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上章回顾:上章讲了,圣人抱一为天下
式,故能,曲则全,全则明;枉则直,直则
彰;洼则盈,盈则有功;少则得,得则长。分
别从四个方面讲了虚于应物的道理:曲,强调
的是整体统御;枉,强调的是与万物普遍联系
才能保证向前演进,也就是虚与委蛇;洼,强
调的是生长靠的是外物奉养;敝,强调的是向
前发展要立足于过去和当前的基础;少,强调
的是,知常不妄。
道,虚极静极,所以才能化生推动万物生
生不息。圣人治理天下,也应该虚极静极,效
法天道,才能让百姓生生不息。
道化万物,圣人治理天下,皆因极虚极
静,无身无己,故万物无可与之争。正因为道
不与万物争,故能天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正
因为圣人不与百姓争,所以天下才能任运自
然,在造化之能的推动下生生不息。
谁能化万物呢,唯有道。道化万物,万物
莫能与之争。谁能安天下呢,唯有有道者,圣
人不争而有天下,无为而治天下,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本章接着上一章,从反面阐述,如果不能
虚以应物,不能抱一守道,失于大道,不随顺
万物自然,而施以人为智巧的话,又会怎样
呢?
希,少的意思。言,言说。自,自己。然,
字形上看,然由三部分组成,肉,犬,火。下
面四点底是火,上面部分是狗肉的意思。对比
下炙,是用火烤肉;然,比炙多了个犬,也就
是用火烤狗肉。为了把然字彻底说清楚,这里
多发散一些。上古时期,华夏社会生活的重心
是祭祀,古人用不同的处理祭品的方式,来祭
祀不同的神。祭天神以燔烧。祭地神以灌注。
瘗埋,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
用。以沉没祭水神。悬投,用以祭山神。古代
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
,指马、牛、
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这
就是然字,以燔烧狗肉为字源的来历。天神,
就是指造化之良能,引出万物者,这和其他宗
教里面的人格化的创世神,完全不一样。中国
上古时期的神,就是单纯指一种造化之能。烧
狗肉祭天神,一方面指,造化使万物变成这
样,另一方面,万物以后会演化成什么样,也
是造化之功。所以,然字,后面就引申为什么
什么的样子,这个省略的什么什么,就是指造
化。自然,就是我所是我是之意,也可以更通
俗的理解为,自己本来的样子。自然,被用来
指自然界,是近现代的事,古代向无此用法。
希言自然,什么也不需要说,万物是其所
是,为其所为,成其所成,化其所化。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朝,旦也。会意字,太阳刚从地平线钻出
来,另一边月亮还没有隐没。
飘,回风也,指旋风。骤,马疾步也。
回旋着的大风,吹了一早上就停歇了。暴
雨下不了一天,就停歇了。所以,万物都是这
样,看上去越是猛烈,生命便越是短暂。
孰为此者? 天地。
是什么推动万物竞相演化的呢。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尚不能使风雨长久不歇,不能使万物
违背大道,而永久兴旺,更何况是人呢。
人的智巧,难道比天地的造化,更高明
吗,如果连天地都做不到的事情,人又怎么能
通过自己的智巧,来使得万物比它们依循着大
道,自然而然的生生不息,做的更好呢?
人类对自己的文明非常自负,认为没有什
么事情通过科技解决不了的。另一方面呢,人
类的科技突飞猛进的背后,也是地球上物种大
灭绝的速度,和以前相比,呈指数化上升。巨
量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和军备竞赛的存在,表
明,人类也是一种理论上处于濒临灭绝境地的
生物。
自然和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道德经
的预言,早已看到了这一切。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从,相听也。事,职也。同,合会也。失,
纵也。
所以,以听从大道为职的人,得道之人,
就能与道合会为一,天人合一,故能提携天
地。
德者,合会于德。虽不能与道合会为一,
但所行所为,皆以道为依准,是谓法天则地,
亦可谓之圣人。
失者,离道远矣,大道纵不可得,失不可
闻。所行所为,只得以人为的伪巧智慧为依
准。失道之人,同于人为的伪巧智慧。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得, 行 有 所 得 也。 会 意 字, 金 文 字
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
,左边是
“彳”(行走),表示行有所得。边走,手里边
拿着财货,是以行有所得。
与道合一者,道亦与之合。得道之人,与
道相得相行,相行相得。行道的人,道便会源
源不断的以道来滋养他。
与德合一者,德亦与之合。有德之人,与
德相得相行,相行相得。行德之人,德便会源
源不断的支撑他。比如孔子这样的人,明知
不可为而行之。他的力量从何而来? 德亦乐得
之,从此而来。
与失合一者,失亦与之合。失道之人,与
伪相得相行,相行相得。行伪之人,世间伪诈
巧智之学,便会源源不断的蒙惑他。这样的佞
妄妖异学说,要多少有多少,有一万种学问,
能使人失常而妄为。国产的用着不过瘾,还可
以进口国外的佞妄妖异。进口过来的洋妖还可
以和本土的土妖混种,衍生出各种奇怪不伦的
妖。
为什么一到乱世,各种佞妄妖异之学,就
会层出不穷呢,乱世必因失道而乱,失道之
世,多有失道之人,这些失道之人,从哪弄来
的这么多的繁杂无穷的佞妄妖异之学呢? 是失
亦乐得之而来。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人言也。道德经里面,几乎不从用作
诚信之意。
人言出,而有信。信出,以信起伪。伪出,
而有妄为。妄为,则失常不道也。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此句在道德经中多次用到,都是被
用来强调行不言之教的意思。
本句呼应了第一句的希言自然。通过上面
上面几句,从反面阐述了,人失道而起伪教化
天下,是不可取的,也是必然要导致天下危亡
的做法。
本句为本章做综述:所以说,自见,自是,
人言,人为,人智,人教,都是不足取的;大
道虚极静极,无身,无己,无言,无为,无智,
无教,万物自宾而自化。难道圣人治理天下,
不应该也效法天道吗? 行不言之教,百姓将自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