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州铁血——德械师(一)

2023-02-17 22:27 作者:辉光-远航  | 我要投稿

(一)合作伊始

全称:国民革命军德械步兵师

外文名称 :German equipped Infantry Division

合作时间:1927-1938年

所属: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组成:中华民族

简义:接受了德式(及仿制德式)装备、按德国顾问建议编组、接受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中国国民政府陆军步兵部队

 

德械师,我们在很多地方见过它的身影,电影,电视剧,老照片……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军事理论实践的早期典范,也有人说它就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管它叫做“德盔师”。这两种说法各有它的道理,我的目的,就是做出总结,让历史爱好者们更全面地认识它。

这颗在中国漫长军事史上一闪即逝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异常耀眼……

先来看看此时两国的社会背景。

【中】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政府驱逐苏联军事顾问,转而向德国寻求军事援助。

【德】一战战败后的德国政府受《凡尔赛条约》限制,急需寻找出路,完成复兴。

根据《凡尔赛条约》关于“军事限制”条文内容中注明“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这一规定使德国大量受过军事训练的职业军人失去军职,这些人对于除了军事领域以外的技术知识一无所知,便被各国聘请为军事顾问,为其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此时,以校长为首的国民政府找上了德国人,双方根据各自所需的情况,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双方一拍即合。同时国民政府确立了"从德国聘请军事顾问,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协定防务,筹措军火"的国防改革方针。

其实在一开始,聘请德国军事顾问这件事就发展的并不顺利,《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禁止德国公民担任海外军事顾问,再加上1926年时与国民政府敌对的北洋政府才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收到邀请的德国顾问一开始是犹豫的,所以德国一战名将鲁登道夫向广州政府推荐了鲍尔。1927年11月,校长正式会见了曾经当过德国名将鲁登道夫高级助手的兵工炮兵专家--马克斯·鲍尔上校。

【简历】马克斯·鲍尔,德国总参谋部军官,炮兵专家,校长聘请的第一个德国顾问。参与设计过兴登堡计划和总体战的战略构想,一战德国陆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的助手和好搭档。被柏林大学授与名誉博士学位。在参加1920年3月旨在推翻的魏玛共和国的卡普政变失败后,他浪迹于奥地利、西班牙、阿根廷,甚至在苏联红军中也担任过顾问。


马克斯·鲍尔


马克斯·鲍尔作为中方第一位德国军事顾问,是构建中德军事合作桥梁的重要枢纽,鲍尔来华也拉开了合作的序幕。

鲍尔接受经济事务顾问委任,并且回国挑选了46名德军退役军官来华,组成了一个精简而又实用的军事顾问团,后在历任军事顾问团团长的发展下,阵容扩大到120人。

军事合作自然少不了军火贸易的环节,此前则要先看好卖家。在鲍尔的居中联络下,德国著名的军火商合步楼(机械)、西门子(机电)、克虏伯(军火)、法本(化学)公司纷纷与国民政府签订军火贸易合同。中国方面在鲍尔的牵线下,派遣军事、经济代表团访问德国,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德意志德国工业银行等也派出代表团来华,中德军事合作正式开始。

1933年合作

自1933年起,中德军事合作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33年,德国领导人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注意到校长的一系列政策和手段与自己的坚决立场相吻合;同时中国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特别是如锑、锡、钨等战略资源)和广阔的产品市场,也正是德国复兴的重要便利条件,而且作为苏联的邻国,一旦中苏交恶,中国完全可以作为牵制苏联的有效力量,和德国共同反苏的政治盟友。讲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著名的“合步楼条约”。

1934年8月23日,中国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牯岭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又称“合步楼条约”,中国开始用钨、锰等战略资源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

这个完全平等,双方享有相同的权利的易货贸易条约为中德双方的自身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而言,它解决了因内战和巨大预算赤字导致的无法向国际贷款的困境,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也给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力量的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德国而言,条约签署后,中国向德国提供的原材料几乎满足了德国的全部需求,使德国几乎不用在国际原材料市场采购其他任何产品。

但现在也有一些人对于条约中关于德国提供的装备的内容存在意见,比如31.5万顶钢盔还不如换同等数量的刺刀之类的言论,当然这些人也有他们的道理,如果是我个人角度来看的话,整齐划一的钢盔能使军容更加威武,起到一个美观的作用,还是不错的。

在这里简单提一下锑、锡、钨三种金属作为战略资源的价值,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了。

锑、锡、钨的军事利用价值

锑:高耐热、低电阻,能量流动比较困难,在现代战争领域中,用于导弹的引导头。相当优秀的阻燃剂。在金属中添加锑,能让金属拥有更高的耐热性。用于坦克的发动机如果含锑,允许坦克拥有更强的动力。

锡:无毒且轻便,具有避光性、抗腐蚀性、密封性,锡轻便且坚固的特性让其在造船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潜艇、海面军舰等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锡。锡无毒且密封性强,也可用于制造军用罐头。

钨:密度、硬度、熔点“三高”,用作钨合金穿甲弹,坦克、火炮、炮弹等武器都需要用到钨。

此后中德军事合作渐入高潮,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国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第三任德国军事总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在协助中国整军建军方面,提交了《陆军改革建议书》。

【简历】汉斯·冯·塞克特,德国军事家,德国“国防军之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参谋总长。战后成为改组德国陆军的中心人物。1920~1926年任国防军总司令。1926年晋升陆军大将,旋退出现役。1933年5月来华访问,提出《陆军改革建议书》,次年再次来华,受聘为校长政府军事总顾问,参与第五次"围剿"红军出谋划策。并对促成德国对华军事贸易发挥重要作用。


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


《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首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他认为中国有这样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这就是国民政府陆军20世纪30年代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

历任德国军事顾问名单(任期):

1. 马克斯·鲍尔(1928.11 ~ 1929.5)

2. 乔治·魏采尔(1930.5 ~ 1934.4)

3. 汉斯·冯·塞克特(1934.5 ~ 1935.3)

4.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1935.3 ~1938.7)

(这个任期我不太确定,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评论区留言、私信或交流群提出)

浅谈一下这四位顾问的职业生涯。

马克斯·鲍尔,第一任顾问,参与过蒋桂会战,深受校长喜爱,可惜病逝于中国,让校长心疼不已。鲍尔去世后,在魏采尔就任前,有长达一年的代理顾问负责时间。

乔治·魏采尔,能力也不错,参与过中原大战等战役,但由于太“飘”,触及校长的权力,被迫离开中国。

汉斯·冯·塞克特,校长的宠臣,参与过第五次“围剿”(有趣的是,第五次“围剿”是两个外国人:塞克特—奥托·布劳恩(李德),指挥两支中国军队厮杀:国民政府军—工农红军),最后由于身体抱恙辞职。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最后一任军事顾问,帮助中国建立了长江以南防御体系。中德军事合作结束后被召回德国,回国后于1940年至1944年担任被德国占领的比利时军事管制政府首脑。

 

如果这期文章还有什么不妥之处,欢迎大家前来指正,下一期我会讲一下关于国民政府的整军计划,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哦,我们下一期专栏再见。

作者QQ:359442496   历史交流群:752554855


神州铁血——德械师(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