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种乐评,到底评了个啥?

2023-04-14 13:29 作者:哎呀音乐_IYAMUSIC  | 我要投稿


李荣浩的《乌梅子酱》发了都快小半年了,关于这首歌的争议到现在居然还没消停。


在一波又一波的乐评中,“乌梅子酱”不仅有了成为网络新梗的群众基础,甚至在越发多元化的乐评内容中,还有了一定的圈层文化基础。


另一边的《爱如火》也正在以这种发展趋势,和《乌梅子酱》齐驱并进着。


说到底,这两首歌之所以能一再褒贬不一地出着圈,甚至于成为一些人用来定义华语乐坛现状的新论据,都跟最近大有回春之势的乐评风密切相关。


前段时间,汪峰的加入更是让这阵乐评风逛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这阵风来得太突然太猛烈,而且有的乐评看起来更像是以客观的名义行主观之事。今天,我们就以《乌梅子酱》近期的一段乐评风波为切入点,扒开云雾来浅聊一下乐评这件事。



这场风波的“发起人”算是音乐圈的知名人士了——丁太升。


他在2月底——《乌梅子酱》发行近三个月后——发布了一条视频乐评,名为《李荣浩的乌梅子酱是不是一首投机之作?》。


视频总时长1分多点,开篇第一句就是“李荣浩的《乌梅子酱》,惊掉了我的下颌骨”。


接下来,他先从“歌词土”“旋律俗”得出了“歌俗”的结论,又从前论得出了“这是一首投机之作”,并且,他认为这一切的主要是因为“他(李荣浩)没怎么读过书”。



视频发布后,相关内容和这个观点迅速就从短视频平台发酵到了社交平台,歌曲和丁太升的相关讨论数据直接达到了一个新爆点。


视频的评论区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有人赞同自然就有人反对。


但现在在抖音上搜索“李荣浩的乌梅子酱是不是一首投机之作?”,出现的是一个类似于百度问答形式一样的文章索引,由此给出的答案也是简单粗暴:是。


这就要给《乌梅子酱》盖棺定论啦?



随后不久,汪峰就在一段视频中,提到了《乌梅子酱》和丁太升的乐评。


汪峰首先强调的就是虽然他和李荣浩是好朋友,自己也是唱作人,但他的观点不是中庸(中立)的;



其次,就以唱作人的角度说到“让艺术家(对谁)负责,本身就偏离艺术这两个字”,而且他认为在评价一个作品时,最没有必要去探究的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


最后,他以梳理歌曲旋律走向的方式,简要点评了一下《乌梅子酱》,表示这是一首他不会放在播放列表里的歌;并输出了一个创作者想做什么与他人无关,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该是外界去赋予的观点。


相对于丁太升的版本,汪峰多了一个创作者的视角之外,在表达对歌曲的看法时,也更为友好。


显然,这与两人的身份——乐评人和同行的关系很大。


但不可否认是的,前者在输出观点时,带有人身攻击的色彩,以作品揣测创作者的动机,并试图以此为某种客观观点来输出;


后者在谈及歌曲时,则完全以个人角度在表达看法和倾向,在说到创作这件事时,才选择了以提出观点的形式来论。


说到底,两人对《乌梅子酱》的看法是有重合部分的,但如果以网络语言来评的话,则可谓是又给“低情商高情商”系列增添了一对可选用的素材。



李荣浩在整个事件中,犹如风暴眼一般,任外界翻云覆雨他也一直静默不语。但在两条乐评的效果叠加后,《乌梅子酱》的歌曲数据直接在多个平台上实现了发行数月后的暴力反超。


仅抖音一个短视频平台,《乌梅子酱》的播放量就超过了40亿次。就连购物平台同款果酱的销售额,也跟着飙升。盘点各大平台,围绕其的热搜从明星、网红翻唱一直延伸到讨论“乌梅子酱到底是什么味道”。


《乌梅子酱》在正式发行几个月后,连续四次坐上某平台的冠军之位。越发撕裂且大声量的风评,不仅让歌曲一再破圈,也让李荣浩成为了一个个乐评事件背后最大的数据赢家。



在这些持续飙红的数据面前,《乌梅子酱》极有可能如当年的《李白》《模特》,成为李荣浩新一波的代表作。


不过,他是否也会像自评《李白》《模特》为“口水歌”一样,在多年后,如此自评《乌梅子酱》,就只有等等看了。


与此同时,《李荣浩的乌梅子酱是不是一首投机之作?》也大有成为丁太升的代表作之势。
丁太升的在广大乐迷之间的名气,从开始到现在,可以说,几乎都是靠他“骂”别人和他被别人“骂”的声音里积攒来的。


所以,他以如此态度对待《乌梅子酱》,倒也不让人觉得有多惊讶。


只不过,正如上文提到的乐评发表的时间点——歌曲发行数月之后,以及在言论上一再从作品上升到创作者个人、歌曲受众人群的文化程度来看,这似乎都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套用丁太升就《李荣浩的乌梅子酱是不是一首投机之作?》的逻辑来论的话,那就不可避免地要牵扯出其所任职的摩登天空。



已知,丁太升是摩登天空的老员工,他也是草莓音乐节的发起人之一,还是很有些行业地位的。虽然在视频中,只有丁太升一人露面,但以其用来延展作品的逻辑还其身,那说下去的话,他代表的就是摩登天空以及摩登天空的某些理念。


以此,再回过头来看被他cue到的“小镇青年”“初中毕业的文艺骨干”“那些打工者”,会不会就能嚼出这其中的别样味道了?这些人是否都算摩登天空产出受众人群的相反面,甚至可以说,是会被摩登天空受众人群安置在鄙视链底层的那部分乐迷?


他刚说完歌曲土俗,接着又cue了那三大类人群为受众群体,那他如此言论取悦的是否就是摩登天空产出的受众人群呢?


于是,套娃之《〈李荣浩的乌梅子酱是不是一首投机之作?〉是不是一个投机之作》不就有了吗?他在评歌,他似乎也在玩一种很新的引战,甚至从事件的发酵方向和反馈来看,整体也像是一场用力过猛的炒作。



提笔前,我和编辑就“乐评人是否需要具有创作者视角”的观点一致:不需要。


之所以汪峰对《乌梅子酱》的点评看起来会更为客观,也不是因为汪峰自带的创作者和同行的身份/视角,而是因为当他在表达观点时,他从头到尾都在就事论事。


他没有替身为同行和好友的李荣浩反向人身攻击丁太升,哪怕的确有替李荣浩做一些辩驳,但举的例也是《飞得更高》等他自己作品。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汪峰在那段视频里的言论并不算乐评。


那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才能算乐评?豆瓣网友@什么?的这段话,其实就很接近我认知里的乐评:


“乐评不是感受,乐评是描述音乐,感受是音乐内容给你带来的结果,只有关于音乐里面有的东西才叫乐评。”


乐评的目的是准确而不是推销,更不该是拿来揣测创作者创作初衷的理由。


“无中生有和理性化缺陷的东西都是没意义的,这不会改变现实,音乐写下来了就是一个有客观数据的东西,只不过还有感官交流的层面和形而上学的概念和思想。”



多年前,网易云音乐掀起了“全民乐评”的热潮,让乐迷和歌曲、创作者有了全新的互动形式。


但在那些评论区粘贴复制的故事里,真正的乐评似乎就显得有些“端着”了,大众对乐评的概念也日渐模糊。以至于那些没有故事、尖锐观点的乐评,都容易被看作是在装X。


乐评人无需具备创作者视角,但音乐相关的专业知识却是必不可少的。


好比文学理论课一样,这门学科本质上不是为了教人写作,而是让学习的人在吸收了文学发展史、各种文风特点等知识后,建立一套专业的评判标准,以一个专业读者的身份去评选一部文字作品。


说到底,专业的乐评也好、书评也好,都是要从相关的专业角度出发,本质上聊得还是文化和美学。具备逻辑性、相关文化背景支撑的观点和带有强烈个人喜恶倾向的推测,则完全是两码事。


庆幸的是,专业的乐评并没有在网络时代消失,而且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网络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间乐评人。作为普通听众的我们,唯独需要做的就是在认知上明确哪些才是真的乐评,哪些又是别人用来表达个人情绪的言论。


无论是哪个乐坛、哪首歌,都不该被伪乐评定义。


文字引用:https://www.douban.com/note/577139117/?_i=0328883YaJLC8w


作者:XXXMX

这种乐评,到底评了个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