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学一进大厂,就天天在朋友圈晒工牌?”

年轻人迷信大厂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之前无非就是想尽办法挤进去而已。
没想到,连迷信都开始内卷,现在流行跳过发言环节,直接买大厂高仿工牌。
1块钱定制服务,月销量1000+。

一位小厂员工成为这一千分之一后,发帖讲述了自己购买字节工牌的心路历程。
“在小厂工作从来就不敢戴工牌。我真的很羡慕字节跳动的员工。”
于是他网购了一张字节同款工牌,在地铁上还不好意思戴,回家之后才敢拿出来戴上。
他的愿望是,“希望有一天能名正言顺地戴上字节的工牌去坐地铁。”

正是这篇发自肺腑的告白文,让“字节工牌”这个梗,走上了顶流之路。
01
在这一波走红之前,字节工牌其实已经在小圈子里独领风骚好几年。
大厂民工圈里一直隐隐有个传说:字节员工的工牌是他们的第二层皮肤。
通勤路上、购物逛街、乃至旅游打卡,都能偶遇戴着字节工牌的人。
网友总结他们的出现地点,发现从华山之巅到哈萨克斯坦,他们无处不在。

对字节工牌“积怨已久”的网友,被那篇买高仿工牌的帖子点燃了浑身的创(吐)作(槽)欲。
这一波我称之为字节文学大赛,创作主题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实转虚的不断升华。
初级阶段是吃饭免单、坐地铁不要钱。
有人想起,曾在一位小伙刷卡过闸机的间隙里,无意中瞥见他刷的不是交通卡,是字节工牌。

进阶一点的版本是,字节工牌不仅能征服地铁闸机,还能直接在ATM上取出钱来。
细节精确到一万元,回帖中不少人表示“当时就在现场”。

不想征服地铁闸机的工牌不是一张好银行卡。
此前腾讯工牌曾有佳话流传于世,去海底捞吃火锅掏出工牌,服务员当场愣住,立刻减免了一盘羊肉钱。
字节文学大赛的选手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创作。
不就免了一盘羊肉嘛,撑死也就200块钱。
字节工牌可以直接解决200万的房贷征信。

而这种程度对于无所不能的字节工牌来说,无异于杀鸡用牛刀。
网友纷纷跟帖对此感同身受,毕竟,在丈母娘要30万彩礼的时候亮出工牌,可是能让她倒贴30万的。

据不完全统计,字节工牌在本次文学大赛中被曝光的功能包括:
吃饭买奶茶,登机登诺亚方舟,一卡当先;买房找对象,搞钱搞同学聚会,随便买单。
一张薄薄、小小还浑身刮痕的工牌,却蕴含着冲出宇宙的能量,这让人类对它充满崇敬。
有它在的地方,什么豪车名表大牌包,统统都是萤烛之光,焉能与明月争辉。

有字节工牌谁还看得见LV啊。
还有人大胆开麦,问在互联网行业里最值得获得的东西是什么。
选项里有阿里P7、哈佛证书、诺贝尔奖、wxg offer。
毫无疑问,都输给了字节工牌。

在市中心,它是回头率最高的超级时尚单品。
回到老家,它是衣锦还乡本锦,戴一天女神归来,戴两天亲戚巴结,戴三天光宗耀祖。
它是无往不利的宇宙通行证。

工牌的光辉普照大地,沉迷创作的网友雨露均沾,也没有忽略那些戴不上字节工牌的人。
据说每个不在字节的年轻人,都做过一场戴上字节工牌的美梦。
梦境格式非常统一:
戴上字节工牌好开心!梦醒了,我在DJI/TX/ALI……,难受。

最后还发展出了伤痕文学。
遇到喜欢的人不敢搭的讪,在势利眼导购面前不敢回的嘴,老家亲戚时攀比孩子出息时不敢说的薪水。
说到底,都是因为没有一张 字 节 工 牌。

02
那个网购工牌、深夜里悄悄戴上聊作安慰的人,其实并不孤单。
要说这位兄台其实还是败给了赤子之心。
不敢把高仿戴出门的他并不知道,朋友圈和各大社交网站上早已出现工牌人传人现象。
虽然大家都对字节员工爱戴工牌的传说深信不疑,但不要忘了,不是每个戴工牌的人都是真字节员工。
上某书某乎某音刷一刷,工牌几乎人手一个。
一张工牌照,一篇“大厂实习攻略”笔记,就能打造一部活生生的《后浪成功记》。

动静之大,野生段子装不下。
连字节自己都官方下场,吃自己的瓜,辟自己的谣。
重点解释了一下字节员工半永久佩戴工牌的现象。
除了“经常忘了摘”,还有“光在北京就有39处办公点”“通勤车要出示工牌”“住公司附近有房补,太近了大家懒得带包”等原因。
可热情的网友们只能从中看到:字节工牌包含的福利又具象了一点。
也就是说,晒工牌收获的羡慕,可能又多了一点。

其实不光字节,晒工牌这个梗,互联网大厂无一幸免。
工牌、文化衫、帽子和行李箱,大厂周边四件套里,使用最频繁也最轻便易携的工牌,出镜率是最高的。

很多刚入厂门的年轻人,也许还没来得及体会它的实用性。
但光是成为大厂一份子的认证感,就已经很让人开心了。
所以真在大厂里沉浸式工作的老员工,往往对工牌无感,反而是实习生、新人、外包的临时团队,十分看重工牌。
哪怕没有照片,哪怕并不是正式的工牌。

一位去大厂实习过的朋友曾跟我抱怨,每次去拿快递、取餐的时候,保安总要检查是“实习工牌”还是“正式员工工牌”。
没什么伤害但略带侮辱性。
流水一样来去的实习生在大厂里确实没什么地位,不过成为实习生,可能是很多学历一般的年轻人跟大厂产生关联的唯一机会。
实习工牌,那也是意义非凡的名牌。
更像是一种证明,一种自我暗示:“看,我配得上这么好的工作,我值得高薪和更好的生活。”

过去大家印象中工牌的作用,无非就是打卡开门,证明员工身份。
一栋写字楼里偶遇心仪对象,能通过工牌判断一下对方的身份和职业,为下一次偶遇奠基。

特殊情况下说不定还能破案——

类似“跟公司有合作的牌子凭工牌打折”,或是“阿里搞促销拼多多工牌免费”这种神仙打架抖机灵的故事,都算是我对工牌功能想象的极限了。
今非昔比,现在一张工牌包含的信息远不止于此。
一个年轻人前半生的努力,以及大概的未来,都能被一张工牌覆盖。
晒吃晒穿也就是晒个有钱,而晒工牌可以隐藏的信息就要丰富得多。
一是学历好,能力强。著名企业,招聘门槛相对较高,一般人很难进去。
二是收入丰厚。互联网大厂的薪资水平高于大部分行业。
三是自带一种奋斗、独立的昂扬之气。不像晒别的东西,总会有人嘘你不过是个二代,或者只会花别人的钱。
03
这年头好工作不好找,薪水能承担房价的公司,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
尽管大厂996、压力大都已经成了常识,但人们面对的现实是,想要一个相对光明的未来,除了挤进大厂,没什么别的选择。
尤其是在互联网这一行,小厂往往没学会大厂的福利,先学会了大厂的强度。
摆在年轻人面前的路看似很多,其实细分起来就这么几种:
正常955,低薪;小厂,996,中薪或低薪;大厂,996,高薪。
矮子里拔高个,如果有机会进大厂,没几个人会拒绝。
对那些想在北上广深扎根的年轻人而言,大厂工牌几乎是唯一的入场券。
入场券越难拿,就越是对场子里的风光充满向往,不停想象。
不错过每一个可能的信息,工号、工牌保护壳、挂绳的颜色,都以为暗藏什么关键的信息。
答案也许只是随机的、旧了、脏了。
这么一想,“大厂迷信”也没什么好嘲笑的。
古时候清苦百姓羡慕读书当官的人,从前父母辈羡慕进国企、有铁饭碗的人。
到我们这一代,都在羡慕大厂的人。
仅有的区别可能是,以前被羡慕的对象,利好的确实实在在;
而现在被羡慕的是一座座面目模糊的大厂,不在其中的人,并不确切知道它的代价。
此前有一位32岁的程序员告别大厂去考公。
他晒出了一摞工牌,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爱奇艺。
有意思的是这条新闻的评论区。
都在说“羡慕钱已挣够”。
大家对他为什么离开大厂毫无兴趣。
或者说,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离开大厂,但那不重要。
加班生病、猝死的新闻来了又去,围观完了留下一声叹息,很难联想到自己;
“996十年,今年35,攒够两千万准备退休了”的大厂神话,看的时候却忍不住想,我是不是也可以。
网友都快忘了,这些大公司当初之所以被调侃为“大厂”,就是因为它们跟流水线工厂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时候“大厂”的重点是“厂”,现在“大厂”的重点是“大”。
曾经用来自嘲的东西,在高薪、股权、阶层跃升的神话里渐渐褪光了嘲讽的气味。
一位在大厂工作的网友发文分享,当年进不去鹅厂的时候,遇到戴鹅厂工牌的员工,满怀羡慕;
多年以后,戴着大厂工牌的他,成了被年轻学生羡慕的那个人。
可这个工牌对他而言,已不像当初那样美好了。
“它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这话从来只有已经入场的人才有资格说。
而那些还在想尽一切办法进场的人,是不会听的。