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在廿八

2022-06-26 00:04 作者:烧灯续昼夜不尽  | 我要投稿

公元2022年六月二十日,迎来了自己的廿八岁生日,特意从单位比平时早离开了会儿,本想在生日当天就写些什么,蜡烛点起的一刹那,眼睛闭紧许愿的瞬间,万语千言荡然无存,连许愿都稍显匆忙,碎碎念了一堆,以致室友都忍不住调侃:"你这个愿可太长了。"

像是做某事未遂,心里留下痕迹的同时,难免会有不甘,加上上班通勤时长,有时总会有愿意吐露出口的话,哪怕转瞬。故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写出来,原因有二,其一,乃近来倦怠,开本的小说也似乎全然于己无关,打不起丝毫的精神,痛定思痛,不能任由懒惰侵噬自己;其二,还要说回到书本来,所谓"读之必有所感、所悟、所思、所惑",凡此四者,皆可大书特书,权且作为此次的写作动力罢。

与我比较熟的人,大概对我嗜书的毛病多少了解,我这个人就是有什么事情当下并不会多说,过后可能就要诉诸于笔管或者键盘,转化人名,铺陈情节,隐藏伏笔,无所不用其极。当然了,若论算计,则大可不必,世人皆不傻,倘若中了头彩,真遇上了傻的,想来大多数人立时不屑,谁会在一个毫不起眼的人身上浪费诸多时间呢,还是一句话,"大家都挺忙的。"。

话休絮烦,该说点正文。

先谈谈事业。这是几乎全人类都逃不开的话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各有艰难,肯出卖体力的,则不免烈日当头,汗如雨下;肯出卖皮相的,则不免流言蜚语,常遭非议;肯出卖脑力的,则不免披星戴月,自顾不暇。念及自身,论皮相,没于人海不可寻;论体力,瘦骨嶙峋不值提;论脑力,平平无奇不足哂。唯有一者,总爱写点什么东西,孜孜不倦,不过做不到废寝忘食,看来境界还没有到每有会意的层次,这是我需要反省的地方。记得刚步入社会,愣头青一个,看着谁都亲切,每个人都友善,于外如此,于内则自我感觉甚佳,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有一个和睦的原生家庭,未来的美好扑面而来,略微一伸手即可触及,在此,并不想谈之后经历的一些琐事,"懂得都懂",我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剧本,完美配合演出,没有导演,没有"咔",更没有"咔"后面的"Action",更罔论你必须全力以赴,一些不经意的疏忽,可能就会断送你的职业生涯,小地方逃出来的人,"立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到现在还总是回想起,单位接送我们这些打工人上下班的一位司机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你别看你现在坐办公室,自认受过不错的教育,我只是一个不足为道的小小司机,可我内心跟你们是平起平坐的,何况以我的了解,你的学历谈不上显赫,你是个知道深浅的年轻人,而且一定受过这个钢铁城市的毒打,但你要坚持听从你自己内心的声音,盲流不可取。"我紧紧盯着他的眼睛,视线一下都不想离开,那一刻,我很承认他是发自内心,把我当成了他的一位亲人亦或故交。直到如今,一座北京城,四处辗转,从业五六载,再难遇见一位似他之人,"幸运"真是比幸福更让人着迷。

次之,谈谈家庭。素来个人强调"求生欲",虽也有过几段不堪回首的感情经历,组建家庭之夙愿,却未能得偿;可身处当今,谈情容易,说爱举步维艰,"离婚潮"更是澎湃的世界,简单聊聊,倘能以我一家浅薄之言,抛砖引玉,也不失为一桩义举。前文说过,我的原生家庭很是和睦,母亲做事风风火火、一触即发,很有闯劲,为此经常使得我父亲苦恼不已,小的时候不懂,现在回过头来,我的确很欣赏母亲的做事风格,大概也是因为我做事风格恰好和父亲类似,欲求不得者蠢蠢欲动罢。母亲可以说基本没有受过教育,年轻时候还参加过国家组织的"扫盲运动",不过在我母亲身上应该收效甚微,好在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不用书信来往,闲下来有电话,稍忙些有微信(语音),老人家玩的乐此不疲。有一次,居然对我发起了视频请求,着实使我惊叹,可惜还是吃了文化的亏,摄像头误触,我看不到她,只能全程和地面对话。母亲对我的教育不可谓不重视,我还很小的时候,母亲是我读书学校的大厨,每天都很早就起床,我也顺带着被拉走,于是,长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就多了一幅,"我趴在炕头写作业,母亲在地下来回转走",现在,只要我回到家,母亲总要聊些我小时候的事情,这幅画面自动出现在我眼前,以她的视角,想想彼时炕头上的我,母亲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想起了她自己的小时候呢?母亲的小时候具体怎么样,我不可能经历,可面对着早她的大姐、后她的三妹,二人都能读书认字,唯有她夹在当中,大字不识,只能弯腰卖苦力,纵有万言,不知从何说,对谁说,该是何等的孤单。"有志吃志,无志吃苦。"这是母亲对我常有的劝诫,何尝不是对她过往数十载的感慨呢?

我的父亲家庭条件是不错的,爷爷在当时是工人身份,收入很可观,父亲的教育水平比起母亲高出许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母亲的家庭条件也不错,最后的原因只能是排名了,当大的自然受宠,到老二就要少一些了,老三则为小,受宠程度叠加一层,母亲还跟着姥姥,四处帮人做活,鲜少有受教育的机会了,赚回来的钱也帮着培养三妹,更别说后来还有个更小的弟弟(父亲也是家中排名最小),母亲基本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何况也到了该婚配的年纪,一生就此耽搁下来。说回父亲,父亲是极孝顺的,无奈学业成绩一直不很理想,文科尚可,理科可以说惨不忍睹,金榜题名,这条莘莘学子遵奉为光鲜的孝顺大道,在我父亲眼前黯淡冷寂,那时候的求学模式仍是"半工半读",更使父亲灰心,草草结束高中学业后,便参加了工作。这一下从原来的"免费劳力"跃升为"工薪阶级",曾经一颗灰暗的赤子之心,生机盎然起来,为了弥补在学业上的亏欠,父亲的孝顺之心有些变本加厉,没少因为尽孝和母亲到了争吵的地步,怎奈父亲的心甘情愿在奶奶那儿都转化为了对家中老二的疼爱,在父亲这儿,只留下了"应该如此"。常言道"爱之深,恨之切。",父亲对奶奶的爱从一而终,如果奶奶能够反馈哪怕一半,稍稍放下一些执念,结局一定不至悲惨。一直记得葬礼后,父亲再没有迈进老二家院门一步。时光荏苒,转眼父亲也过了花甲之年,面对着孝顺的大女儿以及我这个小儿子,他的内心对于多年前的那段沉痛往事,是不是心中涌起的悲痛多少可以平复些了呢?

说这些,还是想聊聊 "家庭" 这个对于我们国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现在一部分疯狂鼓吹独身主义,精致小资的利己主义者,将一些本来意志不太坚定的男/女性,思维上完全带偏,这是非常卑劣的。试想,如果精致利己得以有一天大行其道,整个社会充斥着自私、冷漠,人与人之间满是猜忌,无人愿意再去伸张正义,那么,处在这样一个乌烟瘴气的环境中,精致又何从谈起呢?我认为这是鼓吹者的短视,当然了,也许是刻意为之,倘真如此,其心可诛。

古人对家庭的观念是很看重的,最直观的,从我们的春节便展现的淋漓尽致,灶有灶神,井有井神,门有门神,甚至有一些地区还有窗神以及厕神,作用自然便是守家镇宅,保我一屋平安。以现在的反封建迷信论,这些神是否存在必然存疑,然而从中也不难看出,古人对于家的看重,以及对传宗接代的无限责任感。当代社会,是一个外来文化渗透至深,传统文化遭受猛烈冲击的时代,不同于"五四运动"的激进,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很多人慢慢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迷茫感,刚开始我以为是对未来的畏惧,现在看来,不全是,甚至可以说思维西化后,来自扎根深处的传统文化,仍旧在拼命挣扎,人们屋内的家具越来越多,越来越走向精致,生活水平看似提升,实则内化到自身的几乎为0,换句话说,异族文化间的对抗,正在愈演愈烈,有的人已经明显体会到,有的还在懵懂之中。传统文化示弱已不是几年的时间,早在"五胡乱华"时期,异族文化的入侵便对中原文明有过激烈冲荡,最终走向大融合。不同的是,古代信息闭塞许多,官方大力倡导,主导舆论,相比较如今虽然效率上差了很多,却也屏蔽掉了诸多干扰因素。早年间的香港曾出现过"身份危机",成龙的一部<我是谁>,内核也是在探讨身份问题,这恰恰也是香港当时的社会问题。以此观之,大陆在近代大面积和平接收外来文化相比要晚些时间,二十世纪正值文明发展的一个低点,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虽然不至于出现身份危机,但一些西式思维模式得到了优渥的生长土壤,独立意识开始觉醒,老旧土气的形象开始被明艳精致取代,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每一个十年都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区别,"我要为XX家接续香火",慢慢地成了束缚自我的教条式的陈规陋习,责任感趋于淡薄,幸福感自然难求。

当代家庭创建之艰难,上文也只简单谈了一点要素,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以我有限的学识,暂且到此为止,举我父母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两个一起的人,性格上互补还是很重要的,再加上三观合适,门第差距不会过大,结合就只差缘分了。那么,有人就会反驳,物质条件呢?你的父母可是双方条件都还不错的,这话不假,可是当你自己组建了家庭,你会经常腆着脸向父母张嘴要钱么?他们也是艰难维持着一个家,风风雨雨共度了几十年岁月,磕磕绊绊在所难免,相守相依,才是长久之道。

我一直很反感漫天要价的彩礼,在女方眼里,他的女儿俨然是一件明码标价的商品,筹码的化身,反倒是婚姻的体验被抛之脑后,当婚姻不再具有它该有的样子,那么内中透露出来的往往总是人性之丑恶。

婚姻,新时代的罪与罚。

写在廿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