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的教训0002】卫郑内斗——权斗中,亲爹亲妈也靠不住

2023-08-02 14:29 作者:百里钟鸣  | 我要投稿

上期说到平王从关中东迁洛阳

给东周剪了彩

中国历史在唐之前

关中联合洛阳

就能操天下权柄

而平王居然将关中留给了秦国

在当时看来

实在是无奈的选择

而在洛阳得以喘息的周平王

发现自己被诸侯国团团保护的同时

也限制了的发展

不过天下局势还算安稳

也还没人愿意第一个跳出来当出头鸟来挑战天子的地位

晋郑秦卫又是如此的忠诚可靠

浑然不知道这四个国家

一个让周室威名扫地

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个灭了周朝

一个熬走了所有的诸侯国

给周室安排的明明白白

我们继续说郑国

郑庄公和段已经长大

祭足和公子吕都劝过郑庄公处理段分裂国家的问题

但是碍于段的恶行还是不够

郑庄公决定不能当第一个坏人

所以一直都是放任段的行为

期间

宫廷里的姜氏也是不断的沟通段

郑庄公也是装作不知道

可是从十三岁继位以来

郑庄公一直等了二十二年

段还是没有行动

郑庄公觉得是时候引诱段来做这个恶人了

公子吕建议说

主公因为叔段的缘故一直没有去参见天子

叔段也因为主公还在不敢作乱

何不假装去朝拜天子

实则中埋伏

只要叔段联络姜氏

您就可以既得到叔段造反的口实

也能解决您的母亲

郑庄公连称此计甚妙

不打第一枪

也不给别人打第二枪的机会

于是第二天便命令祭足监国

自己带着兵车200乘去朝拜洛阳天子

姜氏知道后大喜

急忙派人将国都空虚的喜讯告诉叔段

结果送信的人在半路就被郑庄公擒获

变成郑庄公的人去送信

并得到段回书

在五月初五立白旗一面于城楼

郑庄公得到弟弟要造自己反的手书后

心中大喜

装做一无所知的样子

带着兵车200乘去朝拜天子

走到一半就偷偷埋伏到京城附近

于是

姜氏在国都新郑准备接应

叔段在京城励兵秣马

郑庄公在京城附近埋伏

母子三人都很高兴

都觉得自己有光明的未来

就这样

叔段按照郑庄公的指示下造郑庄公的反

结局我们自然也能猜到

叔段前脚出城

后脚就被郑庄公占领京城

叔段进退无据便逃往了鄢城

然后郑庄公再次击败他

只好润出境外

到了卫国的共城

被称为共叔段

他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势力被郑庄公一朝吞并

在这个故事里

叔段就像一个小丑一样好笑

不过在诗经中

也有人推测叔段可能是仪容美丽、品德高尚的人

另外

叔段是中国段姓的祖先

继续说郑国

造反大业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母亲姜氏也无颜面对郑庄公

作为胜利者

郑庄公扔下一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然后把她打发到了颍城

就在郑庄公以为事情结束时

国际舆论立刻对郑庄公不利起来

众所周知

当真相还在穿鞋子的时候

谎言已经跑遍了世界

对于姜氏和叔段谋反的事

各国有的不知道

有的是装不知道

宰了一个弟弟也没什么

但流放自己母亲可就问题大了

在中国古代

没有不是的父母

只有不孝的子女

纵然郑庄公有万般委屈

但封建礼法不容许这种行为

随着叔段在外面四处宣扬和姜氏日夜在颖城哭泣

国际形势对郑庄公愈加不利

郑庄公立刻认识到处置母亲这件事是步错棋

自己必须和姜氏演一下才行

可是国君一言九鼎

不到黄泉

终不见母的誓言不容违背

这咋办呢

此时大夫颖叔考想了一个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办法

他命人挖掘一个地宫

并打出地下水

是为「黄泉」

于是

郑庄公在这里与母亲相见

誓言没违背

也重新接纳了母亲

给天下人一张完美的答卷

果然国际舆论又连连称赞郑庄公孝心可嘉

信义无双

华夏好楷模云云

从古到今

舆论都是这样

不足为奇

这就是左传开篇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

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而整件事情下来

不得不惊叹郑庄公对人性的把握

他需要叔段主动造反自己再去平定

才能站在大义的一方

那这就要让叔段足够强但又不能太强

叔段太弱就不会造反

太强郑庄公就会被杀

郑庄公在半个国家都归了叔段的时候仍能沉得住气

对自己母亲答应开城门也装作不知道

而是暗自布置连史书上都不知道的间谍和内奸

得到了姜氏和叔段的密信

策反了叔段经营了20年的领地

唯有在最后处置母亲的时候被委屈的情绪左右

偏心的母亲让冷血的政客也会任性

但最后还是借着颖叔考的台阶演了场戏

重新让自己获得了孝顺的名声。和郑庄公相比

段就是一个愚蠢的欧豆豆

不过

郑国依然是困在河南地

那么

雄才大略的郑庄公能带领郑国强大吗

我们之后再说

这篇另一个故事就是卫国

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里

原著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兄不兄

弟不弟

然后得出一个不知道是不是真心写的结论

郑庄公养段之恶

不是一个合格的哥哥

实际上

手足相残就是春秋的特色之一

郑庄公要是不干掉段

那死的就是他了

因为隔壁卫国的故事也是一对兄弟

同样为了君位骨肉相残

只不过是哥哥手软

让弟弟成功上位的版本

卫国在河北南部

因为在太行山之南

黄河之北

也称河内

卫国这对兄弟是哥哥卫完和弟弟州吁

父亲是卫国第12任君主卫庄公卫扬

在两兄弟还年轻时

弟弟州吁喜欢军事

卫庄公并没有阻止

当时的上卿石碏进言不要太过于宠幸这个幼子

但是卫庄公并没有听从

还让州吁领兵打仗

州吁和石碏的儿子石厚是好朋友

石碏感慨家门不幸

直接将石厚逐出家门

从此不问政事

卫完继承君位的第二年

就罢免了州吁的军务并驱逐了他

注意

只是驱逐

而不是弄死他

州吁顺利润出国外

正所谓人以类聚

物以群分

他还结交了一个好朋友

来自郑国的段

就是郑庄公的好弟弟

政治斗争嘛

你心软没弄死我

那我就能弄死你了

随后州吁联合在外逃亡的卫国人

反手杀害了哥哥卫桓公

自立为君

立刻替好朋友叔段以郑庄公对母不孝、对弟不友的名义攻打郑国

为此还联合了宋

蔡三国一起行动

本来在州吁看来

自己一方面对朋友讲义气

另一方面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自己在第二层啊

但对面郑庄公都高到大气层了

州吁那点算盘郑庄公心理门清儿

啥水平啊

跟我姬寤生斗?你有这实力吗?

郑庄公很明白卫国希望郑国出击

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和州吁率领的四国联军交战

坚守不出

让州吁包围郑国东门5天后

氛围组的三国联军撤兵了

而卫国又民怨沸腾

州吁只好回去忙了

回到卫国的州吁就郁闷了

本来指望让好朋友叔段得到郑国

来当自己外援

结果郑庄公一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反应

让自己的如意算盘落空

自己还因为兴兵动武

导致国内百姓反感

他立刻和石厚商量道:你老子不是号称卫国第一聪明人吗

你去问问你爹

让他出个好主意

让哥哥我坐稳位子

石厚回去请教闲赋多年的老爹

石碏说:只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州吁的位子就坐的安稳了

而且可以找现在很受天子宠信的陈桓公做人情

州吁听说后

不由得佩服的五体投地

看看人家这个见解

还贴心的想到了办事人(陈桓公)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但是这个老头一向和我不和

我这次将他儿子带去做人质

想必万无一失

于是州吁带着石碏儿子石厚就去了陈国去

在郑国的故事里

我们知道

权力斗争

亲妈靠不住

那亲爹靠得住吗?

州吁君臣人还没到陈国

石碏的书信先到陈桓公手里了

陈桓公打开一看

写到:“小国不幸

州吁

石厚二人弑君

老夫年老体弱

希望陈君代劳抓住这二人。老夫不日派人体面了他们。”

此时州吁掌握石厚人质在手

石厚觉得现在卫国由自己老爹执政

自然没什么危险

只要面见陈桓公

再通过他觐见天子

州吁的君位稳如泰山

结果刚到陈国

直接被关押

州吁高喊我是卫国国君

两国邦交

不斩国君!陈桓公将石碏的信往二人面前一摆

两人立刻认识到

完了

坏菜了!亲爹也靠不住啊!

这年九月

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

在濮地体面了州吁

陈桓公还以为石碏好歹会留儿子一条命

结果石碏直接安排家臣懦羊肩体面了石厚

这就是成语:大义灭亲的由来

石碏也被左丘明称为“纯臣”

之后石碏迎立公子晋从邢国返回卫国继承君位

他就是卫宣公

按照正常的故事

接下来就是公子晋励精治国

石碏老当益壮

君臣同力

卫国大治

但是你要知道

这是春秋

春秋就是离谱之后会有更离谱的事情

如果说州吁是坏

那公子晋就是昏

他的荒唐是历史上出了名的

看儿媳宣姜漂亮

自己替儿子笑纳的是他

和自家儿媳宣姜的儿子中有个卫惠公

他在老爹卫宣公死后让自己母亲改嫁

给卫宣公戴了顶小绿帽

卫惠公还有一个好鹤亡国的儿子

卫国也是在他之后

明明一个大国的地缘

结果国政混乱

彻底丧失潜力

沦为了晋国的跟班

但就是这个后来弱到不行的国家

竟然差几个月能把秦国熬走

小和弱

成了卫国的保护色

直到秦二世觉得秦国要凉才想起要拉卫国陪葬

怎么形容这个大义灭亲呢

这个行为本身没任何挑剔的地方

但是卫国要是在州吁领导下

会比公子晋更好一点

毕竟州吁还知道去找贤人问问治国道理

也知道用兵打仗

而迎回来的这个卫宣公实在是太荒唐了

我们作为后世人

知道卫国从周初封建以来便是重要的诸侯国

和邢国、晋国一直是抗击戎狄的前线

而卫国占据的地方河内

在河南河北的交接处

也就是后世汉光武的根据地

南北朝时

北方东西对峙的重镇邺城也在这里

如果能好好向北开发河北平原

那卫国前途不可限量

这篇故事里

郑国与卫国这对邻居

都发生了为了君位

兄弟相残的故事

这是对周朝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

生活在选举制的我们

有时候会觉得古人这个制度很死板

衍生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古人立长不立贤

国家应该由一个贤明的人领导

而不是按年龄

这不公平! 如果真有人这么样

那他多少就有点圣质如初了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长和贤

首先

标准不一样

123456789

这9个数中谁靠前

大家都知道是1

这是客观的

而要问道那个数最特殊

那就太主观了

同理

贤明的话判定标准就十分主观

能打仗和能管理那个贤明

在文臣和武将眼中标准根本不一样

如果国君不能及时确立继承人

这会人心思变

外戚、武将、文臣、宦官、后宫就会各显神通了

然后国君就能民主的选择毒酒、棉被、白绫等多种体面工具

继承人问题导致父子相残的

后世屡见不鲜

而第一个孩子是客观的第一个

没有任何争议的选择

朝堂之上的臣子都知道效忠的对象是谁

就会减少内耗

也就是“分定止戈”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在友邻和睦的春秋就是万能的了么?不能够啊

后面有的是你想不到的花活

总之

郑国和卫国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政治斗争里

亲娘和亲爹都是靠不住的

那么周天子以为“忠心耿耿”的东迁四国靠得住吗

我们下期见


【历史的教训0002】卫郑内斗——权斗中,亲爹亲妈也靠不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