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伤的防治理论(第一课)
课目:军事训练伤的防治
目的:通过学习使大家掌握军事训练伤的防治理论,提高在军事训练中对军事训练伤防治的能力。
内容:一、军事训练伤病概述
二、部队训练生理、营养及心理学基础
三、部队训练伤病流行病学
四、部队训练伤病防治原则
时间:15 分钟
方法:我讲你听着,评论区发言
要求:1.严格课堂纪律,认真做好笔记并且一键三连
2.勤学勤问,大胆发言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
第一个内容
军事训练伤病概论
一、定义
(一)军事训练伤
军事训练伤是指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的组织器官功能障 碍或病理改变,简称训练伤。主要是由军事训练与运动发生的骨与 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及器官损伤等。
(二)军事训练性疾病
军事训练性疾病是指在军事训练的运动科目中,由于训练强度、 内容、方法和地理气候等因素对训练者机体的影响,引起生理功能 异常,出现的征候群或疾病。比较常见的有:过度训练、过度紧张、 运动性尿异常、训练性胃肠神经官能症、训练性精神障碍,以及由 训练环境引起的中暑、冻伤和高原反应等。
二、分类
分为两大类:军事训练伤与军事训练性疾病。
(一)军事训练伤
1.骨与关节损伤:主要包括骨折、关节扭伤与脱位。
2.软组织损伤:是指除骨以外的组织损伤及创伤性炎症。主要 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及神经等组织的擦伤、挫 伤、撕裂撕脱伤、急(慢)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肌腱炎、 腱鞘炎、肌筋膜炎、滑囊炎及滑膜炎。
3.器官损伤:是指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发生的头部、胸部、腹部 及眼、耳、口腔颌面部的损伤。
(二)军事训练性疾病
1.各系统军事训练性疾病:在军事训练中,可因训练与运动引 起身体某些系统出现训练性疾病,如过度训练综合征、训练性晕厥、 运动性血尿、运动性哮喘、训练性腹痛、训练性低血糖症、训练性 精神障碍等。
2.特殊环境下的军事训练性疾病:在寒冷、高温、高原、戈壁 沙漠、海训等特殊环境地区进行军事训练或劳动,除了会发生常见 的训练伤外,还因环境因素发生一些特殊的训练性疾病及损伤。
(1)寒冷环境条件下的训练性疾病:如冻伤、冻疮、冻僵、雪 盲。
(2)热环境条件下的训练性疾病:如中暑、毒蛇咬伤、蚂蟥叮 咬伤、野生植物过敏。
(3)高原环境条件下的训练性疾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 水肿、高原昏迷。
(4)戈壁沙漠环境条件下的训练性疾病:如中暑、脱水及适应 不全症等。
(5)濒海训练环境条件下的训练性疾病:如日晒伤、浅部真菌 及湿疹、海蜇皮炎等。
三、军事训练伤病防治的意义
部队军事训练伤病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还是一个重 要的军事问题。因为训练伤病直接影响部队训练和参训率,损害人 员健康,影响军队的作战准备过程。例如,海湾战争中,美军遭受 沙漠、酷暑、缺水和有害昆虫的折磨,在开战前 5 个月有 2000 多人 被送回国治疗,其中大多是中暑。1979 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 我军有一个营受命向某高地穿插,由于连续在高温天气下行军,共 发生中暑 206 人,耽误战机 17 小时。所以说训练伤病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战斗力问题。搞好军事训练伤病防治工作,不仅可以减少伤病 发生,降低伤残率,提高复训率,而且对稳定军心、激发部队岗位 练兵热情、提高军事训练质量、加强基层部队建设等,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内容
部队训练生理、营养及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运动训练对生理机能的调节与适应
一、神经系统
军事训练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的,而各种 训练活动对神经系统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 在训练时,中枢神经系统迅速动员和发挥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使之 协调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就提高了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
在军事训练中,跑步、障碍、射击、格斗、投弹等训练动作技 能的建立和完善一般都要经过泛化、分化、和巩固三个互相联系的 阶段。
二、运动系统
军事运动训练,可使骨骼肌的体积增加,同时肌肉中的毛细血 管也更加发达,从而使肌肉变得有力。表现在肌肉有更强的收缩力, 更快的收缩速度和持久的耐力。
训练还可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身体各部的肌肉 活动协调,反应迅速、准确,肌肉韧带伸长和坚韧,附着点稳固, 并使关节活动范围扩大而不易受伤。经过不同训练的战士,肌肉的 功能状态也不一样,受过科学训练的战士,肌肉的血管形成作用更 加完善,能够给收缩过程提供更多的能源物质和更多的氧,运动时 不易疲劳,运动成绩明显提高。
三、呼吸系统
运动训练时,为满足供氧和排除二氧化碳的需要,在神经和体 液的调节下,呼吸增强、加速。所以,军事训练对呼吸机能有良好 的作用。
(一)肺容量。运动训练可使呼吸肌发达,从而胸部的活动幅 度加大,肺的容量增加。肺容量常用胸围呼吸差表示,一般为 6~8 厘米,经过系统训练可达 9~10 厘米;也可用肺活量表示,一般男 性为 3500~4000 毫升,女性为 2500~3000 毫升,经过系统训练, 肺活量可显著增大。
(二)肺通气与肺泡通气量。肺活量只代表机体在静止状态下 尽最大努力呼出的气量,而肺通气量则能反应运动时呼吸的功能状态。肺的每分钟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总量,安静时一般 成人通气量为 6~8 升/分;最大通气量是指一分钟内以最深最快的 呼吸动作所能呼出的气体总量,通常只测 15 秒的呼出气量,然后再 推算出每分钟的最大通气量。一般成人的最大通气量,男性 100~ 110 升,女性为 80 升。
(三)最大摄氧量。它反映人体极量运动时心肺功能及代谢水 平,是评价战士训练中体力耐力较好的指标,最大摄氧量受民族、 性别、年龄、遗传和训练等影响,一般男性高于女性,20 岁左右最 高,25 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减低。运动训练可提高最大摄氧量 10 %~20%。
四、心血管系统
训练时心血管系统执行供氧、运送营养物质和运送代谢产物的任务。 因此,训练一经开始,心血管系统即及时发生适应性变化,主要表 现在心输出量、血压和血液再分配上。
(一)心输出量。心率(次/分)与每搏输出量(毫升/次)之 积即为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血管系统效能的主要指标。人在安静状 态时,心率一般在 60~80 次/分,每搏输出量在 60~80 毫升/次, 心输出量在 3~5 升/分;训练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可达 15~25 升/分;训练有素者可达 35 升/分,表明心脏具有巨大的潜 力(心力储备)。训练时,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增加极限值也不一样,研究表明,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心率增快 至 133 次/分,每搏量达最高点,约为 153 毫升;当心率增快至 166 次/分,每搏量开始下降;心率增至 188 次/分,每搏量进一步下降, 仅为 143 毫升。所以为加强心脏收缩力量,提高每搏量,训练强度 的安排,原则上使心率达到 130~160 次/分为宜。
(二)血压。我国青年人在安静时血压平均在 90~130/60~80 毫米汞柱。训练时肌肉收缩可影响到血压和静脉回流
(三)血液再分配。训练时体内血液需重新分配,以适应新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供应呼吸肌及骨骼肌的血液大量增加;其次,为 加快机体散热而流向皮肤的血液量也增多;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 加 2~3 倍;大脑的血液供应平时就比较高,运动时维持基本不变; 肾、肝、肠、脾等腹腔脏器,则血流量相对减少。因此,一般要求 在饭前、饭后 0.5~1 小时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
五、血液系统及其他
(一)血液。1血糖:人在安静状态时血糖含量 3.9~6.1 毫摩 尔/升,训练时肝糖原不断分解补充肌肉的需要,在尚未充分调动出 来时,血糖稍降低,在肝脏释放出充分的糖原后,一方面维持肌肉 活动需要,一方面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2血乳酸:在安静状态下, 血乳酸 0.5~1.7 毫摩尔/升,训练时可增至 15.2 毫摩尔/升。
(二)肾脏。训练时由于出汗增加,腹腔脏器供血减少以及血 浆水分减少等原因,致尿量减少,尿中乳酸含量增高,并可出现少 量蛋白。
(三)体温。训练时可使体温升高,以利于全身各器官系统充 分发挥功能。体温升高与训练环境(气温、气流、热辐射等)有一 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训练时,体温不超过安静时的 1 摄氏度。
(四)体重。青年战士特别是新兵,身体尚在生长发育阶段。 合理系统的军事训练、劳动作业和膳食营养保证,体重一般是逐步 有所增加,而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有的战士入伍初期由于不完全 适应部队的紧张生活和训练,体重可能一时减少,但不久即应回升。 如果在军事训练中出现体重持续下降现象,应考虑到训练方法和运 动负荷量选择是否合适的问题,以防止过度训练。
第二节 训练的膳食营养需要
营养对军队影响很大,它不仅关系到军人的健康和生存,而且 影响军事训练效果,有时可牵制军事行动。外军认为,在训练和战斗条件下,保障军人得到丰富的饮食是增进身心健康,激发其积极 性,提高其智力、体力与劳动能力的基本手段之一。
一、合理膳食营养的原则
1、热量平衡:由于战士训练时能量消耗大,所以要及时的补给 充足的热量,一方面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另一方面使战士保持充 沛的训练体力,并有一定的热源储备。但热量不宜过多,因为过多 的热量将引起脂肪增多,使身体发胖,所以膳食要科学合理。由于 训练课目的不同,总的热量消耗也不同,补充热量要根据食物的发 热量和人体能量消耗而定。
2.热源质的比例适当:战士热源质以糖为主,脂肪最少,对多 数训练科目,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比例为 1:0.7:4。耐力项目的 比例要提高为 1:1:7,做到高糖、低脂肪。
3.充足的维生素:由于战士训练时的代谢旺盛,激素分泌增加, 同时由于大量排汗,维生素的损失较多,所以要补给充足的维生素。 同时,合理增加维生素还可以提高训练成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 因训练科目有所区别,长时间的耐力性项目对维生素 B1、维生素 C 的需要量很大。
4.合理的膳食制度:包括严格的饮食时间、饮食质量以及食物 的分配。进食时间要与训练的时间相适应,大量运动训练前的一餐 至少在 2.5 小时前完成。正常情况下胃的排空时间为 3~4 小时,精 神紧张可使胃的排空延缓到 5~6 小时,提前进餐的目的在于使剧烈 运动是上消化道的食物基本排空。剧烈训练不宜吃得过饱,对于一 些接触性的训练项目尤应注意。训练后人体的血液相对集中在肌肉 及皮肤等运动器官,为使心肺等功能恢复至相对平静及消化道有一 定的准备,训练后的进食应安排在训练结束后的 30 分钟后,剧烈训 练后切忌暴饮暴食。
5.一日三餐食物分配要科学:一日三餐食物热量的分配应根据 训练任务进行安排。上午训练时,早餐应有较高的发热量,并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晚餐的热量不易高,以免影响睡眠。一般 情况下,早、午、晚三餐的热量大致为 30%、40%、30%左右。在 大运动量训练时,热量消耗增加为 20922~25106 千焦(5000~6000 千卡)或更多时,可考虑加餐的措施;因训练时间长,饮食受时间 限制,可采用增加点心或快餐的办法,但应注意添加食物的全面营 养和营养密度问题。
6、食物烹调要科学:食物在烹调和保存是避免营养素的损失, 并做到色、香、味俱佳,以利增进食欲。同时参训人员在获得质量 良好的平衡膳食情况下,不必要在额外补充营养品,在预防营养不 足对训练能力影响的同时,也应注意营养过剩的不良影响。
二、各训练科目的营养特点
军事技术、战术训练水平的提高,对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 性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科学的饮食营养有助于各种训练动作的发挥。
(一)速度性运动的营养特点
速度性运动包括 100 米跑、百米障碍和战术训练课目。这些训 练课目训练时,主要靠糖的无氧酵解供应能量,体内酸性产物较多。 另外,对神经系统的要求较高,要求兴奋与抑制转化速度快。因此, 其营养特点是供给体内能源要迅速,要减少酸性物质的形成。故应 增加富含糖、维生素 B1、维生素 C、磷及蛋白质的食物,应多吃蔬 菜。
(二)耐力性运动的营养特点
耐力性运动如长跑和徒步行军等训练课目,训练时热量消耗大, 热量主要来自糖原的有氧分解,因此,要供给足够的糖以保持充足 的糖原储备。另外,耐力项目对循环呼吸等机能要求也高,血红蛋 白要维持在较高水平,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尤其是铁的 供给。
(三)灵敏性运动营养特点
灵敏性运动如器械体操和通过障碍等训练课目,这类课目训练动作复杂,要求技巧协调和谐,特点是高难动作对神经系统要求较 高,营养热量不易过多,但要加强神经系统的营养,膳食中多供应 含磷、维生素 B1 和维生素 C 的食物,如虾米、花生、豆制品等。
(四)考核(比武)时的营养特点
考核(比武)时战士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能量消耗也很大, 此时的膳食营养十分重要,往往因考核(比武)时的精神紧张,出 现食欲不振,消化紊乱等现象,影响成绩。
1.考核(比武)前的营养特点
(1)饮食中要注意充分的补充糖,使糖原储备达到最高水平。 同时,还要充分的补充维生素 B1、维生素 C、维生素 A 及无机盐, 不要过分补充蛋白质及脂肪等酸性食物,以免体液偏酸,对运动不 利。
(2)葡萄糖和维生素 C,食用时间要根据考核项目的不同而有 所不同,短距离考核的课目,如百米障碍等,可在考核前 40~60 分 钟食用,而 5000 米越野等长跑项目,可在跑前食用,维生素 C 的食 用量为 140 毫克/天。
(3)考核前的饮食制度应逐步过渡到考核期的膳食。但由于考 核前都是减量训练,能量消耗较少,所以不宜吃得过多,以免增加 体重,影响考核成绩。
(4)考核当天的饮食要求应当使食物体积小、发热量高、易消 化吸收,不要多食难于消化及产气的食物,如肥肉、牛奶和豆类等。 食物含磷、糖、维生素 C、维生素 B1 要丰富,以糖作为主要能源, 特别是长时间耐力课目,在食物中除要有足够的糖以外,还要有一 定的脂肪,以维持饱腹感,且由于脂肪代谢参与能量供应,不致使 血糖下降,可推迟疲劳的出现。进餐时间要根据考核时间而定,一 般在考核前 2.5~3 小时完成。
2.考核(比武)后的营养特点 考核(比武)战士要补充热量和水分。应即刻补充 100~150 克葡萄糖,这不仅能补充战士的能量消耗,还能促进肝糖元的储备扩 充,预防肝脂肪浸润。考核后要连续补充高热量的饮食及维生素 B1、维生素 C,水、无机盐也要连续补充,但膳食中的脂肪应尽量 减少。
三、四季各训练期的膳食营养
部队军事训练分布于一年四季,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 冬季训练时,机体处于环境和代谢的双重应激状态。由于应激所致 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紧张反应,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发生变化,应 根据不同季节和训练课目的特点,合理安排参训人员的膳食营养, 有助于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军事作业能力。
(一)春季训练的膳食营养
春季是部队年度训练的开始,主要是军事共同课目训练,训练 强度大、难度高,战士体力消耗大,膳食营养调配非常重要。
1.春季机体代谢的特点:春天天气渐暖,是新陈代谢最为活跃 的时期,血液中激素明显增加,体内产生过多肾上腺素,导致精神 紧张、情绪低落、困乏疲劳。在早春时节,正值蔬菜淡季,如果调 配不好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影响官兵身体健康和训练质量。
2.膳食营养保障措施
(1)保证维生素的需要量:每日保持 2~3 种绿叶蔬菜,每周 有 2~3 种红、黄色蔬菜,以补充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B2。如菠菜、 小白菜、油菜、胡萝卜、黄花菜等。
(2)保证高蛋白质的质量:增加鱼、瘦肉及豆制品的摄入量, 从而提高优质蛋白的比例。
(3)补充微量元素:增加榨菜、花生、虾皮蛋类等含钙、磷较 高的食物。
(二)夏秋季训练的膳食营养
夏秋季节,部队的军事训练以野外战术课目为主。 1、夏秋机体代谢的特点:夏秋季节气温较高,大量出汗可致钾、钠丢失,体内电解质紊乱,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和中暑的发生。高 温使人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造成身体热量失衡,热能摄入量不 能满足,以致体重减轻,训练能力下降。
2、膳食营养保障措施
(1)满足热能供给量:注意调配多样化清单可口的饮食,把主 餐安排在早晚凉爽的时间,餐前可准备些菜汤、绿豆汤以促进消化 液的分泌。
(2)补充水和微量元素:为防止过度脱水,在训练前、中、后 适当补充水、盐。饮食中应选择一些含钾丰富的牛肉、绿叶菜、水 果等食物,因为缺钾时容易中暑。
(3)提高优质蛋白的比例:人在脱水或高温情况下,会引起蛋 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应提高蛋白质的供给量,可提高到占总热量的 15 %。并适当的减少脂肪的比例,可选用一些瘦猪肉、酱牛肉、鱼、 鸡、蛋和豆制品等。
(4)增加维生素的供给量:可多食用蔬菜和新鲜水果,如西红 柿、黄瓜、水萝卜等,并多食用绿叶蔬菜,适当食用粗粮、豆类等 食物。
(三)冬季训练的膳食营养
冬季,部队多为战术合练及野营训练,行军强度大。
1.冬季机体代谢的特点:训练人员在露天环境下进行训练,机 体散热量大,热能需要量增加,寒冷本身会使热能的需要量增加 5 %~10%;蛋白质的代谢也加强,尿氮排出量增加并出现负氮平衡; 人体在寒冷条件下尿量会显著增加,剧烈训练时出汗量每小时高达 500 毫升。造成脱水、钾、钠、钙等无机盐排出量也显著增加,血 液中锌、钙、钠等的含量减少;低温环境还使维生素 B1 和 B2 的代 谢异常。补充热能、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有助于机体对低温 环境的适应。
2.膳食营养保障措施
(1)提供充足的热能:宜采用浓缩及单位热能营养密度有保证 的食物,如豆腐干、熟肉或罐头及压缩干粮等食物,以消除机体对 低温失调的现象。食物应多样化,有条件时可吃海带、虾皮、蒜和 辣椒等,以增进食欲,可采用一日四餐或五餐制。
(2)应增加脂肪及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肉、鱼、蛋类等。 脂肪食物的发热量可提高到总热量的 35%左右,以助御寒、饱腹感 及维持体温,蛋白质食物的发热量为总热量的 14%~15%。
(3)供给无机盐和维生素:应保证白菜、大头菜、萝卜、胡萝 卜等新鲜蔬菜的供应,还应将酸菜、咸菜和干菜与新鲜蔬菜等配合 食用。在蔬菜不足时,必要情况下可供给复合缓释的无机盐及维生 素制剂,以保证需要量的满足。维生素 C 及 B1 的供给量应在一般训 练人员供给量的基础上增加 30%~50%,维生素 B2 可增加 3~5 毫 克/天。
(4)训练前后与训练中应注意补液,保障供应热汤热水,预防 脱水。
(5)食物应注意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