,为你展现人内心的缤纷样貌,这种纷呈又作为文学的冰山一角。文学的本质是理解人的维度,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你对人的理解越广博,便越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然后有能力向渴望的方向去改善自己。
人的内心是鲜活的,需要用创造去填满。药物短视,固定的问询方式也会造成心灵的厌恶。
心理学与道德分不开,或者说道德是左右一个人心理至关重要的因素。西方以信仰起源,重契约精神,道德观不那么“重”,相对隐下去,但同样是社会的根基。在很多人眼里,道德是天,这是悲剧的起源(道德观之上要有宇宙观,否则人为草芥,道德的草芥)。
道德有死结,它不尽善尽美,甚至往往非常凶险。自我与道德,编织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白鹿原》里的黑娃,不愿受管制,凭着本心做事,受村人围攻,成为恶人。但黑娃的心理从始至终是健康的,他抗争,天性纯良,即使环境围攻他,也不低头。他很像拜伦,一位忍受恶毒童年的天才,反抗世俗,即使与祖国为敌也不低头。还有《亮剑》里的李云龙(小说中他的结局是极为悲壮的),凭本心做事,屡次抗命:“别说是你,就是师长来求情,老子也不买账!”
心理问题往往从一个人对道德窠臼的屈服开始。一个人做有悖内心的事,心理损耗就开始。损耗越来越大,直到人撑不住。他会燃烧自己,或是作恶,这两者俱是将自己变为行尸。
我们土壤心理学的发展,极大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当下,我们接受的是狭窄,拘束的心理咨询。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很多心理咨询失败的案例,是被封建人伦反噬。
科技进步,对心理学不见得是件好事。大数据,人工智能更像一种伪装的催眠,使用者慢慢走入这层人造的迷雾。在迷雾下,人的行为模式再次被强制定义,兜兜转转,产生新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