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期使用玻色因Pro-Xylane会加快皮肤衰老?

---我承认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标题,或许你在认为我在吸引眼球!但你若真的读懂了我所写的内容,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担忧,丢掉手里的玻色因Pro-Xylane面霜吧!
玻色因 Pro-Xylane 是跨国化妆品公司与2000年左右推出的革命性活性成分,早期的宣传是:

那么我们看一下玻色因的分子式(上图),准确的说它是一种α-D木糖苷-异丙醇和β-D-木糖苷异丙醇的混合物。参考某品牌早期发表的文献里面都研究的是C-木糖苷的β形式,同时也解释了玻色因是一种同时存在α、β异构体c-木糖苷的混合物形式,并且在数年后推出的Pro版本(Pro-Xylane Pro)中注明了提高了原料“纯度”,我们可以推测玻色因Pro实则为提高了β-木糖苷的含量。(实际上木糖苷作为糖胺聚糖/蛋白聚糖(GAGs/PGs)的抑制剂以前多见β-木糖苷形式的报道,但Balagurunathan Kuberan et al. 2008报道α-木糖苷同样有相同的机理,只是促游离GAGs来抑制内源性GAGs/PGs的效率比β-木糖苷要低。)这也就是很多人讨论的单峰玻色因与双峰玻色因的差别。某些人固执地认为只有双峰玻色因才是玻色因的正确形式,确实某化妆品公司早期承认合成物中为α、β混搭,但笔者认为某跨国化妆品公司不论早期文献研究还是后期合成似乎都是往着单峰玻色因,即β-D-木糖苷的方向努力!

玻色因作为木糖苷类化合物,有着木糖苷的共性:就是能够诱导游离的糖胺聚糖链GAGs。这是因为细胞内合成蛋白聚糖GAGs的时候,核心蛋白CP(core protein)与糖胺聚糖GAGs的连接点为木糖-丝氨酸。木糖苷的木糖结构让细胞内的负责组装蛋白聚糖的酶以为这是一个需要糖基化的核心蛋白CP,而在其身上组装糖胺聚糖GAGs链。但是实验检测到的木糖苷诱导的GAGs短链被细胞排出在了培养基中,然而另外一个问题是:木糖苷的促游离短链GAGs实则是和核心蛋白cp来竞争糖胺聚糖GAGs,导致蛋白聚糖PGs的GAGs链变短或者缺失!木糖苷的这种GAGs/PGs抑制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挖掘出来,已经被作为一个很有潜质的GAGs/PGs抑制剂,广泛存在于各种药物研发中:比如Keller et al. 2008 报道的β-木糖苷用于青光眼模型中清除过量GAGs/PGs的实验;Entchev et al. 2020报道的木糖苷类化合物用于清除粘多糖蓄积症体内的过量粘多糖。这些研发目前没有成熟上市的产品,但是都印证了木糖苷通过促游离GAGs来抑制内源性GAGs/PGs的能力。我们会看到木糖苷的开发仍然热火朝天,有的实验则是一次合成测试数十种木糖苷来检测他们不同的抑制力带来的实验效果。

说到这里就很明确了,玻色因Pro-Xylane作为一种木糖苷,可以通过促游离GAGs来抑制内源性GAGs/PGs的能力。我们从该跨国化妆品公司的文献数据里面也可以看出端倪,成纤维细胞培养里随着玻色因浓度的上升,短链游离GAGs上升同时PGs下降!一切合乎逻辑,如果玻色因作为局部GAGs/PGs蓄积的涂抹药物继续进行实验应该是很有潜力的,但是却被用在了普通化妆品里!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皮肤的老化主要特征是随着皮肤细胞老化,细胞外基质水平下降,皮肤越来越薄。如果一个成分能够抗老那么能够让皮肤里的GAGs/PGs表达更显著:意味着更丰满的皮肤组织 细胞外基质ECM,更好的储水能力。比如实验显示视黄类成分能够让皮肤的GAGs更多。虽然玻色因还有3D皮肤模型实验,但是3D皮肤模型中缺乏正常皮肤组织里的微血管,不能够很好模拟正常皮肤中的代谢。实验显示,游离短链GAGs的归宿是被代谢掉或者被细胞回收。在3D皮肤模型中玻色因促生成的游离短链GAGs会一直存在于培养液中,这很难评?!
那么真相就是:玻色因实际上促生成的以木糖苷为首(头)的游离短链GAGs会直接一直内源性GAGs和PGs的合成(这一点我们在某跨国化妆品公司的早期文献实验数据中得到了证明),长期使用对ECM的饱和度、丰满性带来影响。这个观点的前半段已经在品牌方的实验数据中得到了证明,后半段的“长期使用”是三五年,抑或是七八年需要更多的数据,如果你使用玻色因产品觉得皮肤越来越干了,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一种证明?作为皮肤中ECM的主要搭建者,成纤维细胞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地制造骨干玻尿酸分子并在其骨架上添加糖基化的核心蛋白同时往外延伸,成纤维细胞被认为有很高的机动性/活力,但是玻色因作为一种GAGs/PGs抑制剂,我不认为它对于ECM有任何正面作用!
可以猜测该品牌于2000年左右推出玻色因的时候只是想作为一种噱头(或者是秀水平?),看得出来该品牌对于玻色因的研究文献似乎都是半遮掩地报道玻色因可以促游离糖胺聚糖GAGs同时稍微提及对蛋白聚糖PGs的抑制,试图混淆大家对游离短链糖胺聚糖(free short GAGs chains)与蛋白聚糖(PGs, Proteoglycans)的认知。同期该品牌产品中加入的玻色因浓度多为1%左右。随着多篇研究玻色因的实验文献不停换执笔作者,多数曾经参与玻色因的研究配方工程人员离职(参考前期署名作者LinkedIn均从该公司离职),企业内部的研究配方人员出现了对玻色因-木糖苷的属性认知断层?以至于该品牌后期开始在新产品上怼玻色因浓度?当然可怕的是作为GAGs/PGs抑制剂长期使用的负面效果需要更多的观测和论证吧!笔者不希望加快皮肤老化是玻色因长期使用带来的最轻微的副作用之一!
------------------------------------------------下列为我在别的平台有发的图文版,发在这里咯O(∩_∩)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