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还是逆转正?炮弹vs倾斜装甲
这次不聊游戏,聊现实。
最近两年关于转正,WOT和WT玩家辟谣辟的我晕头转向。这里讲讲我的理解。

“正”转正
就是炮弹向下转。
如图,《战争雷霆》这边,gaijin自己写的炮弹入射路径:

钝头弹入射时,炮弹收到的切线力会比普通的AP更大,或者说,是有一个扶正的效果。Rn<Rt。最终的结果是,炮弹会向法线倾倒。
· 这个说法得到了《Armor and Gunnery》的支持,这也是《战争雷霆》开发时所用的重要技术手册。

这么一来,钝头炮弹所需要击穿的装甲厚度就比LOS厚度要小,正转正。最终效果反而会接近所谓的“《坦克世界》示意图”:

苏联的APBC应该就属于这种,它和AP与APCBC的差距也在这里。比如BR365A,BR412B。
美国的T33那种截尖弹,则是命中装甲后尖头碎掉变成钝头,转正仍然是靠的这个钝头。

·· CV15015574 对这几个炮弹讲得不错,可以看看。
··· 随手搜了一下,知乎也已经有人解答了:

他所引用的书中,示意图也画了一个方块(钝头),但大家似乎并不信?

“逆”转正
大家不信的原因大概是,经过一轮轮的辟谣,目前更广为流传的着“逆转正”的说法
——炮弹转正后,倾斜效应减小、但弹道仍然向上,击穿厚度仍然大于LOS厚度。

看看尖头弹的受力,对比一下上面发过的钝头弹:

还可以参考这个视频里的示意。BV1644y187CD

以上都是“逆”转正观点的重要依据。
这些证据写的科普不少,但它们的问题在于,虽然这些素材对尖头+被帽穿甲弹的“逆转正”模拟很像样,但并没有完全否掉切向力导致“正转正”的理论。
而且,有些科普里面有过于简化问题、混淆被帽和钝头的嫌疑。
(击穿/未击穿;不同的T/D值;实际中炮弹命中后的不同运动...聊钢针还知道讲个背板效应呢,讲全口径就全都不考虑吗?)

对比现实中的M82(APCBC)和T33(APBC)。打靶豹A,前者无法击穿首上,后者可以击穿。两类炮弹明显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水平有限,这是我能想到的比较好的案例了,因为网上写这俩炮弹的比较多...)

总之,转正问题上,显然有必要分开讨论钝头和被帽。(此外化学弹、长径比很大的钢针也需要另外讨论。)


总结
简单来讲我的理解就是:
钝头弹(包括美国碎了之后变成钝头的截尖弹)击穿倾斜装甲后是正转正。击穿的装甲厚度<LOS值。
被帽可以减小倾斜效应,但是程度不及钝头弹,击穿的装甲厚度>LOS值,所谓的逆转正。
风帽则单纯为了减阻。
讲道理,我对现实的炮弹原理没什么研究,所以只能依据现有材料和gaijin资料来讲。没啥能多说的,有错请务必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