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爱迪跟奥特曼“谈恋爱”?乘风破浪的彗星姐姐,日本的“孙悟空哪家强之争”。

我们经常有六老师版和张卫健版西游记(或大话西游)哪个更经典这样的论题,根据不同的世代都能给出不同的判断,新一代觉得旧的老土,老一代觉得新的是瞎胡闹。这种讨论在日本也早就有了,那就是两代《彗星小姐》之争。
目前有三代彗星小姐,一代是和赛文还有奥特舰长同时期的1967年九重佑三子版,另一代是1978年写真偶像大场久美子版,第三代是动画版前田亚李配音的彗星公主。
而我们主要熟悉的是大场久美子版和曾经在电视台引进播出过的《音乐小彗星》。

我想大部分和我这同一代的人小时候都在土豆网上看到过雷欧登场的那集,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泰罗和赛文登场的那集。那是因为制作公司国际放映当时和圆谷经常有业务往来,然后制作电视台又是老东家TBS,而且当时赛文重播了,收视率也不错,日本正迎来奥特系列再评价热潮。 大场版彗星小姐与赛文是旧识,泰罗是她初恋,还让雷欧给她跑过腿。在制作公司相处融洽的时期,作品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甚至还延伸了设定。

譬如赛文在MAC全灭后还活着啊,泰罗徽章怎么办了,泰罗怎么回去的,雷欧又是怎么离开地球的,虽然官方并没有明说和系列正式设定的关系,但是观众却可以发动想象力,在他们客串的这三话找到自己的答案。
在剧中,泰罗和光太郎分离后泰罗化身为人间体太郎,由下冢诚饰演,虽然带着奥特徽章但不能轻易变身(作品中的设定是变了身就要离开地球),太郎为了救捡到的宇宙人小孩还是变身离开了地球,而最开始彗星小姐选地球做毕业留学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太郎在地球”。在泰罗离开后,为了解救差点变成怪兽的孩子,凤源变成雷欧离开了地球去了彗星的故乡处女座(很巧的是,M87星云就在处女座,但M78不是,那是猎户座的)。
像之后泰罗有了孩子,当时不只是日本,哪怕是国内也有很多人在猜测“是不是和彗星小姐类似的角色成了泰罗的夫人”。当时开播前那个“泰迦的母亲叫辉夜”谣言,就是以这个为原型疯传的。

而彗星小姐和奥特系列其实也颇有渊源,主创(二代的原作职位)佐佐木守就是奥特系列知名的剧本家,1978版的主编剧阿井文瓶也是参与了二期奥特系列的老手,之后还担任主剧本家创作了和本作风格类似的《爱迪奥特曼》。导演也是《大怪兽加美拉》系列和后面《爱迪奥特曼》的导演,你甚至说他是“美少女版《爱迪奥特曼》”都不为过。因为彗星小姐基本集结了《爱迪奥特曼》学院篇和少年少女篇所有的要素,主人公的定位和矢的猛也很相似,都是“自己也是初出茅庐但是对孩子很尊重”的大哥哥大姐姐形象。


本作以一集一个明星和名演员客串为卖点,像《泰罗》里的队长名古屋章,《光速超能侠》《白狮子假面》《泰罗奥特曼》都有主演和参演的三木清隆,一年后给《乔尼亚斯奥特曼》里睦美队员配音的岛本须美(那个时候她还在做演员),《假面骑士X》的速水亮,《詹伯A》《影星奇侠》的立花直树和天田俊明,《人猿军团》的潮哲也,《圆盘战争邦基德》的奥田瑛二,之后参演《爱迪奥特曼》《假面骑士drive》《奈克瑟斯奥特曼》《德凯奥特曼》的堀内正美,出演《奥特曼》的岩本博士的平田昭彦,主演《突击!风人》和《宇宙铁人天地双龙》的夏夕介,还让被她接档的《警犬卡尔》的卡尔客串演出了,可谓噱头满满,群星云集,又赶上青春剧家庭剧回温,收视率也相当不错,在当时也一口气连续做了68话,可谓是大热节目了。

当时主演二代彗星小姐的则是有着“偶像写真卡片销量冠军”美誉的写真偶像大场久美子,当时她也恰逢歌手出道,各大杂志媒体也是莽足了劲儿往她是新晋偶像这件事上宣传,这部戏是她第一次出演正剧,算是作为正经八百的演员出道吧(前一年刚出道时主演过电影)。大场天生丽质,虽然唱功算不上好,但是气质佳,声音甜美,出道时主打的就是一个“一亿人的妹妹”,所以后来的“XX年不遇的美少女”还是差了点火候,都是昭和玩过的。

1977年她在东芝作为唱歌偶像出道,当时为了宣传她的唱片,主题歌和插曲都是选的她的新歌,该片一经播出火遍日本大江南北,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的写真卡卖得更好了,一跃成为了顶级偶像。包括现在也是,日本的偶像是“和粉丝共同成长”的存在,会唱歌会跳舞会演戏,但是都不精通,大场虽然有着“永远的偶像”这一爱称,但是她自称“音痴”,这个也被《彗星小姐》沿用做了彗星小姐本人的设定“音痴,动不动就想唱歌”(有点《宝可梦》剧组根据林原惠本人的经历给武藏写剧情的感觉了)。

当时的女偶像都流行“闪电隐退”,山口百惠如此,粉红女郎如此,有意思的是粉红女郎当年也是妇孺皆知男女通吃的写真卡销量冠军,不得不感慨当年哪怕是偶像当红时期竞争也相当激烈,顶流也纷纷赶着跑路拍戏。有一股如今日本偶像圈和虚拟主播圈的味道。1979年,大场在日本武道馆举办了告别演唱会,声称自己“要嫁到演员的世界去了”,然后表示“因为自己是音痴,本来就打算唱两年歌就跑路的”。说白了,当时想打入演艺圈的女孩都想着做偶像拿唱歌做起跳板,顺带卖卖写真集,有点知名度演个戏,能火的话就告别舞台正式打入演艺圈,这种路数到现在也是主流,不由得再次感叹一番。
但之后大场久美子的命运就说不上好了,可以跟古谷敏比惨。自己老家烧没了,经营餐馆餐馆赔钱了,自己在的事务所又倒闭了,只能跟着母亲重新开了一家自己的事务所,让母亲当自己的经纪人,结果餐馆赔的实在是太多了,只得宣告破产,这个时候母亲又因为心脏病和积劳成疾而去世了。母亲的死成了压垮大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患上了严重的恐慌症,备受心理疾病的折磨。八年后,她首次向媒体公开自己患有恐慌症的事实,结果她的抗病历程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她再度成为了“国民偶像”,她成功击败了心理疾病,甚至还去考了心理咨询师和一堆证书。

大场久美子的人生算是波澜壮阔,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而二代目《彗星小姐》排除了作品本身有话题度,赶上好时候,引发新热潮,以及作品本身质量等要素,到现在仍然为广大日本观众津津乐道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大场久美子这个人,大场出道即巅峰,而她又一直很喜欢《彗星小姐》,2008年2月,重新作为顶流人物回归大众视野的第二个月,在出道三十五周年纪念个人演唱会的时候,她就又穿上彗星小姐的戏服和粉丝见面,之后还在油管频道里对着以前的剧本感慨,可见对这部戏入情至深。

不管是以前一路追来现在已然是大叔大妈的颜粉,还是现在才开始作为“人美歌甜有担当”的姐姐憧憬上大场的年轻粉丝,都绕不过大场的成名作《彗星小姐》,这也导致了人们一提到彗星小姐,脑子里第一想到的就是大场久美子出演的版本。但对此有很多初代粉丝就表示很不满了,他们认为初代,也就是九重版的《彗星小姐》才是最优秀的。

九重版于1967年七月开播,和十月开播的《奥特赛文》正好是同一时期。当时还在法国电视台以“TBS之夜”的形式播映过,TBS之夜是三小时特别节目,1966年在北德试过一次,获得了巨大反响。这个节目是由TBS选出最能代表自家和日本的电视节目进行编排,然后组成三小时的超长电视节目。法国国营电视ORTF的制片人表示:“像这么长时间播放外国节目这还是第一次,应该会获得不小反响吧”。当时的节目表是这样的,《七个警察》《只有两个人的银座》《时代的主角-小泽征尔演奏会》《彗星小姐 玩具的叛乱》,然后则是由《看到了北越南》《奥特赛文》《超级捷特》《小鬼Q太郎》《时代活剧系列“风”》组成的一小时特辑。

能被选做文化输出的代表作品,初代彗星小姐的地位可见一斑,我们再想一下,连《赛文》和《Q太郎》都得屈尊做成剪辑版给她的时长让步,当时彗星小姐的地位又可见一斑。
当时九重作为歌星出道,演唱了大量大热单曲,在1967年拿下了《彗星小姐》的主演资格,由于其出彩的表演,很快得到了全国民众的喜爱,原本只打算拍一季度看看反响的彗星小姐,当机立断决定续约到第二季度,拍26话,而且不仅决定加时,还决定加价,在第二十话的《玩具的叛乱》这一集时,变成了彩色节目,在当时彩色节目地位还是要比黑白节目高,也更加复杂的,只有高人气节目才会做成彩色的,做成彩色很大的原因也有给彩色电视机打广告的目的在,虫制作把《森林大帝》做成彩色动画,除了卖到国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卖彩色电视机。而这集《玩具的叛乱》,就是文化输出到法国的那一集。

最后依托巨大的人气,初代《彗星小姐》续到了多少集呢,续到了79话,哪怕在当时这也是相当可怕的数字。可能现在很多人会拿如今的眼光和审美去评价这部片子,觉得太土,制作水平低,女演员也不如大场久美子可爱,毕竟他和二代制作年代也差了十年。这么说吧,初代制作的时候,光学合成技术都还是稀罕物件,一般经费的节目是用不起的,剧组也拿不出像隔壁大金主武田时刻独家赞助,TBS大力投资的《奥特Q》《奥特曼》《奥特舰长》那么多皮套和布景,所以本篇的特效,基本就是做成动画然后和实拍合成。像因为彗星捣蛋把彗星捆在导弹上从贝塔星打到地球上反省的“星之校长”全程都是动画做的。那个时候还有另一部这么玩的片子,就是一年后的《狼人传说》,这部里面的狼都是动画做的。

而且说不定,彗星小姐本来的样子就是纸片人。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猜测,因为无论是一代还是二代,都在片头展现出了疑似彗星小姐的故乡是二次元动画的世界,前往地球之前才变成三次元的真人形态。无论是一代还是二代,在故乡都有着自己的动画造型,而一代的随从宠物贝坦也有自己的动画造型,只是到了地球才变成了“立体动画(定格动画的人偶)”。或许是用了这种方法来体现贝塔星(一代)处女座(二代)和地球的区别吧。顺带一提,二代的OP动画是松本零士的妻子,同为漫画家的牧美也子负责的。

而负责赛璐璐动画制作的则是A制作公司,看,又绕回来了,亚文化研究里面,万物皆相连。这不就是曾经给东京movie打下手的制作公司嘛。宫崎骏的起点,负责了大量藤子动画的外包作画,之后靠参与《鲁邦三世》成名,还在1973年给日本电视动画公司做《哆啦A梦》的外包,在六年后独立成新锐动画制作了《哆啦A梦》,成为了能和东家TMS相提并论的国民级动画大厂。负责《彗星小姐》动画部分的则是芝山努,提起他的名字大家可能还不清楚,但是大家去看看大山版哆啦A梦剧场版导演都是谁就一目了然了,这是巨佬年轻时的作品。

而彗星还有一个小恐龙精灵“贝坦”,他的动作全是定格动画做的,这可比之前介绍过的《变身!饱腹球》还要早上很多年。负责定格动画的则是当时日本最优秀的定格动画大师真贺里文子,值得一提的是,她还负责了《奥特Q》第二话《猛犸花》的定格动画制作。果然啊,早期奥特系列算是瞩目的大热门作品,怎么提可能都会跟奥特系列扯上关系。

而十几年后的二代目《彗星小姐》,除了片头使用赛璐璐动画制作以外,剧中的特效基本都是靠光学合成解决,还有特效化妆和特摄技术的运用,而在一年后的《哆啦A梦》里面也大量采用了光学合成来做特殊效果,当时甚至已经是光学合成作为一种技巧广泛应用到动画的时代了,技术自然不同。而音乐和当时人的化妆,发型和审美自然也不能和70年代末相提并论,

不过《彗星小姐》在当时确实大受欢迎,不负当时在媒体上打出的“小屁孩们的偶像”的宣传标语,无论是初代还是二代,在当时都是狠狠地拿捏了小雏男们的醒脾,让小男孩们对此魂牵梦萦,做他们的梦中情人(就类似《赛文》里的安奴那种吧),而女孩子们则把彗星小姐当做自己长大后的目标。而来自其他世界的会魔法的仙女做新资产阶级家庭的保姆,为孩子们带来欢乐的主题,本来就是借鉴了美国电影《欢乐满人间》,而人家也没忌讳这个,直接打出旗号“要做日本制造的《欢乐满人间》”。从结果上,确实是大获成功了。

虽然在大家的意识里,原作者是横山光辉,横山也确实负责了漫画版,这也是他创作生涯最后一部少女漫画作品。但在本片的实际职务只是“作画”,二代的原作则写成了佐佐木守,三代动画版的原作则直接写上了制作公司“国际放映”的名字,本质上横山更接近于手冢治虫于雷电侠的关系吧——只是个受邀画漫画蹭作家本人热度的,跟作品关联并不大。

初代《彗星小姐》一举拿下当年日本电视周刊大奖的年度综艺.喜剧节目大奖,九重也因此备受瞩目,在年仅21岁的时候就为第十八届NHK红白歌合战做了红队的司仪。就相当于86版西游记剧组参与春晚,然后六老师任主持人的级别吧。不过在1973年她和歌手田边靖雄结婚后为了照顾孩子就隐退了,之后只是作为辅佐丈夫的演艺事业,参与一些综艺节目和喜剧节目,在九十年代末开始断断续续发行一些新专辑,和现在依旧活跃,找了个年下一般男性结婚的大场久美子过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彗星小姐》初代在墨西哥等中南美地区备受欢迎,相当于我国内地的《恐龙特急克塞号》,香港地区的《加油啊!小露宝》,是名副其实的国民节目。很多墨西哥人表示“从来没见过那么有精神开朗的保姆”(毕竟人家是来体验生活的,不是为生活所迫的啊)。
还有很多名导演公开表示自己的作品受该片影响,譬如执导了《水形物语》《环太平洋》的吉列尔莫.德尔托罗就表示自己的《吸血鬼(1992)》参考了本作的第72话《我是挑战者》,阿方索.夸龙则在自己的《歇斯底里时期的爱情(1991)》里面给登场的日本人全换上了本片中彗星寄宿家庭的小孩子的名字。可见该片在国际范围内影响之大。
而丸重本人也成了在墨西哥“最著名的日本人”,2018年的日本朝日电视台综艺《海陆空 征服地球》里面节目组在墨西哥全二十六个地区给一千人做了一个名为“你知道的日本人是谁”的调查,丸重以37票位居第三名。我们来看看前十名都是什么重量级人物:
第一名,78票,鸟山明。
第二名,50票,本田圭佑。
第三名,37票,彗星小姐(九重佑三子)。
第四名,29票,车田正美。
第五名,18票,加赖辰雄。
第六名,16票,三船敏郎。
第七名,15票,竹田镇三郎。
第八名,12票,OKUMURA。
第九名,10票,松本辰五郎。
第十名,6票,宫崎骏。
由此可见,彗星小姐的大名甚至盖过了赫赫有名,全世界至少到中年人都认识的宫崎骏和三船敏郎,可见丸重在墨西哥的国民度。随着进入了网络时代,很多曾经在儿时看过《彗星小姐》的墨西哥人纷纷为了一个四十年前的作品在全世界互联网上发问“剧里的贝坦那么可爱,哪里可以买到周边”(后来还真的在墨西哥出了毛绒玩具),“彗星小姐才是世界第一的作品”,也有墨西哥人对二代《彗星小姐》在日本更风行的现象表示很奇怪:“和日本的朋友提起《彗星小姐》,为什么大家想到的都是第二代,第一代不好吗?”

而在日本也多出了一些专门研究一代目的爱好家和比较固执的中年粉丝对二代彗星小姐的控诉,表示即便看全了全系列的作品,二代还是远远不及一代。这不能说是代沟上的问题,归根结底,这还是不同年代文艺作品的本质走向问题。初代诞生于日本刚刚从战后的创伤恢复,正拼命跻身于西方世界发达大国的时期。那个时候电视节目都没几个,除了电影和赤本漫画,三流杂志以外也没多少像样的娱乐,电视还没能成为最主流的娱乐活动。
而当时的娱乐作品,也展现的是当时的社会风貌,体现出上进,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期的小康之家的日常生活。很多人只喜欢初代,很明显是因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已经无法理解1978年那个时候娱乐的走向了。六十年代无论是演员还是歌手,都是有极强的功底,当时人们的偶像也自然不是“可爱”,而是偏向一种成熟的美感。故事也大多以熊孩子惹事,彗星小姐被整,用魔法给大家擦屁股这样的趣事为主。

而到了二代彗星小姐的时候呢,首先社会风气就大改了。经历了一次石油危机,直接把当时欣欣向荣的社会打个稀烂,经历了那个厕纸都要哄抢,杂志一页纸当两页用的困难时期,再加上歌手从单纯的演歌和歌谣曲,变成了带有新风格的偶像歌谣曲或带有欧美电子乐,迪斯科这样的新风味的曲子,唱歌的人也从以前穿着庄重,有功底的歌手变成了可能就是刚毕业就出道的年轻女孩。以前大家是将女明星当做憧憬的对象,在那时则变成了女偶像成为了更娇小柔弱的存在,当时的媒体宣传走向也确实是那样的。

那是个一群可爱的女孩烫着蓬蓬头,穿上靓丽的裙子,露出大腿,在舞台上唱着柔弱可爱或有活力的歌曲的年代。大家都喜欢看青春剧你喜欢我,我喜欢他,也喜欢看偶像和明星的八卦,大家开始留意花边新闻,开始学会如何“娱乐自己”。比起时代如何前进,大家更看重的是“怎样我才能取悦自己”,这种趋势到了现在则更加明显。


1977年无论是审美还是流行趋势都和1967年大不相同了。彗星小姐和奥特系列还有假面骑士系列这样的作品还不一样,它主打的还是女主角的魅力所在,九重的魅力是昭和男儿眼中顾家好女人的魅力,而大场的魅力则是新时代偶像宅眼中切人心魄的可爱女孩的魅力。所以一当偶像这个概念本身随着美妆潮流,还有媒体走向发生改变,二者会发生本质上的区别。特别是实际从那个年代的“real time”亲眼目睹过来的人群更是一样。

就像我们这边的60后,70后,80后和90后,00后会一直围绕着“谁才是最好的美猴王”,“哪一部才是最好的西游记”展开争执一样。老一辈人会坚定地搬出自己从小看到大或者看的时候已经是青年的六小龄童版《西游记》,表示连《西游记续集》在内,其他的作品都比不过86年播出的老版。其他的都在瞎搞,早没了以前的味道。
而80后90后则表示小时候看过的TVB版《西游记》更加天马行空,剧情更加有意思,特效也更加逼真,觉得张卫健和陈浩民的孙悟空更帅,更风趣幽默。表示老版太迂腐了,粤语地区从小也收看这版西游记,这才是他们心中的美猴王。

而再小一辈的00后就更不挑食了,因为更是生长在娱乐至上的消费主义时代,只要有趣就可以,只要我觉得有趣就可以,那么以前的版本自然也是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所以像《西游记后传》,还有后面更加注重写实的张纪中版《西游记》,浙江版《西游记》也获得了不少正面的评价。

这就和两代《彗星小姐》之争一样,老一代批判新的版本胡作非为,新一代则批判老的版本索然无味,但更新的一代因为完全跳出了两个版本的受众年代,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看待作品,不带任何私人感情,却能发现出不同版本不同的优点来。这也是新世代的优势之处,因为新世代可选择的文化产品太多了,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而且自己有选择的余地,代价就是也不会遇到偶然打开电视机受到佳作的震撼,但也不会一生心甘情愿成为某部作品的奴隶,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且贬低了很多其实很优秀的作品。

而其实在二代《彗星小姐》开播时,也有不少看过初代《彗星小姐》的观众在报纸上发言,表示该作和前作的差距之大,对作品的走向表示不满。而“原作者”,以及第一集的剧本家佐佐木守则给出了:“在保有原作一定精髓的前提下进行了符合新时代的改编,是不错的作品”这种肯定的评价。在当时还有妇人在报纸上表示:“一直有陪着女儿看电视上播的《彗星小姐》,但是这种关系紊乱的三角恋这样的爱情戏码真的是能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吗?如果是我以前看过的《彗星小姐》肯定会把视角放在小孩子身上,只做出有趣的故事才对。”

虽然赞否两论,当时的杂志还是频频拿出前辈初代《彗星小姐》来为新作打广告,并且在开播前就早有了丸重是一代目,大场是二代目的说法。当时还有杂志曾邀请大场久美子和丸重佑三子会面,大场向自己的前辈取经,照片里的丸重还是那头飒爽的短发,但比起十年前多出了家庭主妇的成熟和母性,和正当青春的小小姐大场一比较,也能看出两个世代不同的精神风貌。

2001年,东宝和捣鼓出一系列世界名作剧场的日本动画公司(nippon animation)合作,制作了《宇宙魔棒少女 彗星小姐☆》。在这部作品里,彗星是切实的公主,以往主要是星之学校的学生,一代是老整活儿被校长“流放”了,像二代还是为了完成毕业考试来地球寻找“美丽之物(各种各样的爱)”的,虽然她的母亲经常在天上出现鼓励她,但是并没有特别提过她是公主,她父亲还在第二次宇宙大战战死了(或许就是因为父亲的关系才和光之国那群宇宙条子认识的吧,搞不好脑袋着火先生是她爸爸的战友),她是被母亲一个人带大的。

而我国的主流译名《彗星公主》也是出自该片,因为本篇的英文名就是《Princess comet》,很多国家引进后的译名也是《彗星公主》。我国引进后在TVB和星空卫视等电视台播放,译名是《音乐小彗星》,主题歌也是遵照当时的主流,都填词翻唱了,歌名则是《信心满满》。像意大利则是由动画歌手克里斯提娜.达维娜演唱了原创的主题歌。

这一部重新按照《我是小甜甜》这种在八九十年代新兴起的改版“魔法少女作品”对《彗星小姐》的设定和人设重新进行了现代化打磨,彗星穿上了粉色的公主裙,故事也从教化剧情和青春故事变成了彗星公主和流星公主为了寻找自己的心上人来到地球时而互助,时而互殴的正统幼女动画路线。采用了“寻找王子”,“走入新环境”这种更符合千禧年女孩子们喜好的主题。


而很有趣的是,本作里面彗星的母亲,也就是王妃是由初代彗星的饰演者丸重配音的,而她的阿姨美穗则是由二代彗星的饰演者大场配音的。二者都在地球体验过生活,而美穗甚至放弃了外星人的身份和地球人结婚留在了地球。二者都在剧情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也让很多当年的粉丝感到欣喜。

虽然片中设定并没有将这二人对应初代和二代彗星,故事的舞台也设定在三角星云,并非之前的贝塔星和处女座。但是也会让老观众们在观看时感到欣慰。在制作发表会的时候,制作方还特意将两代彗星的演员请来,和第三代彗星的声优进行了一个三星同框,印证着这一有着四十年历史的系列。

本片的玩具由takara赞助,在设计初期本提出了更加写实的画风,但是takara更想做娃娃等玩具,为了让玩具更好卖,需要更有标志性更简洁的设计,于是takara提出了新的略微Q版的画风,并得到了采用。本片的彗星一如既往地使用魔法指挥棒来施展魔法,甚至在中后期还在美穗的指导下觉醒了名为“恋力”的新魔法,算是彻底把小女孩喜欢可爱的东西和对爱情和公主的渴望给拿捏住了。《每日小学生新闻》里甚至有“由于本片的彗星一直用指挥棒施展魔法,所以对指挥棒产生喜爱的女孩子越来越多了”这样的新闻。可见这部片子深深地影响到了当时观看的小孩子。

制作方想展现给孩子们的则是“在你们居住的世界里有很多美好奇妙的事物,希望你们能够留意到这些”,这同样沿袭了前作“要有一颗随时发现美的心”的大方向。制作组并非以制作面向小孩的动画为目标,而是想制作“以少女为视角的电影”。他们选取了心地最为纤细的十二岁,十三岁少女的年纪,以少女的视角展开小孩子和老年人的不同精神世界,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博得了极大的好评。在《Animage》上还得到了当代“燃烧瓶”,毒舌评论家,也是漫画家的浅利义远的好评,这个见一部喷一部的人,居然能说出“看了这么多集,没有一集是拉的”这样的话,以至于在2002年的新世纪东京国际动画展会21举行的人气投票活动中,本作和《千与千寻的神隐》《小魔女doremi》并列获得最具人气动画奖,可以看出日本对其的评价之高。

如今动画的第三代《彗星小姐》也度过了她的二十周年纪念。曾经风靡一时的“魔法少女幼女动画”也陷入沉寂,相反的则是面向成年人和青年群体的《魔法少女小圆》和面向幼女但是主要以战斗系为主的《光之美少女》占据了主流市场,像《魔法使莎莉》《花仙子露露》《彗星小姐》《我是小甜甜》《魔法少女蜜琪桃子》这种“探寻生活中的美的意义”,“感受不同种类的爱”这样以日常生活为主轴,带领孩子探索生活的魔法少女动画则一去不复返了。

三代彗星小姐都展现了自己所属的时代的女性像的精神面貌,也提供给了当时的孩子们新的思考主题。九重和大场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九重为了家庭在人气高涨期结束了自己的演艺事业,相夫教子,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大场在反复创业失败后,虽然失去过爱情,也失去过至亲,在乘风破浪之中终于邂逅了平凡的爱情。
正如不同的生活方式无法判定谁好谁坏一样,作品的好坏也是如此,但不管怎样,好的作品能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便也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