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国近代史】12百年维新:日本

本系列序与注意事项:CV6474519

导言/摘要
在幕府统治后期,日本的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发生了倒幕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明治维新使日本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快速迈进,国力强盛之后的日本开始寻求通过战争扩张来称霸一方。但这种努力以在二战中战败告终,日本开始寻求以和平手段发展经济,“吉田路线”的提出为战后日本的发展找到了方向。

章节目录
第1节 江户时代
第2节 明治维新
第3节 侵略扩张
第4节 步履蹒跚
结语:日本

江户时代:江户幕府统治期间的日本政经文状况
公元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合战中击败石田三成,奠定了德川氏统治的基础。三年后,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开启了德川幕府(即江户幕府)的统治。

虽然天皇是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在幕府时期,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在德川家康掌握大权之后,他没收了其他敌对大名的领地,将其分给亲近自己的大名和功臣,或者作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德川幕府直辖了包括京都、长崎、大阪和奈良在内的大城市和港口,由此掌握了全日本的大部分财政来源。
德川家康将全国的大名分为亲藩、谱代大名和外样大名三级,大名统治所在的藩国并效忠于幕府,就这样建立起了一套藩国和幕府共同进行统治的封建幕藩体制。虽然各藩国和大名依然有较高的自治权,但中央权力相较于前幕府时代已经集中许多。
除了经济和政治上的集中,德川幕府还在思想上对日本进行控制。日本国民被分为士(武士)、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商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社会地位极为悬殊。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欧人从新航路来到亚洲,天主教在日本的影响也逐渐加深。1616年,德川幕府下令取缔天主教,并根除农民中的天主教徒。与之相对地,武士道精神开始在日本大行其道。武士是将军和大名的家臣,多为职业军人,幕府所倡导的武士道精神可概括为“忠、义、勇”,主张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实现集体的价值。这种思想起源于日本中世纪的内乱,符合幕府封建统治的需要,并从此根植于日本的国民性中。

为了限制藩国和大名的实力,幕府下令外国船只只能在德川幕府直辖的长崎进行贸易。在17世纪上半叶,日本先后与西班牙、英国和葡萄牙断绝贸易往来。而由于荷兰人没有在日本进行传教,且支持过幕府对大名的镇压,因此得到了特许在长崎进行商贸活动,荷兰因而一度垄断西欧在日本的贸易。在日本闭关锁国期间,中国和朝鲜也依然与之保持了正常的贸易往来。
随着政局稳定下来,日本的经济也开始发展。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日本的农业生产力产生了飞跃,农民的经济地位上升,为商品经济的活跃创造了条件。然而随着城市中生活费用的上升,武士开始变得贫困,相对地大名和幕府也因支出的成倍增加而陷入财政危机。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日本政治家在18至19世纪先后发起享保、宽政、天保三次改革,试图在保持幕府统治稳固的前提下解决社会矛盾。然而这三场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因为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维护封建领主所有制而加剧了各界的矛盾,导致了持续的混乱。1837年,下级武士联合农民与城市贫民发起了一场起义,史称“大盐平八郎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但幕府统治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
就在日本对外闭关、在内混乱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历工业革命,世界格局也开始快速变动。英、法、美等国正在把目光投向亚太地区,来为工业扩张提供所需的原料来源、市场和殖民地。1853至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两次率舰队武力叩关,史称“黑船事件”,强迫日本打开国门。德川幕府被迫与美国签署《神奈川条约》(即《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俄、荷等国也紧随其后要求与日本通商。

遭到外部强大势力的武力胁迫后,日本各界甚为不快,各种势力以救国为名登上政治舞台,一场腥风血雨也即将到来。

明治维新:倒幕运动、维新运动与日本的近代化
在黑船事件以前的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带领军队和舰船来到中国,并在鸦片战争中击败了清王朝。尽管当时的日本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但并非对外界一无所知,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就为日本人释放了这样一个信号——如果自己自古以来都在学习和效仿的老师都能被击败,那么这样的陌生力量无疑是非常强大的。十余年后的黑船事件中,面对陌生的西洋人展示的大炮、钟表和蒸汽机车等工业产品,日本人只能用人力搬运大米来回赠,这就进一步使他们感受到了与西方文明的差距。
德川幕府很快意识到开国对日本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才能使国家获得发展,如果保持闭关状态,日本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甚至被强国吞并。出于类似的原因,日本各界几乎以欢迎的姿态来面对开国。
然而开国的一个副作用很快显现了出来:工业化国家倾销的商品对日本本国的手工业产生了强烈冲击。日本人民受到来自幕府和外国人的双重打压,处境十分艰难,便有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期自立自强。从1858年起,幕府在日本各地压迫、搜捕和暗害尊王攘夷派,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1865年,长州与萨摩两个藩国组成同盟,主张武装倒幕。倒幕运动由此正式开始,敲响了幕府统治的丧钟。

参加倒幕运动的主要力量包括地主、新兴资产阶级、西南诸藩大名和中下级武士,他们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的站到了相同的政治立场上,即反对幕府统治。他们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购买西方武器,来壮大自身并与幕府军抗衡。1867年,反对倒幕派的孝明天皇逝世,亲近倒幕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运动的局势就此逆转。倒幕派秘密与天皇取得了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来彻底终结幕府统治。1868年1月3日,倒幕军控制了皇宫,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复古”,组建以他为核心的新政府。27日,倒幕军在鸟羽-伏见战役中以少敌多,取得了关键性胜利。5月3日,倒幕军占领江户,至当年年底基本结束了战争。

倒幕运动时期的日本,资产阶级力量尚未成熟,不足以领导一场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因而运动的主体会包含武士、地主等被“资产阶级化”了的力量。而促成这次运动因素中虽然也有专制统治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但民族矛盾占到了主导地位,因此只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不彻底的、与部分封建要素妥协的政治运动。
那么,新的日本政府将采取什么政策来拯救危机中的国家呢?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约》,成为维新的总纲领,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为了对全国土地取得有效的控制,明治下令版籍奉还,即各藩国将版图和居民的户籍交还给皇室,由此日本建立起了中央集权体制。版籍奉还之后,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为72县和3府,即废藩置县;将全国人口废除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推行四民平等。此外,他还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实行近代化。
然而改革的实施面临着一项阻碍,也就是西方各国在之前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1年,《神奈川条约》到期,为了改定新约并学习西方各国的政经文军发展经验,新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人为首的使团出使西方各国。之后一年又10个月的时间中,使团拜访了欧美的12个国家,考察各种政府机构、公司、交易所、工厂、农场、港口、学校、战略设施、博物馆等,全面认识了西方文明。用随行的久米邦武在其所著的《特命全权大使使美欧回览实记》中的话来来形容他们此行的感受,便是“始惊,次醉,终狂”。

在刚刚统一不久的德国,俾斯麦告诉使团人员:各国虽都是以礼相交,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在背地里都是恃强凌弱的。这番话让在座的日本人感同身受,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国家的新的发展道路,即国会与天皇地位相当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他们赞赏德国的军事专制,认为其优于英美的民主自由制,这样的思想为日本在不久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打好了理念基础。
从欧洲回国后,大久保利通先后担任了内务卿与日本首相,开始带领这个国家在维新的路上飞速前行。
在维新的诸多方面中,大久保利通尤其重视的是殖产兴业。殖产兴业就是利用政府的行政力,使用国库资金来加速甚至跳过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同时效仿西方建立现代工厂,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各地的关卡被废除,日本首次建立起了全国的统一市场。日本政府大力支持私营企业,商人这一日本地位最低的阶层突然受了重视,来到了社会上层。1876年,受到大力扶持的三菱公司已经垄断横滨至上海的航运,将英美商船逐出了这条航路。

1873年,日本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进行军队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们从德国找来了教官帮助训练陆军,还考察了英国海军来改革海军编制。当年,日本全国的可动员兵力就已经达到了40万人。1875年,日本与俄国签订条约,解决了北方边患。
有一天,众人在皇宫惊讶地发现,前来觐见天皇的大久保利通剪去了发髻。不久之后,天皇自己也剪去了发髻,于是剪短发成为了日本一时的风潮。“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响起来”,这句诗是当时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在统治阶层的带领下,日本迅速地推行文明开化,明治天皇本人带头吃牛肉、喝牛奶、着西服,力图实现生活习惯的全面西化。1872年,他亲临东京-横滨铁路新桥站的开站典礼,并乘坐第一趟投入运营的班列一个来回,消除了人们对这种新兴事物的抵触心理。在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公历取代了农历,枪支取代了军人的武士刀,煤气灯在大城市的夜晚亮起,蒸汽船在各个港口之间往来通航。如同一千多年前效仿唐都长安建起奈良那样,日本人又效仿西方都市建起了东京银座。随着西方学制的推行,背着书包的学生在城市里变得常见,西服和水手服也在这一时期成为贵族学校的学生制服。


随着一系列旧势力发起的叛乱被镇压,边患已经解决,日本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各项改革迅速而稳步地推行着,大久保利通踌躇满志地相信日本很快就将成为远东的一大强国,与西方遥相呼应。然而他不曾想到杀身之祸已经临近。1878年,大久保利通在马车上遇刺身亡,他留下的有一枚随身携带的印章、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和一个在飞速发展中逐渐陷入彷徨的帝国。

侵略扩张:明治后期的扩张活动、大正民主时期、法西斯势力的上台与毁灭
大久保利通死后,他的助手伊藤博文继任内务卿,接过了维新的旗帜。在他手中,日本历史将被导向全新的方向。

伊藤博文所接手的日本已经在过速的社会变革中迷失了方向。大久保利通遇刺和西南诸藩叛乱已经说明政府的行政权力过大的专制导致了社会矛盾,但伊藤博文不仅不对政府的行政力量进行收敛,反而进一步强化军国主义。就在他继任内务卿的第二年,日本占领了琉球国,迈出了对外扩张的第一步。接下来十余年时间中,日本国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外扩张的“方针”:一占领台湾岛,二殖民朝鲜,三控制“满蒙”,四征服中国,五称霸世界。明治时期后期日本对外扩张的策略基本就是遵照这一“方针”。
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日本宪法开始实施。讽刺的是,在本应保障民众权利的宪法中却规定了天皇的绝对权力,《帝国宪法》的实施决定了日本在对内高压、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宪法的唯一正面影响是终止了盲目的全盘西化,于是日本社会出现了这样的面貌:西服流行,但民族服装也得到保留;引进西方建筑的同时,东方建筑的特点依然浓郁;欧美歌剧盛行,但是歌舞伎业兴盛不衰。
1885年,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福泽谕吉发表了《脱亚论》,认为“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这种思想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找到了思想依据。其实从《帝国宪法》颁布起,明治维新就可以宣告结束了,因为在此之前的日本依靠维新图强,在此之后的日本则依靠战争武力图强。
1894年,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时出兵朝鲜半岛,在丰岛附近海面炮轰中国的运兵船*,挑起甲午战争。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日本战胜艰难实施洋务运动的中国没有任何悬念,最终在次年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夺取了台湾岛、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还获得了在中国的诸多特权。这一条约条件之苛刻使西方列强发起三国干涉还辽,而日本在还辽中的让步体现出其对列强退让,对华强硬的区别态度。(*对于甲午战争中哪一方先开火的问题,笔者在查找资料时找到了截然不同的说法,这里认为由日本人先开火。)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通过在陆地上架设炮台将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内的俄国舰队摧毁,而俄军糟糕的补给情况注定它不能在陆战中反转局势。次年,两国在伦敦签订和约。这一对庞大帝国的胜利给了日本极大的鼓舞,现在它更为确信走军国主义路线是正确的。
1909年,伊藤博文遇刺身亡;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新登基的天皇和“元老”西园寺公望为日本开创了一段短暂但富有希望的时期,即大正民主时期。除了一战前后,大正时期的日本政局平稳,文化和艺术空前繁荣,左翼思潮兴起,自由民主气息浓厚。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内顺应民意,开始出现政党政治;对外缓和矛盾,从西伯利亚撤兵、实行苏日友好、废除二十一条,在殖民地行开明政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看准时机向德国宣战,这使得日本最终成为一战战胜国。西园寺公望作为日本首席全权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并最终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1年,美国为在亚太地区构建新秩序而主持了华盛顿会议,日本被迫退出与英国的同盟,并归还部分从中国篡得的权益。
虽然西园寺公望早在1913年就已经引退,但仍通过推荐首相和仲裁决策等方式影响着日本政局。这种摄政方式在接下来十几年中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经历“米骚动”和关东大地震带来的危机之后,日本政局对西园寺公望能否为日本带来繁荣产生了疑问。1929年的大萧条彻底击垮了民主势力最后的防线,为了掩盖危机、转嫁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日本在两年后悍然入侵中国东北,并开始在华北和华东频繁制造事端。尽管西园寺公望直到30年代中期仍在提名推荐首相,但日本走向法西斯独裁统治已经不可避免。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部分青年军官率领千余官兵对日本统治层发动了一次集体刺杀,史称“二二六兵变”。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削弱了国会对政局的控制,导致国家大权落入军部和统制派手中。兵变过后,日本建立起了法西斯内阁,一方面扩大侵略战争,一方面与德意接触,寻求一个国际性的法西斯同盟。1937年7月,日本扩大侵华战争。1939年5月,日本挑起诺门罕事件。1940年,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日本法西斯在占领的国家和地区犯下了惨绝人寰的罪行,屠杀的平民和战俘至少达到2500万人,无数繁荣的城市毁于战火。在法西斯国家威胁着全世界的和平时,受到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已经联合起来进行反击。从1943年起,日本就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而随着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在1945年8月升起,日本依靠军国主义和武力称雄的迷梦彻底破灭了。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穷兵黩武的日本法西斯已经彻底破坏了这个国家的一切秩序。他们动员了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来进行战争,社会运转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这个昔日出产粮食的国家居然在战后需要依靠同盟国的粮食援助,工业体系更是在战略轰炸中被毁得荡然无存。在这样一片废墟上,日本人开始了重建工作。

步履蹒跚:战后的日本社会发展状况
1945年8月17日,法西斯内阁下台。9月2日新政府与美国签订密苏里协定,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对其间接统治,麦克阿瑟为占日盟军最高司令。1946年元旦,天皇颁布《人间宣言》,对其神格进行了自我否定。1947年,日本实行新宪法,规定天皇没有实权,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在这一时期,被推上政治前台、委以战后重建重任的是吉田茂。

战后的日本要面临的除了经济建设的修复,还有国民意识形态的重新塑造。美国希望根绝日本的战争能力和军国主义,通过民主改造将其接纳为“世界家族”的一员。在美国的监督下进行的大选先后选出了社会党和民主党内阁,但均很快倒台。1948年,随着冷战逐渐展开,美国人再次想起了吉田茂,扶植了第二次吉田内阁。
吉田把对美关系看做重振日本大国地位的基石,要在日本维持资产阶级统治,只能依靠拉拢美国。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他提出了“吉田路线”,即牺牲日本主权,放弃发展军事,集中力量恢复经济,由美国负责日本的国防安全。虽然吉田路线在当时及后世都饱受日本各界诟病,但它基本在波折中被保留至今。1950年,吉田拒绝美国要求日本建军的要求;1951年,日美签署了《旧金山和约》与《日美安保条约》;1952年日本重获主权国家地位。
从1955年起,日本完成初步重建之后,经济开始腾飞。除了实行人才战略与政府补贴以外,日本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争夺发展机会。在1949年美国解除日本汽车生产限制后,日产、五十铃等公司开始大量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为日本汽车制造业的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4年,多国合作研发的高速铁路首次在日本建设开通,日本人称之为“新干线”。另外,美国在世界各地进行战争的时候,日本又被当做了美军的后方,大批军事和后勤物资的订单极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在60年代,日本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GDP增长,成为美国和苏联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

经济地位的上升带来政治地位的变动。1960年,日本与美国签署了新的安保条约,双方强调关系对等,该条约被延长至今。1964年,广岛核爆幸存者坂井义则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奥运圣火,展现出日本已由战争灾难中走出并寻求和平发展的形象。随着冷战的局势转变为苏攻美守,日本开始试图脱离美国影响进行自主外交,在寻求在第三世界国家扩大贸易影响力的同时,日本也在与其他国家改善关系。1957年,苏日恢复正常外交;1972年,日本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同年,日美通过协议将冲绳的统治权移交给日本。
从50年代起,日本经历了连续20年的高速发展期,这样的成就在整个资本主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除了战争的破坏带来战后的报复性增长因素,日本本身过硬的科技实力和工业体系也共同造就了这一奇迹。然而就像一百年前那样,日本再一次在过速的发展中陷入了彷徨。
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日本带来了战后第一次经济负增长,而随着1985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广场协议》的签署为一息尚存的日本经济发展势头送上了最后一击。80年代后期,日本社会完全陷入了停滞,经济泡沫的破裂让日本进入了“失落十年”。“人们在窗台边冷静地站着,等着轮到他们跳下去。”一位东京交易所秘书的话语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时期的黑暗。人们再一次对自由经济产生了怀疑,右翼势力再次回到了政坛上。

随着时代步入新世纪,日本依然未能从泡沫经济带来的冲击中恢复。与此同时,频繁更迭的内阁为政局带来了持续的动荡,政治、经济政策的快速变动使民众叫苦不迭。2008年的金融风暴“大衰退”再次使这个国家受到创伤,而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事件使日本经济更为雪上加霜。
今天的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政局动荡不稳。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达,制造业拥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国民性由日本传统封建思想、军国主义残余与直接引入的西方自由主义杂糅在一起,缺乏核心价值。


结语:日本
日本近代化的历程,实再有太多内容可以总结。但若要提炼其中最独特和具有价值的一点,便是民主思想和军国主义的博弈。纵观日本历史,右翼思潮和军国主义从未真正给这个国家带来过福祉,只有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才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繁荣。
至此,十二国近代史的按国家叙述部分已经全部更新完毕。在终章中,我们将简要概括现代世界的面貌,再从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