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趣闻(转自北京市方志馆)
北京趣闻,虽曰“趣闻”,皆有出处。

城门称呼的改变
老北京都把阜成门叫平则门,朝阳门叫齐化门,宣武门叫顺承门,崇文门叫哈达门,而广安门叫彰仪门。前四者是元大都城门的名称,而后者是金中都城门的名称。
北京内城门到明正统初年已全部改为现名,为什么明清、解放前,乃至解放初人们仍沿袭旧名呢?
这是因为过去北京城内交通不发达,城门名称虽变,而位置未变,或略有变动,人们仍世代沿袭过去的传统,而以旧名呼之。如果不是今天市内交通发达,电车和公共汽车站牌的作用,它们仍然要继续下去。

至于西直门和东直门为什么不再叫和义门和崇仁门呢?因为西直和东直名称简单又对称,叫起来方便。而德胜门和安定门的取名最早。“德胜”就是“得胜”,表示明对元战争的胜利;而“安定”则希望其永远安定。
清代注意对明陵的保护
清统一中国以后,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对明陵屡次祭祀,并加以保护。顺治四年四月,命工部修理明陵,九年曾禁止在十三陵地区“樵采”,十六年,亲自祭祀诸陵,又在崇祯的陵墓处设立陵户,负责看管。康熙亦亲自临十三陵“致奠”,并令“地方官加意保护”。乾隆五十年,命修理明陵,一直修了三年,乾隆五十二年,又添设陵户,嘉庆也亲自到明陵“酹奠”(酹,读lei,四声,意思是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清末,由于开垦农田,很多田地接近陵墓。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户部给光绪的奏文说,顺天府尹绘制了图册,有的农田距宫墙二三丈,有的仅数尺,甚至“有侵占时堂正路者,实属不成事体”,因此,“拟请以一百步为限”,“旗民各地庙,如在一百步以内者,一概腾出”,光绪批准了这一奏折。
不管清统治者的主观意图如何,但在明陵作为古迹的保护方面曾起过一定作用。


东富西贵
清代时,北京有一句谚语,叫“东富西贵”,对于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
《天咫偶闻》说,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而《燕都丛考》则解释说:当时汉人之宦京师者,多旅居宣武门外,崇文门外则为商人荟萃之所,故俗又有"东富西贵"之谚。
看来,后一种解释比较贴切。因为《天咫偶闻》说仓库都在东城是对的,而“贵人多住西城”则未必然。
明紫禁城内大火
明代紫禁城内前殿后宫多次焚毁,不断重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是紫禁城内的三大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然而在永乐十九年,因大火,便将三殿毁掉(《明卓异记》)。正统五年(1440年),又重建三殿两宫(乾清宫、坤宁宫)。
正德九年(1514年),明武宗玩火,将乾清宫烧毁,他还对左右取乐地说:“好一棚大烟火也!”(《明武宗实录》)。到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乾清宫才建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雷雨大作,烧毁了三殿、文武楼、奉天、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明武宗实录》)。这次天灾损失最惨重。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建而成。并将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分别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其他一些门也改了名。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三月,乾清宫、坤宁宫又发生火灾,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归极门发生大火,延烧皇极等殿。到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才建成。用银七十二万两(《冬官纪事》)。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重建三大殿。
天启五年(1625年)到七年(1627年)重建三大殿,用银五百九十五万多两(《天府广记》)。

北京动物园
原来在极乐寺与高粱桥之间,长河南岸有乐善园。乐善园是清皇家御园,原为康亲王园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新加以修葺,皇帝去昆明湖时,龙舟所经(《日下旧闻考》)。乐善园的位置相当于今北京展览馆。因此,解放前也曾把北京动物园称为乐善园。
后来,在乐善园的西部建了可园,俗称三贝子花园(《天咫偶闻》)。这就是今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三贝子花园为农事实验场。场内各项建筑多带园林形式。又因其中有动物实验场,亦名万牲园。院内西边有畅观楼,光绪与慈禧曾驻跸之,“最高楼顶,西可眺西山,东可俯窥全城”(《旧都文物略》)。光绪年间,是“水木明瑟,花树尤繁”(《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太液池”名称的始末
据商务印书馆的《辞源》载,太液池之名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汉武帝于建章宫(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兴建。所以叫太液池,“言其所及甚广”。以后,太液池便成为皇家苑囿内大型池沼的代名词。唐代也有太液池。金、元、明、清四代在北京继而有之。
金代建都今北京外城广安门附近,因城内没有大型池沼。故将其行宫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一带)附近的水域(相当于今北海和中海)称为太液池。金代郝经《陵川集》的琼华岛赋,有“琼花树死,太液池干”的句子。另外,金代“燕京八景”也有“太液秋风”一景。
元代于中都的东北另筑大都城。太液池便位于城中。《元掖庭记》载:“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禁院太液池中。”元代太液池也叫西华潭。元迺贤的《金台集》载:“西华潭,金之太液池也。”太液池因在大内(紫禁城)之西,还叫西海子。
明初加凿了南海,北、中、南三海统称太液池。《明一统志》:“西苑在皇城内,中有太液池。”明太液池内有三个主要的建筑群,即五龙亭、蕉园、瀛台。“禁中人呼瀛台为南海,焦园为中海,五龙亭为北海”(《金鳌退食笔记》)。清代也叫太液池,不过北、中、南三海的名字逐渐突出。


以上内容改编自《北京趣闻1000题》(岱岳,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