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音乐,是如何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

2023-10-25 10:48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挪威剧作家约翰·福瑟。

在诺奖盛大的光环下,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头发花白,有点发福的小老头,年轻时曾经是一名乐团吉他手。

没错,音乐在这位新晋诺奖作家的生命里,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约翰·福瑟从小就沉迷于音乐和绘画,并且曾梦想着未来以音乐为生。

12岁,他开始写一些小曲子,并写了人生第一首歌的歌词;漫长的青春期,他在摇滚乐中释放情绪;16岁时,他加入一个乐团,弹摇滚吉他,也拉小提琴。后来因为个性原因不再参与演出,但他依然继续做一些编曲工作。

音乐对约翰·福瑟写作上的帮助是自然且直接的。音乐创作经历为他的文字带来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绪色彩,文字表达中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他在采访中直言:我的写作就是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的——音乐需要聆听,写作也需要。有时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听我的人物说话,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

而他在写作时“语句重复”的特点,也与在音乐中的创作习惯有关;他还将剧本创作看做编曲的过程,“戏剧仿佛是我的乐谱”,约翰·福瑟这样比喻。

从约翰·福瑟的例子,我们再次体会到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奇妙关系。

它们就像一对双生儿,有着基因里的相似性,彼此独立却紧紧相依,互相影响。而听音乐,不管是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还是文字创作能力,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学与音乐的相通性:如梦的表达


事实上,本次诺贝尔文学奖在公布获奖名单之前,在国内更受关注的热门人选,是一位中国作家:残雪。尽管最终未能获奖,但作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作家”,残雪的作品也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不同于约翰·福瑟,从公开的报道与资料记载中,我们暂未看到残雪有音乐方面的爱好,但神奇的是——很多读过残雪文字的人,大概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她字里行间的音乐性。

有一天,我决定到山上去看个究竟。风一停我就上山,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每一块石子都闪动着白色的小火苗。我咳嗽着,在山上辗转。我眉毛上冒出的盐汗滴到眼珠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沾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

残雪《山上的小屋》

没错,如果你看过残雪的文字,会发现她的文风另类而独特,更像是用“意识流”在描述一个不真实的梦境。

那是因为,她从不像大多数作家一样,根据现实世界中的逻辑来进行创作,而是记录自己不断流动的潜意识,“凭借着最原始的冲动去‘自动写作’,不需要任何技巧”。

所以,基本上她的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变异错乱”的感觉,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荒诞、变形、虚幻的世界。

许多读者评价她的作品“晦涩难懂”,正如大多数人对古典音乐的最初印象。

事实上,她的文字带给人们的感受与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是多么相似:将我们带进一个梦境般的世界,让人陷入一种混沌抑或微醺的状态,想要寻找着什么,却始终隔着一层薄雾,说不清道不明,内心又切切实实地被触动到。

这种被“触动”正是来自作家或音乐家勇敢地、赤裸裸地自我解剖,来自他们面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对生命价值的透彻理解。

也有人读残雪的作品,会联想到即兴音乐。

不刻意强调叙事、创作手法,也不刻意追求外界的理解,而仅仅是当下内心世界的真实袒露。

或许零碎、朦胧、反逻辑,却自然、生动且鲜活。

不可否认,比起现实生活中的循规蹈矩,看似毫无逻辑、天马行空的梦境往往更加精彩有趣,令人回味无穷,并折射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而这,也是残雪的作品与那些优秀的即兴音乐最妙的地方所在。

当然,大家不要误会,残雪的“意识流”写作,与即兴音乐一样,并不是掌握了一点基本技能(甚至什么都还不会)就可以尝试。相反,创作这样的艺术作品,门槛往往更高。

▲网友对残雪作品的评价

尽管只有小学学历,但残雪从小在家庭的影响下,接触到了大量中外名著,父亲鼓励她多读书,并亲自在家教授她历史和西方哲学知识,17岁在工厂上班时,她就读完了《资本论》。

▲残雪一家

为了能看懂更多的国外书籍,她跟着广播自学掌握了英语。二十多年来,坚持每天看英文原版的纸质书,读文学经典,比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的作品。

日后成为哲学教授的哥哥邓晓芒对残雪的影响也非常大,两人从小就讨论哲学相关的问题。哥哥下乡时,兄妹俩通信交流起哲学来一写就是十几页纸。这也是为什么,残雪小说被称为文学与哲学的结合体。

▲残雪哥哥邓晓芒

在多年的积累中,她已经不知不觉地训练了心灵深处的创造艺术,所以在写作时,文字会像直觉一样直接流出来。

正如爱因斯坦在谈到科学创造和音乐的理解时所说的一样:我不寻找逻辑,我在整体上完全是直觉的。

事实上,这种从整体上直觉地把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同样也是莫扎特和巴赫的创作魔杖。

艺术是相通的,如果你能听懂巴赫、莫扎特音乐中那些抽象的、流动的情感,也一定能更深一步理解残雪等超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音乐,是孕育伟大文学家的土壤


听懂音乐,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提升阅读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写作水平。很多作家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都得益于音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音乐环境在个人想象力培养上的强大作用——优质的音乐成长环境,是孕育伟大文学家的肥沃土壤。

要知道,很多著名的作家、诗人都出身自音乐世家,长期浸泡在美好的音乐环境中,为他们塑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不管对音符、文字都具备了天然的感知力。

俄国著名女诗人玛·伊·茨维塔耶娃的母亲是一位钢琴家,她从小在母亲弹奏的美妙音乐中长大,她咿呀学语时吐出的第一个单词竟是“音阶”。

茨维塔耶娃手指很长,很有音乐天赋,五岁几乎就能弹奏八度了。

但与此同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进一步塑造她的漫无边际的想象力,造就了她性格中的柔软、浪漫和天真——而这,显然是成为一名诗人最好的特质。

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感受下她文字里那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比如,茨维塔耶娃曾偶然看到母亲的一张贺卡,有许多小麻雀落在一行行的五线谱上,她有感而发:

音符是生活在树上的…那些迟到的音符……终究也是要跳下来。当我停止弹奏,音符们像小鸟一样返回到树枝上,在窝里睡觉,不再落下。

25年之后,这些童年深深影响她的音符也直接跳入诗行:从纸上涌出所有音符,从嘴里说出一切神启。

表达对彼得堡诗人的敬仰,她在《致勃洛克》中写道:

“你的名字是手中的小鸟,

你的名字是舌尖上的冰块。

你的名字是眼睛上的吻,

亲吻那合拢的眼帘温柔的寒意,

你的名字是一口幽蓝、冰结的泉眼。”

在母亲的影响下,茨维塔耶娃的文学语言像音乐一样自然流淌,最终成为了俄国白银时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评价她的诗:“血液在加速流淌,节奏在跳动”。

除了提升想象力,音乐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帮助也是奇妙而巨大的。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同样在音乐环境中长大,在文学表达上,他似乎也有着先天的洞察力;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充满了音乐色彩。

比如,他将音乐中的乐章结构与标题设定迁移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丰富了文章的故事情节。

与此同时,在情节描述上,他也借用了音乐的表达方式,比如采用节奏舒缓或者曲调高亢的描述,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曾在自己的音乐随笔集《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中提到音乐对于他创作的影响,尤其是音乐的节奏运用对于他小说创作的启发。

他将爵士乐自由的节奏和即兴创作手法运用到小说中,让小说的节奏快慢相间。

在村上春树的观念中,如果一个人缺乏节奏感,连成为作家的资质都没有。

音乐的节奏同样对另一个大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创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米兰·昆德拉的父亲是钢琴家,从小在音乐的氛围中长大。他曾在自己的作品《小说的艺术》中提及过音乐对自己小说结构创作的影响:

我小说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标上一种音乐标记:中速、急速、柔板,等等。

此外,他还常常把小说与音乐对应起来进行理解:比如将小说不同部分类比为音乐各个段落,小说的多线叙事类比为音乐的复调。

对于中国作家余华而言,音乐也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曾毫无保留地在采访中对音乐示爱:“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和音乐相比,音乐的叙述需要更多的神秘体验。”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5岁时,余华就被音乐中的音符迷倒过,甚至还试着将鲁迅的《狂人日记》用简谱谱写成曲…但等到他真正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却是在他已经成为作家的十八年后了。

在领略过星空一样浩瀚的旋律与节奏后,音乐开始影响余华的写作。

比如,他从巴托克和梅西安的作品中直接地理解到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从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听到了叙述中“轻”的力量,这让他理解到,在文学创作中,跌宕恢弘的篇章后面,短暂和安详的叙述将会出现更加有力的震撼。

当然,我们知道,音乐可以帮助的,从来都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写作等方面。作为人类一种最朴素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对我们的影响和启发还体现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只有真正去打开这扇心灵之窗,才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余华所说,音乐深不可测,如同无边无际的深渊,只有去聆听,才知道它的丰厚。

听音乐,是如何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