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主体”(一些笔记)

2023-07-12 22:58 作者:北方小渔村南方大都市  | 我要投稿

1.笛卡尔式的,“我思”式的主体。它将“我”与“自然”完全切割,并在这种二元中达到一种“我”的无限的能动性。它预设了一种“不可被侵犯”的自我。 笛卡尔“我思”——如果这个世界是“神明创造的幻象”,那么,我思考的时候,我实际上仍然在塑造着世界。那个“我”永远存在,而且一旦我“成为什么”的时候,“我”就一定存在。无论如何都存在。这个“我”是无条件的、抽象的“我”。 2.后结构主义式的。它发现自我只是语言的一个“功能”,只是结构上的一个符号。“我”不存在,“我”只在大他者的目光下生活。这里,主体的能动性被完全否决。(伴随着自然科学发现人类在世界的去中心地位) 3.齐泽克:裂隙即主体。在无尽的物自体(无尽的、混沌的客观物质世界)中,分割出来的客体,客体与自体之间的裂缝就是主体。 由实在界穿越虚无,生成裂缝而达到象征秩序的存在。这一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它是由一个象征秩序跃迁到另一个象征秩序。在这里我们要经历一种“恐怖的虚无(世界之夜,“疯狂”,绝对的否定性),实践者首先将自己在旧有的象征秩序中的“账号”注销了,让它回归实在界。正如资本主义的反对者,ta首先与资本主义的一切价值观决裂了,然后才能砸碎它,去创造新的世界。 (推荐《导读齐泽克》,托尼·迈尔斯 著)

关于“主体”(一些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