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母说“我们家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这四个女孩具体是指谁?

大家好,今天说说贾母所说的“我们家四个女孩儿”到底是指谁?
我认为很明显就是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肯定是不能包括元春的,因为元春是贵妃,代表的是君王。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臣上下尊卑,君为至尊,臣民误说了君主的名字都是大不敬。贾母虽然是诰命夫人、是元春的祖母,但是元春既然为贵妃,那就是皇帝的女人,已经是皇室的人,书中元春省亲时,贾母见了她也要跪拜,尊称“娘娘”。
所以,贾母既不可能说元春还是“我们家女孩儿”,更不可能说元春不如薛宝钗。
这个事儿的起因还得从贾宝玉挨打说起,话说宝玉因为“逼淫母婢,流荡优伶”等罪名,挨了他爹贾政一顿胖揍,幸亏王夫人和贾母救了他。棍下脱险的贾宝玉被打的屁股开花,只能趴在床上养伤,大家伙一拨一拨的都来看他。
按照黛玉的说法,这都属于是“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薛姨妈和宝钗就正巧和贾母、王熙凤、王夫人碰到了一起。
宝玉挨了顿打,心里挺委屈的,嘴巴有点刁,就想吃“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其实大概就是一碗精致的疙瘩汤。凤姐这里想在贾母面前献好,当然一力承办,但是因为这个汤平时不做,所以“四副汤模子”找了好几个部门才找到。
薛姨妈虽然出身伯府,又是大富之家的主母,但是没见过这个,她还说你们贾府果然是讲究,吃个汤怎么还有这么多花样。
王熙凤就瞧不上薛姨妈这种贬低自己,硬捧贾母的做法。大约是有点觉得实在丢王家的人了,于是她赶紧上来解释说:
凤姐忙解释说,这是那一年元春省亲时为了做御膳才准备的,因为做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平时并不怎么做。
既然宝玉想吃,她就吩咐人让厨房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请老太太、王夫人、薛姨妈、宝钗等姐妹一起吃。
贾母笑着说凤姐会卖乖,拿着官中的钱自己做人情,凤姐忙解释道她自己出这个钱,其实王熙凤也是在说嘴,鬼才信她会出这个钱!
这时候薛宝钗就想趁大家高兴,也卖个乖,说一句巧话来讨贾母高兴。因为贾宝玉挨揍这件事险些关联到她哥哥薛蟠,她不卖力讨好奉承,贾母要是责怪追究下来,把他们母子三人都撵出去怎么办呢?
所以说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薛宝钗和王熙凤一直不怎么对付,所以她虽然表面公开的年龄说比王熙凤小,但是老是人前人后的管着王熙凤叫“凤丫头”,这次更是拉踩王熙凤来奉承贾母。
王熙凤当然不会跟她计较这些事,反正她一直对宝钗疏离客气的,而且贾母不会上宝钗的当,因为贾母根本也不喜欢宝钗。
接着贾母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连消带打不仅贬了薛宝钗和王夫人,还表示她就喜欢王熙凤这样的。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贾母喜欢的都是聪明灵巧,伶牙俐齿的,王熙凤、林黛玉、史湘云、探春、晴雯、鸳鸯、紫鹃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这样的。她不喜欢的就是王夫人这样“木头似的”、“锯了嘴的葫芦”,谁和王夫人一个类型的呢?当然是薛宝钗,还有一个花袭人,所以贾母都不喜欢他们。
宝玉听出了贾母的意思,是喜欢嘴巧的人,所以他也想凑个趣,引着贾母夸一夸他的心上人林黛玉。
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贾母这里说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应该就是指的薛宝钗,因为她对贾母的嘴乖奉承实在太刻意了,她对贾母每一次的奉承都不自然,比如她过生日的时候,贾母问她爱吃什么,爱看什么戏。
宝钗就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宝钗是很会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她观察到了贾母平时喜欢吃什么,爱看什么戏,就专门的投其所好。
可是贾母可是千年的狐狸,薛宝钗这点道行哪里够她看的?所以贾母认为宝钗“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贾母的意思,宝钗大概是听懂了,她自己觉得无趣,老老实实站到一边去了。
但是宝玉不愿意了,因为贾母还没有夸奖他的林妹妹嘴巧讨喜呢。所以他故意提起了林黛玉,说:“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贾母当然明白贾宝玉是什么意思,因为她夸了凤姐了,所以也想让她夸夸黛玉嘛。但是贾母肯定不会这么做的,看看在场的都是谁:王夫人头一个厌恶黛玉,薛姨妈整天巴望着薛宝钗能嫁给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头号情敌,林黛玉日常怼薛宝钗冷嘲热讽。
贾母就是语言大师呀,她反其道而行之,转头专门去夸薛宝钗了: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话说的相当有水平,尤其是“我们家四个女孩”,应该指的就是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
薛宝钗就算再好,也没资格和元春相提并论,贾母甚至连元春的闺名也不能提,否则也是以下犯上,堪比欺君的大不敬僭越之罪。
贾母不可能不明白元春是君,她是臣的道理,更不可能敢说贵妃娘娘不如一个破落皇商之女。
贾元春本就是国公府的嫡小姐,她的身份是何等尊贵显赫,就算没有封妃,宝钗也不可能比得上她。
再看看元春省亲的时候,贾府接驾是何等小心翼翼,贾母这么大年纪了,半夜三更爬起来梳妆打扮,还要和大家一起去门外站着等候,遵守各种繁琐的礼仪规矩,根本容不得一点儿差错。
元春是贾府末世的希望,别说贾母和薛宝钗并没什么深仇大恨,就算再讨厌她,她也不可能拿元春来开玩笑,因为那等于是拿贾府的命运开玩笑。
薛宝钗和薛姨妈也是大户人家的女眷,自然也知道君臣尊卑,毕竟元春省亲的时候,她们母女不得召唤,也只能等在外面等候。
如果贾母说的这个“四个女孩儿”里面不可能包含元春,所以薛姨妈听了可能会笑不出来,可是折煞薛宝钗了。
贾母并没有老糊涂到损人不利己的地步。
因为以宝钗的出身来讲,和贾府的迎、探、惜三位闺秀已经差得很远了,更比不上林黛玉。
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有多么可怕,《管子·小匡》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贾府是贵族,高于普通官僚,更高于良籍百姓,薛家是商籍,位于当时四民格局的底层。
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封建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是“重本抑末”,农为本,商为末,因为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要调和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封建统治者必须要重农抑商。
历代封建王朝对商贾的限制都比较严格,甚至严禁商人的穿戴高于平民庶人的服饰,汉高祖刘邦下令商人不准穿锦绣等织品,商人穿鞋都要必须一只黑一只白,还要缴很重的税,;明太祖朱元璋甚至下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朱元璋甚至还规定:“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不爱富丽闲妆,不穿华丽锦绣衣裳,可能也是受到商贾出身的限制,她的穿戴并不能和当时的贵族官宦千金一样。
比如三春都有的累丝金凤,薛宝钗应该是不能戴的,因为古代一些有着龙纹、凤纹、瑞兽纹等特殊纹饰的黄金首饰一般是皇族和贵族才有资格佩戴。
薛宝钗想要求配贾宝玉,提出所谓的金玉良缘,也不过只能戴个黄金锁,那其实是民间小孩儿年幼保平安祈福所佩,她挂金锁的璎珞虽然也是珠宝晶莹,黄金灿烂,但却只是显得豪富,对比王熙凤戴赤金盘螭璎珞圈,贾宝玉挂通灵玉的金螭璎珞,显然是并无尊贵之意的。
贾母赏赐薛宝琴的凫靥裘,也是明清时期官宦人家防雨的华服,薛宝琴的婆家是梅翰林,她才有资格穿这样的衣裳。就连林黛玉穿的羊皮小靴,在古代有些朝代,也只有权贵阶层的女性才能穿,更别提林黛玉那件华贵的白狐鹤氅了。
我们也经常看到考古学家会根据发掘出来的墓葬主人的服饰材料和花纹来判断其身份地位,比如佩戴龙纹玉佩的墓主人肯定不可能是平民百姓,“玉佩琼琚者,岂非布衣人”,这都是古代社会阶层差异在礼仪和制度方面的表现。
哪怕是在古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明清时期,当时有不少的外戚、官僚、士绅为了经济利益与商贾巨富联姻结亲,但商贾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
哪怕是与商贾来往交厚的士族也依旧轻视商贾:“以清望为重”,羞与富人为伍,今则“屈体降志”,热衷与之交结,究其用心,“不过利我财耳”。
而当时那些大商贾“贾而好儒”、“贾服而儒行”也反映出他们想要与士族接近,渴望获得更高社会地位。
贾母这样的高门贵妇怎么可能瞧得上倚财仗势,横行乡里的金陵恶霸之家呢?看看全书中贾母真正看得上的,愿意与之正常对话的外客,也不过就是太妃、王妃、甄家女人和李婶娘而已。
至于贾母前面一句“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就更没劲了。
贾母是国公府老太夫人,就算真的很喜欢薛宝钗,夸她一个“好”字就算是给足了脸面,她一个诰命夫人可不至于要去奉承一个没落皇商的遗孀,来投亲靠友攀附,赖在贾府多年不走的亲戚薛姨妈。
从全书来看,贾母对薛姨妈的态度一直都是轻蔑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薛姨妈也不得不在贾母面前当个女清客一般。
鸳鸯拒婚一回,本来薛姨妈已经躲了回去,但是贾母后来又打发小丫头来叫她去玩牌,薛姨妈很不情愿,而且“牌也生”,但也不得不去。
贾母此处没有顺着宝玉的话去夸黛玉,而是调转方向去夸宝钗,这实在是很高明的手段。因为她要是在这里夸了黛玉,反而更容易引起王夫人的反感,还不如卖一个虚人情给薛姨妈咯,薛宝钗刚才不是刚才想讨好她吗,那就夸她一个好,自怕她担不起。
贾母拿宝钗和三春与黛玉相比,说她好,又特意强调“千真万真”,偏不说她到底具体哪里好。
我们平时也经常会当着亲戚家长的面夸他们家的孩子多好,说自己家的孩子如何比不上,但是也多是客套话,孩子当然是自己家的最好了。
有人认为贾母所说的“四个女孩”不应该包含黛玉,而是应该包含元春,是在恶毒的讽刺宝钗选秀选不上,膈应王夫人和薛姨妈。
但是我认为真的是没有这个必要。
就算不提贾元春,一样可以得到膈应和讽刺宝钗的效果,薛宝钗就算再好,她也比不上贾府的姑娘和黛玉。
贾府三春和黛玉都是勋贵之后,林黛玉更是书香清贵出身。薛宝钗只有个曾祖父是个不大不小的紫薇舍人,如今只是商贾之后,只能算是个大富之家的女儿。
就算论模样、性格、才学,人家三春和黛玉比薛宝钗又差在哪里?薛宝钗的容貌能有多美呢?瞬间被薛宝琴艳压的“艳冠群芳”很厉害吗?
三春姐妹也都读书知礼,各有专长,也懂得孝顺长辈,并且不会给表哥表弟去绣肚兜。
如果不是薛宝钗跟着母亲哥哥赖在贾府不走,她是没资格跟这些贵族千金在一起生活的,想说句话都很难。
比如薛宝钗两位舅舅家的女儿,那位嫁给保宁侯之子的王氏千金,她和宝钗的关系,可比三春亲近多了吧,可她根本全程都不理睬宝钗这位大表姐,王家的两位舅母也没有表达过半点对薛宝钗的善意和喜爱。
贾母把黛玉和三春相提并论,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黛玉是我们家的女孩,是自己人。宝丫头不是我们家的,是外人。贾母明着夸宝钗,实际上是在护着黛玉。
关于林黛玉被贾府当做自己人,作者在第二十一回薛宝钗生日宴上就提过:“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外祖母和舅舅收养她是合乎礼法人情的。
按照古代关于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贾宝玉也曾说过黛玉论亲戚更近,薛宝钗是外四路的宝姐姐。
贾母这位“老阴阳大师”这一顿明褒暗贬,话里有话,薛姨妈和王夫人有没有听懂不太好说,这姐妹俩智商一向欠费,就算听懂了,也要努力保持微笑。
宝玉大概也没怎么听懂的,他哪里懂这些弯弯绕。
但是王熙凤和薛宝钗肯定都听懂了,但她们都不能参加这场暗地里的较量,能躲就躲吧。王熙凤一言不发,安静的出奇,薛宝钗则“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唯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加尴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