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阎王创生记:一个“中印混血儿”是如何成为中国冥界之主的?

2020-01-21 23:01 作者:阿中说文史  | 我要投稿

既知生,必畏死,对死亡的恐惧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人也不例外,人类对死亡的畏惧以及死后世界的无知也促使了冥界的诞生

冥界,这个看似神秘莫测的空间,恰恰是现世社会与生活状态的最直观映射,所以数千年以来,它总能与时俱进,不断迭代更新。


01. 冥界的诞生


冥界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秩序井然、功能齐全的。

最初,它在先民的眼中,是一个颇为模糊的概念。

对于远古中国人来说,他们相信人的肉身死去,但灵魂未灭,死后会去到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们仍然可以继续人世间的生活,这也就是所谓的“事死如事生”,至于这个世界具体如何?

没有人可以回答。

直到春秋时期,我们才在文献中发现了一个相关的词汇:黄泉

黄泉里的鱼车——汉代壁画

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则故事中,讲述了郑庄公和他的母亲姜氏之间的恩怨情仇,因母亲过于偏心弟弟叔段,最终母子俩反目成仇,庄公驱逐了姜氏,并立下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

同时代的管子也有言:“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

可见,黄泉已然成为死亡及死后世界的代言。

名字既然有了,人们对地下世界的描绘也就更加清晰,接着,冥界的管理者也出现了。

他是谁呢?

后土。


02. 冥界的主管


后土是谁?

《礼记·祭法》有言:“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后土娘娘画像

由此可知,后土是掌管土地的社神,由于其职责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先秦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加之楚国巫文化的影响,后土摇身一变,成了冥界的主管,而冥界也更新为2.0版,名为“幽都”。

到了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盛行,天为阳,地为阴,故而,原为男儿身的后土神变成了女性,被尊称为“后土娘娘”。

时光流转,到了秦汉时,冥界的地点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地下跑到了地上,其统治者也从“后土娘娘”变成了“泰山府君”。

泰山府君像

人类对山的崇拜与信仰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在远古先民眼中,万物皆有灵,一切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被归为“上天”的安排,而大山,这类地球上最高大、最接近天空的物体就被视为与“天”沟通的最佳媒介,渐渐地,大山就走出了自然范畴,开始具有了“神性”,这也是为何中国有一座昆仑,遥远的希腊也有一座奥林匹斯山。

周秦时期,受齐鲁文化的影响,泰山的地位不断提升,最后从众山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此后历代帝王“封禅”的理想之所。

封,即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禅,在泰山下的小山(如梁父、高里)清出一块土地祭祀,以报地之功。

故而,又发展出梁父等小山“主地”之说,这些小山也成为地府所在,又因泰山名气最大,所以就演变出了“死属泰山”的说法。

泰山景象

既然众人死后都魂归泰山,人一多,是非就多,为了维护秩序,加强管理,人们就创造出一位新的神——泰山府君

比起幽森恐怖、恶鬼当道的幽都,泰山更具世俗气息,这里不仅具备户籍管理制度,还设置了七十二司三十六狱等衙门,分管各项赏罚事宜。

两汉到六朝,“泰山府君”大行其道,成为中国冥界信仰的主流,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记录于《搜神记》、《六度集经》、《列异传》等文献典籍之中。

然而,唐以后,“泰山府君”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其名号也不再见于各类笔记小说。


03. 印度的阎摩


他的地位也被另外一位神砥取代,谁呢?拥有中国与印度血统的“阎罗王”。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最初还有点水土不服,尤其在儒、道两家的双重阻击下,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谁知,恰逢数百年动乱,佛教得以绝地逢生,扭转乾坤,迅速成长为与儒、道两家并列的第三大教派,甚至一度超越本土势力,成为最大的赢家。

佛教的胜利,也重新塑造了中国古人的生死——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说应运而生

《西方净土经变图》敦煌第205窟,盛唐

与之关系密切的冥界及神砥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一个全新的概念——地狱出现了。

地狱是梵语“泥犁”的音译,与泰山府不同,它不仅惩恶扬善,更重要的是,地狱有了轮回转世的功能。

这一点也成为统治阶级教化世人的最佳工具。

在“恶报”与“善报”等佛教故事与思想的影响下,统治者的愚民与顺民政策大获成功,饱受压迫与战乱之苦的百姓因此甘愿承受一切不公正待遇,心甘情愿地遵循上位者制定的所谓“良民准则”,仅把希望寄托于地狱,他们坚信贪官与恶霸死后会在那里得到公正的审判与严厉的惩罚,而“循规蹈矩”的自己则能在下一世轮回中享受福报

与佛教的地狱系统匹配而生的就是世人皆知的“阎罗王”。

印度阎摩形象

阎罗王,也是一位外来者,其本名为“阎摩”,出自印度的《梨俱吠陀》诗歌集

严格来说,他并不算佛教人物,而是属于印度教,其原型是太阳神的儿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凡人,与《圣经》中的亚当、夏娃一样,与他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位妹妹,叫阎蜜。

兄妹二人成为了印度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并且同时掌管地狱,他们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不知何种原因,妹妹阎蜜消失了,在中国的地狱里,只剩下了阎摩。


04. 中印混血的“阎王”


按理来说,一山不容二虎,地狱之最高神仅阎王一位就够了,为何在众多广为人知的故事中,却又有秦广王、包阎罗等各种“阎王”呢?

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

印度佛教在我们的吸收与同化下,相继出现诸如禅宗、天台宗、律宗等派别,更何况小小一个地狱之主呢?

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我们也不能顾此失彼,把自家的神仙们彻底抛弃吧?

于是,中国古人颇具创造性地打造出一个“十殿阎王”体系,他们分别掌管地府十大阎王殿,负责不同的事宜。

一殿、三殿的秦广王与宋帝王,就是典型的汉人神砥,而原先的阎罗王呢?

好端端的一个主神,被降级成为了“十分之一”,而是还不是排名第一位。

为了自圆其说,中国人给他安排了这么一个“被降级”的缘由:据说,阎罗王本来掌管第一殿,但由于太过心慈手软——别人一掉眼泪,就破例放人还阳,次数一多,还不乱了套?

于是阎罗被贬到第五殿掌管“叫唤地狱”

而曾经的本土冥界之神泰山府君,虽然在佛、道两家的斗法之下失去了大好江山,但也没有被彻底遗忘,被安排到第七殿成为泰山王,并且,据说其余九殿的阎王老爷的最初形象也是参考泰山府君设计的,总的看来,这位冥界的前任之主也算是有个不错的结局了。

隋唐以后,儒释道合流而成的独特的阎王信仰深入人心,并不断被世俗化、人格化

包拯剧照

阎罗王的位置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甚至不再是终身制,只要你在人间干得好,形象够正面,名声够大,就有希望成为下一届阎罗王,比如包拯、寇准,这些不就是死后成功晋升为阎王的典范么。

甚至发展到后来,曾经象征公平与公正的阎罗王,也变成了明清小说中徇私枉法的昏聩形象。

可见,神的文化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之下,最终也要让位于人的文化。


注:本文内容为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阎王创生记:一个“中印混血儿”是如何成为中国冥界之主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